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心得_读后感_模板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心得_读后感_模板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心得_读后感_模板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原创:朵朵花开淡墨恒《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是何老师推荐的,由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资深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著。

全书共四章,每一章节之下都包含了家庭关系中对这一主题的认知。

单从书名上看就感觉有很大的噱头,“家”是由每一个个体组成的共体,这就像把不同质量的液体倒在一个容器之中,有的能够相融合,而有的却怎么也融合不了。

正如本书的扉页所写,“这是一本温柔的书,也是一本有用的书”。

作者编写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这样一本温柔的书、有用的书,让阅读者感受到”家是港湾,爱是退路”。

全书共四章,第一章的主体是夫妻关系。

武志红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

他认为从恋爱到婚姻到生育再到婆媳关系,这些都是家庭中夫妻关系的折射。

通过举例论证想要营造一个健康的家庭系统,必须将夫妻关系置于家庭中最重要的位置。

这一点正如我之前所强调的那样,教孩子的时候,我们要告诉他爸爸爱妈妈,妈妈爱宝宝,宝宝爱全家。

一个家庭之中,能把夫妻关系放在第一,想必家庭氛围不会差,孩子在模仿和影响之下也会如对待他日后的伴侣和孩子。

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

第二章讲的是分离。

他说,“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确实如此,孩子从妈妈子宫出来的那一刻就已经感受到了分离的痛楚,这是给它上的第一堂课。

然后是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工作、婚姻......似乎人生的每一件大事都是伴随着分离而开始的。

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分离,那么一定不能很好的成长。

给我印象较深刻的是,某一个妈妈送孩子上学,每一次孩子都哭得像个泪人,她哭得比孩子还要凶。

她说她从未跟孩子分开过,甚至幼儿园也没有。

我想这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没有分离就没有独立,没有独立也就没有了成长。

我们惧怕的不是分离,而是过渡分离。

有些家长一直在跟孩子“分离”,他们的“分离”是不在乎孩子的感受的,他们总是给自己找各式各样的借口去远离孩子。

他们赚了很多钱,很多名誉,但是却丢失了孩子想与他们靠近的心,想获得爱的一颗童心。

分离在夫妻关系中也是适用的,不然也就不会有“小别胜新婚”这样一说了,很多夫妻之间的问题的产生要不就是不懂得分离,要不就是不懂得亲密。

如何把握好尺度,还需要自己去衡量。

第三章讲述的是亲子关系。

与其说是亲子关系,倒不如说是夫妻对孩子的期望,其中讲述了网络问题、考试问题、教育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当下最热门的话题。

我总是记得一本爱情小说中女主人翁说的那句话“你越功利,世界对你越神秘”,是的。

虽然我们一直在呼吁自由,呼吁减负,但是面对着“别人的孩子”,我们还能本着初心吗?还能继续保持自己的初心吗?“你越功利,世界对你越神秘”但是谁又说结果不重要呢?看!我们的人生多矛盾。

第四章讲述的是中国家庭中所出现的问题,比如婆媳关系,所思并非所行、愚孝等。

看完此书,武志红将夫妻关系放在家庭的核心位置,让每个人学会“分离”,注重孩子的感受,这些我非常的赞同,每一个案例和分析都非常出彩。

但是,在某些部分上,我是持怀疑态度的。

武志红在本书后面特别强调了母亲对育儿的作用,这点我不否认,但是缺少父亲在育儿中的角色。

他说,“孩子越小就越需要妈妈的关注和爱,在婴儿一岁之前,怎么爱他都不过分”;他说“孩子至少要让妈妈带到九个月,才能保证真孩子有一个最低的心理健康基础”;他还说,“如孩子三岁前,妈妈与孩子有两星期以上的分离,就会造成不可逆转的被抛弃创伤”。

作者似乎放大了母亲的作用,而基本上看不到父亲对孩子的作用,难道孩子不需要父亲的关注和爱?不需要父亲带到九个月?不需要关注分离?这点我非常质疑!一个不在乎父亲这个角色,将责任全归结于母亲的心理学作者。

他要不就是关注市场的价值,要不就是自身的家庭也是需要帮助的!正如知乎网友的评论:“对于从来没有心理学理论的普通老百姓来说,看了武志红的书,了解了一些心理学知识,发现了一些自己问题的原因,觉得就挺好,已经可以了,那对他们来说肯定是靠谱。

毕竟武志红给他们启蒙了。

对于心理学界来说,武志红就是一个很麻烦的存在了,因为他红,影响力大,但又不屑用科学的路子研究心理学理论,他的理论都是基于个人经验,没有实证,他也不想实证,属于弗洛伊德看了会流泪,温尼科特看了会沉默的那种。

这就很麻烦了,一个影响力很大的通俗心理学作者,普及心理学知识时随心所欲,等于心理学的名誉就在他的笔头上,没有任何同行可以审查他,因为人家不跟科学界玩。

他写得没问题也就算了,哪天胡写一通,数以百万计的人要被带沟里!从这点来说,不靠谱!”阳光路上——《小屁孩日记》读后感《小屁孩日记》中有一个孩子叫格莱格。

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不幸的——有一个整天唠叨的老妈,一个不通人情的老爸,一个丑陋而笨到极点的朋友。

在他眼中,他们都可有可无。

父母因为他用恶作剧弄走别人五美元和一块糖而卖了他,他在父母的时间表中发现了这个秘密。

有一天,他长大了,他重新审视这个世界——他有一个爱他的母亲,一个正直的父亲,一个善良的朋友——他的成长路上充满了阳光。

读这本书时,我正为自己“惨痛”的“遭遇”而叫苦不迭。

我起码应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而繁重的学业让我无暇去自由安排自己的孩提时代;我起码应该有决定怎样做什么事的权力,而很多事情长辈们“包办”早已好了;我起码应该在无穷的想象中陶冶自我,而人们规定“弯弯的月亮只能象小船”。

而格莱格幡然醒悟的感人场景,似乎又让我感到了别样的东西。

用一个一阴暗的眼光看周围,似乎人人都是魔鬼,于是他不幸;用一个觉悟后的阳光的眼神看世界,似乎人人都是太阳,于是他幸运。

我真的不幸吗?有的孩子父母常年在外,而我的父母都在身边;山区的孩子生活贫困,而我却衣食无忧;更有人身患疾病,而我却身体健壮……我不就是那个格莱格吗?我用一个阴暗的眼光看周围的人,似乎人人都在伤害我,于是我忧愁;我用觉悟后阳光的眼神看周围的人,似乎人人都友好,于是我快乐。

那就用一个阳光的眼神看这条青春之路吧。

用阳光的眼神去看,寻找到的就是万物阳光的一面,象格莱格,那个曾经的小屁孩,在成长路上撒满太阳的光辉。

也许,长大后,我们会明白许多事情,而到那时候,再回头去看自己的青春,就会欣喜地发现,原来自己一直行进在阳光路上。

评语:好极!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读后感——徐映梅由刘恩山主编的《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第二版是一本值得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细读的实践性强的就业指导书。

作者从中学生物学教师的任务与岗位要求的角度来编排本书。

本书分为十二章,分别是:中学生物学课程、科学的本质与生物素养、生物学教育有关的学习和教学理论、基本教学技能、教学策略、直观教学与直观教具、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中学生物学实验、生物学教师的备课、中学生物学教育评价、生物学研究性学习活动与教学中的安全、,中学生物学教师的教育研究及专业素养的发展。

它包含了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策略,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

从”台前”到”幕后”,从准生物教师的适应到在职教师的持续发展,本书都一一进行阐述。

面对现在教育界片面强调向学生传递生物学知识这一现状,作者在第二章引入自然科学有四个维度以及科学课程四个维度要有适当的均衡理论。

作者把理论与现实状况紧紧联系在一起,有力的表达了科学课程还应该向学生传递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方法,向学生展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在我看来科学课程应该是一门有趣的课程,但现实往往是相反的。

如果你在一项探索活动开始之前就被告知结果,你还会有探索的欲望吗?很多时候,我们获得了知识,也开始依赖现成的答案……这些跟我们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有撇不清的关系。

在本书第三章,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对于其中的”个人的学习被看做是新旧知识、经验交互作用的结果。

学习发生的最佳情境不应是简单抽象的,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景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

”这段话,我深有体会。

高中阶段学习球的体积公式时,我做过各种各样的相关题目,机械而麻木。

而有一天,我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意义。

一队建筑工人不懂球的计算公式,用圆的面积公式代替。

()我和侄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计算出那个近似球状石块的体积,避免了堂哥多花钱。

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知识的实用性,感受到了可以运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乐趣。

我对球的体积公式有了全新理解。

所以,我认为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是值得推崇的。

本书的第九章涉及了生物学教师的备课。

我十分认同作者”了解学生的前科学概念”以及”以学生的前科学概念为起点”的观点。

了解学生的”知”与”不知”,了解学生的”知”的来源和内容,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活动。

同时我觉得教师应该知道他的学生会在哪个学习环节有困难,在哪个知识点上会出现认知偏差。

也就是说,教师应该从宏观和微观的水平了解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水平,这样才能保证”教”与”学”的不脱节。

作者在第五章介绍了概念图策略和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概念图间接地促进了学生把新的知识整合到先前的知识当中。

这就意味着概念图能帮助学生联系前后的知识,从而进一步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网络。

如果中学时代有人明确地指导我运用概念图去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或许我就不用学习的那么辛苦了,也不用在班级的中游辛苦折腾了,因为当时我一直都觉得我学到的知识是孤立的、零散的,无法联系在一起,也无法融汇在一起。

合作学习是一种能让学生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策略。

作者介绍了合作学习的原则和方法,总的来说就是从目标、资源、利益、分工与责任等方面将每个成员紧紧捆绑在一起。

我觉得学生的分组和学习进程的跟踪指导是需要教师特别注意的事。

让一个合作学习小组顺利完成任务的基础是组内成员融洽相处,成员分工明确。

教师要安排适当的人做组长,还要安排人选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方便自己了解情况。

我们也进行了学习小组的尝试,我始终觉得学习小组的先学不够主动,分工不明确,成员责任感不强是导致学习小组活动不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多元智能理论读后感邓小平理论读后感读《格林童话》有感600字我利用暑期时间又看了一遍《格林童话》,却得到了与以前不同的感受。

也许,有些人会认为童话很幼稚,纯属虚构,但我却觉得童话里面也富有哲理。

以前我看这本书,只看故事情节,却忽略了它的寓意。

而现在再次看这本书,我有了深刻的体会:做人要善良。

善,这个字眼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它是一种传统美德、是心灵美的体现、是来自灵魂深处的东西。

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在公交车上,有人毫不犹豫地让座;在商店里,有人把多找的零钱义无返顾地还给营业员;在街头,有人会伸出援手,把兜里的钱或多或少投进乞丐求讨施舍的碗里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善的表现。

善良的人终究会有好的结果的,所谓“善有善报”就是这个道理。

《格林童话》中《灰姑娘》这则故事中的主人公灰姑娘,尽管受尽了继母与姐姐们的欺负与侮辱,但心地依旧善良,最终获得了幸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