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的构成要素—、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以下要素构成的:1.传播者。
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在社会传播中,传播着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2.受传者。
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
受传者同样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受传者和传播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角色,在一般传播过程中,这两者能够发生角色的转换或交替。
一个人在发出讯息时是传播者,而在接收讯息时则又在扮演受传者的角色。
3.讯息。
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4.媒介。
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媒介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现实生活中的媒介是多种多样的,邮政系统、电话系统、大众传播系统、互联网络系统,都是现代人常用的媒介。
5.反馈。
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其速度和质量依媒介渠道的性质而有不同,但它总是传播过程不可或缺的要素。
当然,构成与影响传播过程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绝不仅是以上几种。
即便是在上述五种要素中,不少要素还可以做进一步分解,如讯息可以分解为“符号”与“意义”,传播者可以分解为“发信者”和“符号化者”,受传者可以分解为“收信者”和“符号解读者”等等。
这种分解在电子通信中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被分解的要素及其功能一般是由不同的机器来扮演和执行的;而在人与人的社会传播中,它们一般是作为统一体而存在的,我们也可以把它们作为一种要素来看待。
这五种要素是传播过程得以成立的基本条件,在任何一种人类传播活动中,它们都是缺一不可的。
二、传播的类型教学内容:第二节人类的传播活动一、人内传播1、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指个体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即人的自我信息传递。
内向传播相当于“思考”,即所谓主我(I)和客我(me)的对话。
2、人内传播的形式(1)人内传播的正常形式心理学中,个人的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想象等内容。
人的内向传播同样也有这样几种形式。
(2)人内传播的异常形式人的意识在大多数情况下有着充分的连续性和规律性,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但有些时候,人可能处于一种异常的交流状态。
1)睡眠状态和做梦 2)酒精中毒与毒品服务。
3)催眠3、对人内传播的几点理解(1)人内传播过程不是孤立的内在处理过程,它的两端即信息的输入和输出都与外部环境保持着连接。
(2)人内传播虽然表现为人的生理机制的活动,但其本质则是人的意识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动反映,它同人类的其他社会活动一样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
(3)人内传播对外部世界的反应不是的消极、被动的,而是一种积极能动的行为。
(4)人内传播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是其他各种传播活动的基础。
4、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1)米德的“主我与客我”论(2)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论(3) 自我反省人内传播并不是孤立、封闭和绝对的“主观精神”的活动,而是一个与人的社会实践相联系的活动,因此,人内传播也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人际传播1、人际传播:是指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人际传播是一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是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基础。
2、人际传播的特点(1) 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 人际传播的规定性不强、随意性较大。
(3) 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4) 人际传播的保密性强。
人际传播的限制:(1)发出的信息往往只在瞬间起作用。
(2) 覆盖面小,复制信息的能力不强。
(3) 适应面不及大众传播媒体广。
3、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传播学对人际传播社会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1)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人际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
(2)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过程与效果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有“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理论、“创新—普及”理论等等人际传播的目的:(1) 获得信息。
(2)人际传播可以实现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3)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也是人际传播的一个基本功能。
(4)满足情感沟通需求,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4、人际传播与符号互动(1)人际传播的语言符号及其伴生符号(2)人际传播的非语言符号三、群体传播1、群体的特征及功能群体,是指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群体与组织的不同:(1)从形成的途径来看,群体往往是自然形成的;而组织则是基于某种社会需要,按照社会契约而人为地加以建立的。
(2)从成员的互动来看,在群体中,其成员的互动虽然也要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但这种规范并不是很严格,活动的余地较大。
在组织中,成员的互动是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的,这些规章制度一般都很严格,并且往往是形成文字的。
(3)从结构和层次来看,群体在结构上显得松散,往往没有形成一定的层级,是非结构性的;而组织则具有一种权威的分层体系,形成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部门有上级部门、同级部门和下级部门,职务也有上司、同僚和下属之分。
群体的本质特征:(1)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
(2)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群体的社会功能有:充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纽带和桥梁、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手段、是个人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群体是个人表现与自我实现的场所。
2、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群体意识包括群体归属、群体感情、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等方面的内容,群体意识的形成对群体来说非常重要,它形成以后,会对群体成员的个人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作用,是相对于个人意识的一种外在的、约束性的思维、感情和行为方式。
群体意识的形成是群体传播作用的结果。
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中必须遵守的规则。
群体规范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1)对群体内的传播活动起制约作用(2)对来自群体外部的信息或宣传活动的效果,群体规范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3、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当群体成员的思想或行为与群体意见或规范发生冲突时,成员为了保持与群体的关系而需要遵守群体意见或规范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它使成员倾向于作出为群体所接受的或认可的反应。
原因:A、信息压力;B、趋同心理趋同心理,心理学中又称“从众(confirmity)”心理,“遵从性”。
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合群倾向,这种心理使得个体产生放弃自己与群体意见或规范相抵触的意识倾向,作出与自己本来意愿相反的行为,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4、集合行为中的传播(1)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2)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3)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5、集合行为的形式:(1)骚动 (2)传闻四、组织传播1、组织,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构成一个独立单位的社会群体。
组织的结构特点:(1)专业化的部门分工(2)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3)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2、组织传播:是指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1)组织内传播组织的内部结构通常由以下因素组成:①一定数量的成员②有某种活动目标③规范性的组织章程④有一种权威的分层体系组织内传播渠道:①正式渠道: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指的是信息沿着一定组织关系(部门、职务、岗位以及隶属或平行关系)环节在组织内流通的过程。
②非正式渠道:相对于组织内的正式渠道而言,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是指越过组织内的权力等级和制度限制,自由地向任何方向运动的信息传播通道。
组织成员藉此满足自身的社会需要。
(2)组织外传播任何社会组织都是不能独立存在的,都要与其环境联系在一起。
组织的存在与发展,要依赖于组织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这种交换实际包含着输入和输出两个过程。
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公关宣传、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宣传3、组织传播的功能:组织传播可以沟通、疏导组织内部上下之间、成员之间的关系,建立、发展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联系。
它是:“组织活力的源泉”、“组织关系的粘合剂”、“组织功能的润滑油”。
(1)内部协调(2)指挥管理(3)决策应变(4)形成共识五、大众传播(一)大众传播的概念及主要特点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主要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是公开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传播。
(二)大众传播的功能拉斯威尔的“三功能说”、赖特的“四功能说”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1、环境监视功能环境监视是大众传播最主要的功能。
大众媒介不断地向人们提供关于社会上各种事件的讯息,对于那些即将来临的自然灾害或战争威胁,大众媒介能够及时地向人们发出警告,促使他们及早防御。
环境监视对某些人物加以报道后,能使人获得威望,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这就是所谓“授予地位”的功能。
同时,从社会统治的角度而言,新闻自由流通有助于维持和巩固统治,具有监视或管制舆论的作用。
环境监视也有其消极的负功能。
对社会而言,世界新闻的流通会构成一种对某社会体制潜伏的威胁。
对个人而言,受到过多的新闻的冲击,会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信息超载”。
对社会统治而言:有些反映真实情况的新闻信息如战事失利、领导人的劣迹等消息,以及敌对方的宣传,一旦得到传播的机会,就会影响统治者的威信,甚至危及他们的统治。
2、社会协调功能社会协调是一种组合功能,即大众传播通过对新闻信息的选择、解释与评论,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与策略,从而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适应当前环境中最为重要的事情或事件上。
大众传播对新闻的选择和评价,甚至加以解释或提出对策,都能更好地发挥这些新闻的作用,对社会或个人来说,都有助于他们对信息的摄取,以防止受传者因信息过量而无所适从。
大众传播协调社会行动也会产生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