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20170308语文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邓凤清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清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在祭告黄帝文中曰:‚自古帝王,受天明命,继道统而新治统。
‛刚刚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内涵非常丰富,可以说是探析中国现代转型之艰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角。
何谓‚道统‛与‚治统‛?简单来说,前者主要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这些圣人的思想传统,即儒家思想传统。
后者主要指体现为一定继承性的政治统治的传统。
作为‚道统‛的儒家思想传统,虽在历史上也曾遭到其他思想挑战,但几千年里基本上‚天下所极重‛。
儒家思想自有真理的闪光点和恒久的魅力,但历代帝王看重的是它所宣扬的仁义道德等对封建专制统治合法性的诠释,倚重的是它所宣扬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封建专制统治秩序的巩固,从而形成‚天下以道而治‛的共识。
因此,历代帝王都把‚继道统‛作为巩固自己统治的重中之重。
不过,以‚继道统‛为基础的‚新治统‛,其‚新‛是极其有限的。
一个新王朝替代前朝,不会去否定其封建专制,而是认为前朝统治失德离道,所以天命转移。
不去否定封建专制的‚新治统‛,只能表现为对治理之术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实践中则是封建专制统治在总体上不断强化。
中国历史上,‚道统‛与‚治统‛根深蒂固,强大到把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纳入自己的发展轨道,强大到在西方列强不断的侵略下始终没有瓦解。
从这个意义上说,‚道统‛与‚治统‛对于保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统一性有着积极作用。
但是,这种深厚的积淀也使中国天然地缺乏走出传统社会的思想资源和体制基础。
当中国要向现代社会转型时,‚道统‛与‚治统‛就成为沉重的历史包袱。
世界上许多国家经历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艰难历程,但像中国这样历经百年、遍尝艰辛的却很少。
譬如,日本在19世纪中叶与中国境遇相似,但它通过明治维新顺利地向现代转型,不应忽略的一点就是它没有中国这样的‚道统‛与‚治统‛。
历史底蕴的缺乏在转型时反而成为优势,使其更容易放弃‚原来的自己‛。
而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有识之士也希望通过改良挽救民族危亡,但根深蒂固的‚道统‛与‚治统‛却阻碍中国的现代转型。
近代历史上,早期改良派人物王韬说:‚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
盖万事而不变者,孔子之道也,儒道也,亦人道也。
‛这是当时的代表性思潮。
此后的‚中体西用‛思潮和洋务运动,与其说是向现代转型的一种努力,不如说是对‚道统‛与‚治统‛的竭力维护。
再往后,即使辛亥革命敲响了封建专制的丧钟,依然有袁世凯称帝的闹剧。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才真正终结维护封建专制的‚道统‛与‚治统‛,中国也由此开始真正向现代转型,向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迈进。
(摘编自叶帆《道统、治统与现代转型之艰》)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国向现代转型艰难的原因,从刚刚入主中原的满族顺治皇帝祭告黄帝文中关于“道统”“治统”的话中可见一斑。
B.道统主要指古代圣君、贤臣、孔孟诸位圣人的思想传统,即儒家的思想;治统主要指体现为一定继承性的政治统治传统。
C.儒家思想传统被认定为道统,历史上虽然也曾遭到其他思想挑战,但在几千年里可以说被天下人极为看重。
D.历代帝王注重的不是儒家思想的真理和魅力,而是其对封建专制合法性的诠释及对统治秩序的巩固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为巩固统治,历代帝王均对继承道统极为看重,在此基础上,形成“天下以道而治”的共识,因此,道统与治统根深蒂固。
B.替代前朝的新王朝不会去否定封建专制,只能表现为对统治细节的修补,客观上强化了封建专制统治。
C.道统与治统在中国历史上根深蒂固,非常强大,并未因少数民族政权强势侵入而被弱化,并未因西方列强不断侵略而被割裂。
D.作为思想资源、体制基础的道统与治统保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却成为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沉重的历史包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19世纪中叶中国与日本境遇相似,却没有能够通过改良或革命向现代转型,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中国有根深蒂固的道统与治统的羁绊。
B.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各种关于改良的思潮、运动,与其说努力向现代转型,不如说竭力维护道统与治统。
C.辛亥革命敲响封建专制的丧钟,仍有称帝闹剧发生;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开始真正向现代转型,区别在于是否真正终结道统与治统。
D.所谓“继道统”,是为巩固专制统治;所谓“新治统”,是为完善专制统治。
两者均是对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阻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城里的月光(夏阳)年前,作家老李老打电话追着我问认不认识公安局的人。
我说认识有啥用,你那事我帮不上忙,你就别多管闲事了。
老李嗫嚅着,怎么是多管闲事呢,你可不能这样说。
唉,老李一个儿时玩大的同村伙伴老憨,在我居住的城市做建筑工,一年到头在工地上累死累活,好不容易赶在春运前,求爷爷告奶奶,工头总算结清了工资,却在临上火车前被歹徒逼到墙角,洗劫一空。
两万块啊,整整两万块血汗钱,就被这天杀的挨枪子的换刀剐的抢去了!老李在电话里恶狠狠地骂道。
我说,骂如果可以解决问题,可以帮你老憨寻回钱,我请一伙人去骂好了。
老李苦笑,笑完,又开始祥林嫂般地絮叨,这派出所是干什么吃的,报案都一个多礼拜,就是不见动静。
我说,人家派出所也不容易,就那么点警力,管着十多万外来人口。
我帮你找了派出所,人家指着一大堆卷宗,为难地说这是小案子,又没有明确的破案线索,自认倒霉吧,夸张点说,这和在大街上被抢了手机差不多。
估计老李听后是一副苦瓜脸。
他说,哎,这可是两万块钱啊,怎么是小案子?我只好解释,两万块钱搁你老家是巨款,在这里只能算小钱,有钱人的一顿饭钱而已。
老李悻悻地问,就没其他法子了?我一脸无奈地说,如果是上百万,派出所肯定会成立专门的破案小组。
要是你的老憨丢胳膊断腿了,他们也应该会重视。
老李感慨,如果可以换,我想老憨肯定愿意拿条胳膊甚至性命来换这两万块钱的。
你要知道,老憨一家老小盼星星盼月亮,盼了一年多,家里正等米下锅呢。
老李又不死心地问,真没法子了?我在你那座城市只认识你一个朋友。
我想了想说,法子倒有一个,我给你讲一个在我家乡流传很广的故事吧。
大概是民国时期,一位上面来的夫人,在省城一帮官员的陪同下,从南昌去庐山避暑。
中途,路过我们镇时,夫人内急。
无奈之下在路边找了个公厕。
你要知道,我们那里所谓的公厕,就是一个茅坑,上面搭几块木板,臭气熏天。
当地人民早习以为常,可是夫人金贵啊。
她站在厕所门口犹犹豫豫,磨磨蹭蹭,最后可能是憋不住了,一捂鼻子跑了进去。
夫人出来时,脸色很难看,一路上直说头晕,还嘀咕了一句:你们这里的卫生怎么搞的?陪同的官员坐不住了,上庐山后,打电话骂人,从行署、县一直骂到我们镇,把镇长吓得半死。
镇长考虑到夫人返程还会经过这里,就号召全镇人民大洗厕所。
又是挑粪又是消毒,整整折腾了三天。
可是,夫人没来。
据说人家下山后直接去了武汉,从那里坐飞机走了。
老李听了我的故事,深有感触,沉默了半天,突然怪声怪气地尖叫,你们这里的治安怎么搞的嘛!我大笑,隔着电话想象着老李叉腰横眉的样子,说,你这样会把人家吓坏的,人家就是破不了案,也会自己偷偷把钱垫上。
我又说,可是我们都是蚂蚁。
老李无语,默默地把电话挂了。
两天后,一个月光极好的深夜,我又接到老李的电话。
老李说,我想自己把钱垫上。
我吃了一惊,大骂,不会吧,你是不是疯了?老李幽幽地说,你不知道,我们老家地处大西北,是你难以想象的穷。
我上高中前,除了出生外,没有洗过一次澡。
在我们那个乡,我是唯一的高中生,受到乡亲们的资助,是乡亲们的骄傲。
现在我是作家了,在他们眼里,我无所不能,天天和中央首长在一块儿握手、吃饭,进出小车伺候。
老憨也是实在没辙儿才找到我的,我不想让他们失望。
再说了,老憨还欠着一屁股债,没了这笔钱,几个娃儿都要失学的。
他们一家正盼着过个好年。
我听了心情沉重,转而又说,你自己也不宽裕,靠几个稿费,还得养活一大帮人。
老李叹了口气,说,我多写点就是了,实在不行,就写点特稿,那玩意可以多挣几个。
我之所以告诉你,是想让你配合我一下。
我问,怎么配合?你帮我把这钱给老憨,就说你公安局的朋友抓获了歹徒,把钱追缴回来了。
老李不放心地叮嘱我,你千万别露馅,对着老憨,要给足我面子。
老憨现在还在工地上眼巴巴地等着我的好消息呢。
我凝望着窗外城市上空皎洁的月光,哽咽无语。
(有删节)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语言平实,情节也不复杂,但人物情感饱满,主题深刻,表现作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B.老李打电话追着我问认不认识公安局的人,絮絮叨叨向我讨法子,说明老李优柔寡断,是个爱面子、爱管闲事的人。
C.小说中老李恶狠狠地骂歹徒,责怪派出所无能,表现出对老憨的深切同情,也隐含着对我办事不尽力的抱怨。
D.老李转述的老憨家困难境况和乡亲们对他日常生活的揣想,这都暗示了偏远乡村和城市生活差距很大。
E.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作家老李急人所急的言行,就是通过我冷漠的言行反衬出来的。
5.小说中插入我给老李讲的故事,对情节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6.小说题目“城里的月光”有什么意蕴?以此为题,对主题表达有哪些作用?(5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百岁杨绛:坐在人生边缘,看时间跑、地球转傅小平有人赞她是著名作家,她说:‚没有这份野心。
‛有人说她的作品畅销,她说:‚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间。
‛有人说得到她的一本书总要珍藏起来,她说:‚我的书过了几时,就只配在二折便宜书肆出售,或论斤卖。
‛有人向她恳求墨宝,她说:‚我的字只配写写大字报。
‛杨绛不惯于向人赠书,她认为赠书不外是让对方摆在书架上或换来几句赞美的话。
有人请她出国访问,她说:‚我和钟书好像老红木家具,搬一搬就要散架了。
‛她说她最大的渴望是人们把她忘记。
回顾杨绛先生的百年一生,她与钱钟书相濡以沫,甘心生活在钱钟书的光环底下,默默当着‚钱办主任‛。
低调:‚我不过是一滴清水‛‚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这是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
她和钱钟书的低调,一度被人误读作清高、孤傲。
黄永玉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披露:有权威人士年初二去拜年,钱家都在做事,钱钟书放下事情去开门,来人说声‚春节好‛跨步正要进门,钱钟书只露出一隙门缝说:‚谢谢!谢谢!我们很忙,谢谢!谢谢!‛这让来人很不高兴,说钱钟书伉俪不近人情。
当然,更多的时候,这种拒绝别人的‚苦差事‛,还是由杨绛来做,她因此也自嘲是钱钟书的‚拦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