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校园文化的构成要素

校园文化的构成要素

浅论校园文化建设一、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含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它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含着观念、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其它一切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应具备的能力和习惯。

而校园文化则是依附和从属于社会大文化的一种亚文化现象。

它是教育者依据社会的要求,按照既定教育目的和学校目标创设出来的,在教育者自觉控制下优化的、形象的典型环境,是一所学校的性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为全体学校成员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基本信念和价值观念。

校园文化的形成,不是靠几个人,一朝一夕的艰苦奋斗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校全体成员同心协力、长期坚持、不懈努力才能完成,需要有一个教长时间不断循环浓缩的积淀过程。

具体说来,校园文化主要指全体学生与教职员工直接参与和创造的精神财富,主要指全体师生在教育、生活与劳动中以自娱自乐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各种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长的基础。

优良的学校文化不但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还能促进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

校园文化并非什么新名词,而各种文化说也颇为多见。

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研究在我国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

无论你怎样理解,怎样看待或是否已意识到,校园文化都是客观存在的。

而且在外显与隐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许多办学成功的校长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并成功地运用于学校管理之中,开成了具有自我特色的一流学校。

随着教育改革重点的转移,校园文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校园文化能规学校成员的思想行为,赋予学校以活力机制,进而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

从文化学角度看,校园文化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包括科学知识,也包括审美、娱乐等文化知识;既包括课堂学习,也包括课余活动。

从学校自身来说,教育不单纯是一种知识简单的传授,还有文化气质、道德风貌、人文环境、科学氛围等等。

这是一个朴实、和谐、统一的有机体,仅靠知识的传授是很难达到的。

所以要通过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这种教育效果。

二、引起对校园文化重视的原因首先历史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重点转移。

历史发展到二十一世纪——跨进一个崭新的世纪,教育不但要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而且还要思考如何创新的问题。

21世纪人们将面临着: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经济、高科技、交通、信息和劳动世界的挑战。

因此无论发达与发展中国家都无法回避,都必须创造未来的和改善现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

特别是教育与环境,以培养适应新世纪的人才,推动和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

从当今世界来看,衡量一个国家的国力如何,不仅要看经济、科技实力,更要看国民素质。

国民素质是国力的基础,而国民素质和国家教育紧密相关,教育和文化紧密连。

所以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改革的重点必需要考虑基础教育和国民素质教育。

过去我们的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由于缺乏考虑社会、家庭等各系统各方面的制约因素,显得有一定的局限性和表面性。

对学校改革所需要的政治经济体制文化环境注意不够,甚至对学校部的各环境也重视不够,存在着重措施方法轻思想观念的现象,从根本上没有改变应试教育模式。

如今教育的转轨使人静下心来思考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开始注意到了社会文化环境与校园文化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认识到了不良文化所带来的负效应;开始注意到了素质教育首先是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素质教育,并着手开展社区文化教育和校园文化教育的结合。

综上可以说是对校园文化的重视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全球对德育工作的重视。

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会议上,专家一致认为90年代世界各国若不把德育放在首位,那么进入21世纪人类将会置身于可怕的道德环境中去,道德危机的来临决不亚于生态危机!88年国家教委副主任腾藤在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作了《为了下一代迎接新世纪,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报告。

这对进行素质教育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奠基工程。

在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过程中,文化环境文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发展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下,教育者灌输一定的容,施加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文化影响下的循序渐进潜移默化逐步化的过程,所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与一定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校园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学校的隐性德育体系。

它把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隐含于自身文化结构之中,通过灌输、启迪、感染、熏而潜移默化形成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道德品质。

所以为了形成一定的文化氛围,对学生实施德育引起了人们对校园文化的重视和研究。

再者,是管理模式的变化。

理性管理模式与非理性管理模式的结合引起了人们对校园文化的重视。

学校管理中管理者往往重视运用一些制度,运用运筹学、控制论、系统论及信息论原理进行管理,这总要带一些约束性。

在教育这个特殊队伍中,在对教师进行管理中虽然强调教师是学校的主人要参与管理,可事实上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参与,一些不科学的量化考核,不尽人情的条条框框,实际上给教师带来的是一种压抑,一种精神上的不快和对立,使之处于被动地位。

要搞好学校的管理,调动教师积极性不仅要有理性的管理系统,更重要的是创造一种文化氛围,重视人这个最活跃的因素,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培养教师奇形怪状意识和归属意识,建立一个良好的校风,形成一种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行为模式。

只有在这种所谓非理性管理的文化氛围之学校管理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校长师生才能同心同德。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管理不仅是一门学问,而且还是一种子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

”而且,管理界还有:“知识不如智力,智力不如素质,素质不如觉悟。

”的名言。

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只有铁的管理制度,没有柔的人情投入的管理不是完整的管理。

如果说学校理性的管理是基础,那么校园文化就是灵魂,就是学校的精神支柱。

由此,如果把校园文化看作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的话正是人们重视的又一原因。

另外,如今各学校非常注意发展自己的教育特色,这也是引起人们对校园文化重视的原因。

从大的方面说,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而这些传统文化又决定各国教育的民族特色。

在批判吸取外来文化的同时又非常重视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根据本国国情发展教育。

小的方面讲,一个学校也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办出自己的特色,在注意发展自己教育特色同时必然引起对校园文化的重视和自身文化的形成。

三、校园文化的特征1、抽象性和相对独立性。

抽象性指它是以观念形态呈现的文化现象。

相对独立性既是指作为精神文化而对于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独立,又是指学校的精神文化相对于社会精神文化的独立,其涵主要是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2、相对稳定性和发展性。

校园文化常表现为在学校中出现的现象和气氛,但反过来,学校中出现的现象和气氛不一定代表学校文化。

如校园石头上所刻录的名人名言,它是学校中的一个文化现象,但这个现象所含的精神容是不是已经被师生所接受并化成相应的思想及行为?一些学校用校歌来说明它的文化特色,这不是不可以,但如果这些容只是个别的、暂时的,不构成有个性的精神品质,那么它就不能显示其文化特征。

稳定不是绝对不变的,只是它有一些基本稳定的要素,如执行制度的严格,人际关系的和谐,学术上的包容以及思想上的自由等等;发展性是相对稳定性的自然延伸,由于校园文化受制于社会文化,它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

3、群体累积性。

校长对校园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但校园文化却不是靠校长个人所能创造的。

校长的文化意识必须通过师生群体的认同,并表现出群体的气质和品性后才能确立和显示。

这一过程不是即时式的,而是累积式的,即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形成、巩固和发展的过程。

由于文化形成过程相当脆弱,因此,一个具有稳定状态的校园文化的确立必然是长期的、有反复的。

校园文化不可能速成,那些认为一个校训的提出就是一种校园文化的想法是幼稚的。

现存的历史名校中的一些文化涵不是诞生在校长的话语里,而是形成于其后的传承中。

四、校园文化的构成要素一般意义下,文化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依次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虽属于精神文化畴,但学校作为一个整体,有师生共同生活与学习的场所及其物质形态,又有着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制度,它们影响和制约着师生的生活,是起约束作用的制度文化。

而作为校园文化核心的精神文化由于其受制于学校的领导方式和人际关系,因此,校园文化的结构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依次为:物质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和人际关系文化,核心是管理文化和人际关系文化。

(一)、物质环境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学校物质环境文化主要包括物质生活资料,如建筑、设施、设备、资料等,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校园文化发达程度的外部标志。

其独特之处就在于学校是专门的育人场所,育人的意向性要求这种物质文化本身包容丰富的教育意义与教育价值。

学校物质文化积淀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

学生不仅通过物质景观掌握一定群体的环境知觉,而且同时从景观中领会特定文化的空间设计、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要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按美的规律规学校文化的各种物质载体。

从学校整体规划到一个具体的建筑式样,从一个雕塑制作到一块标语牌的设计,从一条路的命名到一个小园林的风格,都应遵循这种原则,使整个校园洋溢着高雅、和谐、完美的气息,从而提高校园文化生活的品质。

有人说:“校园应是一本活的教科书,使每座墙都能说话。

”确实如此,美的学校的教育作用不是通过词语、说教起作用,而是通过立体的、多彩的、无声的环境时时处处、无时不在地对师生的思想、情操、行为、习惯起着熏、渗透和影响的作用。

从感知的角度讲,其教育意义更深刻,更持久。

1、校园地理环境。

校园环境是自然物质的人性化发展。

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可以更好地体现一所学校特定的文化氛围,使生活其中的师生得到美的享受和冶。

校园所处地理位置的优与劣,是学校自然环境好坏的重要衡量标准。

市郊一所学校是一九九八年动工兴建的,在选址方面考虑得比较周详。

校园地处镇区的东南角,东枕宽阔的新路、南面是一望无际的田野、西面和北面紧靠着居民小区。

大家把学校建在与城镇“若即若离”的边缘地带,一方面,避免了污染、噪声、交通拥挤等问题,给校园创造一个相对“安静”的外部环境,另—方面,又能使师生的日常生活和交通便利带来方便。

—年四季不断变幻色彩的田野给校园带来了“恬静”的乡村气息,而来来往往的车辆则显示着——种“流动”的现代都市文明。

这样的地理环境为该校文化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证。

2、校园建筑布局。

建筑是一门艺术,它作为景观影响人们的视觉感受和情绪,作为实用设施直接影响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

校园建筑一般通过建筑的造型、建筑的空间布局来表现一定的思想容和价值追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