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南街村、华西村、小岗村的实地调查和比较研究

关于南街村、华西村、小岗村的实地调查和比较研究

关于南街村、华西村、小岗村的实地调查和比较研究【摘要】通过对比分析南街村、华西村、小岗村不同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经验,可以使我们对农村基层组织的发展条件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从而为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启发。

【关键词】外方内圆集体经济规模优势南街村、华西村、小岗村都是我国十大闻名村庄。

但是,这三个村庄不仅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有着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发展历程。

认真考查它们各自的发展路径能够为我们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一些新的启发。

接下来,笔者就在描述三个村庄不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进行有关制度经济学的分析。

一、南街村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经验河南省临颍县南街村改革开放以前只不过是一个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的贫困村庄。

然而,改革开放后经过短短数十年的时间,该村一跃成为河南省第一个红色亿元村。

由于其如此惊人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特殊的文化、管理理念,南街村受到很多学者的青睐和关注。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南街村带来了新的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使得南街村将村里仅有的两个小砖厂和面粉厂承包给了个人,从此,南街村人结束了靠工分吃饭的生活。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促进广大农民摆脱贫困、解决温饱起到了重大作用,这一制度的最初实施,也给南街村人民带来了实惠,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而发展。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这一制度遇到了新的问题和矛盾。

这主要表现为随着农业生产边际效率的下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对农业的投入减少了,有的干脆把土地转包给亲朋好友,更有甚者让土地完全荒芜。

到1985年粮食亩产量只有500多斤,农业陷入了全面萎缩的局面。

不仅农业生产如此,南街村的工业生产也经历了从集体经营到个体承包再到集体经营的曲折过程。

1981年,南街村把村里的两个小砖厂和面粉厂承包给个人。

承包制的推行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企业承包使少部分人发家致富了,但广大人民群众连基本的工资都不能保证,村民怨声载道。

面对这种局面,以王宏斌为首的南街村党支部一班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考:为什么承包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为什么群众对党组织不满意?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党组织没有带领广大群众致富,而是把企业承包给了个人,这不仅伤害了群众的感情,也败坏了党组织的形象和声誉。

经过认真反思,大家一致同意,终止个人对南街村企业的承包权,由南街村党组织施行集体承包。

从1984年党组织集体承包以来,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产值、利税以连年翻番的速度递增:1984年产值70多万,1985年130多万,1986年320多万元,1987年730多万元,1988年1400多万元,1989年2100多万元,1990年4100多万元,19991年突破亿元大关,率先摘取了河南省“亿元村”的桂冠;1992年2.1亿,1993年4.2亿,1994年8.02亿,1995年12亿,1996年15亿,1997年16亿。

十几年经济增长了2100多倍。

这就是党组织集体承包的结果。

南街村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大致说来,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性手段。

首先,南街村坚持“外圆内方”的治村策略。

所谓“外圆”就是根据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在不违背法律的前提下,灵活机动地采取各种竞争措施;所谓“内方”是指在南街村加强内部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各项建设事业中,与村情民意、村规民约接轨。

“外圆内方”是南街村在发展经济的新形势下,探索出的一项治村策略。

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打破了单纯计划经济的制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过程中,一些不值得提倡的竞争手段,如请客、送礼、塞红包、回扣等乘隙而生。

为了与大市场接轨,在有利发展经济又不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南街村制定了“外圆内方”的治村策略,使集体经济得到了迅速健康的发展。

其次,实行工资加供给的分配制度,增强了集体和个人利益的一致性、相容性。

工资加供给的分配模式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又促使共产主义社会按需分配的因素不断增加。

它不仅提高了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而且成为广大职工和村民齐心协力发展集体经济的力量源泉。

实行工资加供给的分配制度,主要考虑到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在群众觉悟还需提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工资制能够体现差别原则,以便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第二,从南街村的发展实践来看,供给制成分的增加,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相容性,是增强集体凝聚力和防止腐败现象的有效途径。

再次,实行“六定一赔偿”的团队监督和管理模式。

既定设备、定人员、定产量、定质量、定时间、定消耗,完不成计划任务者要赔偿。

责任往往定到车间和班组,而不是个人,这就为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提供了发挥作用的空间。

在这种团队管理模式下,团队生产总产出的“帕累托最优”成了每个成员关心的目标,因为此时如果每个团队成员有“搭便车”的行为,那将“害人也害己”。

这势必增加团队成员的相互监督,比上级监督更为有效。

最后,实行“十星级文明户”评比,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

南街村十星的内容是:共产星、责任星、吃亏星、文化星、遵纪星、新风星、技术星、勤俭星、慈孝星、卫生星。

符合十项内容的就是十星户,九项的就是九星户,以次类推。

家庭的星数和福利待遇挂钩,每扣一星就意味着少发一项福利。

十星级评比关涉每个家庭的利益,南街村人对此十分重视,它是村民加强自我管理的一项举措。

这不仅增强了村民的自觉性,也提高了村民的素质。

二、华西村的主要发展阶段和基本经验华西村北临长江,位于江苏省江阴市,被人们一致誉为“天下第一村”。

1992年李鹏总理到华西村考察时,曾欣然为华西村提下“华西村,中国农村的希望所在”。

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过去的华西村曾是“十年倒有九年荒,有女不嫁华西郎”的贫穷村庄。

在党和政府以及村委领导班子的正确指引下,华西村已经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富裕村。

虽然华西村经过40多年的发展创造了中国村庄经济史上的奇迹,但只用三句话就可以概述其艰难而充满传奇色彩的创业历程:抓农业起家,抓二三产业发家,建城镇安家。

首先是抓农业起家。

在60年代华西村初建时,粮食亩产量只有681斤,当年人均分配仅50多元。

从1964年开始,华西村人民在老书记吴仁宝的带领下发起了学大寨活动,制定了志在改造华西村贫穷落后面貌的十五年规划。

吴仁宝把规划精神概括为“五个一”。

具体包括:干部群众有一个爱国家、爱集体的社会主义思想;开挖一条灌排两用的华西河;建设一片高产稳产的农田;每亩年产一吨粮;建设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

村庄劳动组织采用战斗队的形式,每天工作12-18小时,终于使华西村提前7年实现了十五年规划。

1979年华西村获得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农业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其次是抓二三产业发家。

农村兴办二三产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在于没技术,没原料,没市场。

在1968年以前,由于农业发展迟缓,村庄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二三产业。

1968年以后,农业收入迅速增加,他们就把农业和副业的积累资金全部投入工业,于1969年兴办了华西五金加工厂,随后又创办了板网厂、塑纺厂、药械厂等。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华西村主动调整产业结构上了钢铝型材、冷轧、带钢、焊管、锻造等项目,使华西村由单一农业经营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的转变。

1994年华西村一、二、三产业总值达16.16亿元,其中工业生产总值占94%。

最后是建城镇安家。

为了便于管理和服务,华西村从1965年开始新农村建设活动,他们以墩池河为中心,统一规划涉、涉及、施工把原来的12个小自然村合并建设为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

20世纪80年代中期,华西人又提出了“三化三园”的小城镇发展目标。

三化即美化、绿化、净化;三园也就是远看像林园、近看像公园,细看农民生活在乐园。

到目前为止,华西村已经建成现代化的农业区、工业区、副业区、旅游区、生活区等,“三化三园”的目标已经实现。

华西村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其根本秘诀在哪里呢?简要的说他们最大的法宝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坚持集体经济、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坚持共同富裕的道路。

作为华西村的基本原则,40多年来几种体现在“老三靠”、“新三靠”和“再三靠”上。

“60、70年代的“老三靠”就是靠思想政治教育、靠党的政策、靠干部带头从而明确发展方向,巩固了集体经济;80年代的“新三靠”就是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靠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靠自己有错自己改,从而适时发展商品经济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90年代的“再三靠”靠正确决策、靠科学管理、靠帮带提高。

这三个“三靠”是对华西村这些年来发展经验的最高概括。

三、小岗村的独特发展历程及其原因小岗村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堪称“农村改革第一村”。

尽管它也是全国十大闻名的村庄之一,但这个村庄直至1998年,农民收入才1800元左右,远远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

就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言远远低于其它十大名村,例如南街村、华西村、大寨村等。

有人曾生动地把这一现象概括为:“一夜越过温饱线,二十年未过富裕坎。

”是什么原因导致小岗村发展中的长期停滞不前呢?在笔者看来小岗村之所以发展缓慢,不仅有其自身的客观地理环境方面的原因,也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原因,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缺少经济发展的原始资本积累。

原始的资本积累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没有国民收入一定比例的原始积累,经济发展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同是全国十大名村的华西村早在人民公社时期就通过发展“作坊式工业”积累了大量的集体资产。

而小岗村由于地理位置、当地宏观经济状况等原因的影响,使得农民没有信心和能力去积累经济发展所必须的“第一桶金”。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小岗村缺乏一支紧密团结并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干部队伍。

众所周知,领导干部是一个组织发展的“手脚架”。

没有一支素质过硬、紧密团结、勇于开拓的领导班子,一个组织的发展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大家都能够看到,华西村的崛起离不开老书记吴仁宝,南街村的兴旺也离不开班长王宏斌。

吴仁宝和王宏斌不仅是华西村和南街村发展的领路人,而且都有着很高的企业家才能。

企业家才能是一种创新能力,是一种获取超额利润的首要动因。

他们不仅具有很强的经营能力,也具有很高的感召力,不仅团结村民和其他干部齐心协力发展本村经济,又能够即使把握市场信息。

为了摆脱小岗村资本积累薄弱、交通闭塞、缺少具有企业家才能的带头人这一困境,2004年上级主管部门把安徽省财政厅的挂职干部沈浩派到小岗村担任村书记。

沈浩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小岗村发展缓慢的状况。

2003年小岗村的人均收入才2300元,而到了2007年人均收入就达到6000元,2008年达到6600元。

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来自于上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沈浩个人卓越的领导力。

概括说来,沈浩在小岗村时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