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音乐赏析》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音乐赏析》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音乐赏析》复习资料一、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一般指1898年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前存在于中国音乐生活中的具有一定流传时间和民族特色的音乐,包括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

二、宫廷音乐古代奴隶、封建社会中,专门在宫廷演出、运用于宫廷礼仪、宴飨、祭祀等场合的大型乐舞形式。

宫廷音乐自中国第一个奴隶制政权——夏——建立之时,便随着统治者的奢侈生活应运而生。

(一)“雅乐”:是指周族的传统音乐。

孔子后,“雅乐”成为礼乐的代称。

雅乐是祭典、朝礼时演奏的音乐,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音乐。

节奏缓慢,气氛庄严肃穆。

(二)“燕乐”:指燕礼之乐,天子大宴群臣和宾客,叫燕享(宴享、宴飨)。

(三)先秦时期的钟鼓乐队:文献一般称为“钟鼓之乐”,是以编钟、编磬、建鼓为主要乐器的大型管弦乐队。

兴起于西周,盛行于春秋战国。

乐器制作精美,乐队规模较庞大。

1978年湖北随县发掘的战国初期(公元前433年)曾侯乙墓中的钟鼓乐队为典型实例。

三、文人音乐在各个历史时期中由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知识分子参与创作、表演的传统音乐。

主要包括古琴音乐和词调音乐。

古琴音乐,包括琴曲、琴歌、琴箫合奏。

自春秋战国时期起,古琴便成为古代文人的自娱性乐器,“抚琴”成为文人抒发情怀、修身养性的主要方式。

词调音乐,是一种配词歌唱的音乐表演形式,主要盛行于唐宋时期。

(一)文人音乐与生活方式古琴形制造成的音响特征,形成古琴清、幽、淡、远的含蓄、内敛、虚实交融的风格,与中国山水画的风格相似,追求弦外之韵和旷邈的意境。

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发展,逐渐成为极具象征意义的乐器,象征文人的品性、人格,与玉、竹共同成为文人生活方式与人生追求的象征物。

明·徐上瀛《大还阁琴谱·溪山琴况》提出“独具超逸之品,自发超逸之音”的命题,李贽《焚书·琴赋》提出“有是格便有是调”的命题,都阐发了古琴音乐与文人人格的内在联系。

中国文人的处世哲学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古琴则成为古代文人“穷”时“善其身”的寄情之物,追求洒脱、逍遥的审美人生。

(二)古琴原称琴、七弦琴,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春秋战国的乐器中已有古琴实物,当时为五弦、十弦,到三国时期,七弦、十三徽的形制已基本定形,并沿用至今。

主要演奏形式有琴歌、独奏两种。

1、琴曲《高山》《流水》明·朱权《神奇秘谱》记载:“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

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

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

”传说为战国时期的文人琴家伯牙所作。

《流水》根据川派琴家张孔山传谱(载于1876年唐彝明编撰的《天闻阁琴谱》),著名古琴家管平湖演奏版。

1977年8月20日,美国“航天者”号太空船由肯尼迪角发射到太空考察,船上带有一张喷金铜唱片作为给外星人的“信件”,录有120分钟的节目,其中收录管平湖演奏的琴曲《流水》,被视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菁华。

2、琴曲《广陵散》汉代出现,又名《广陵止息》,最早可能是江苏扬州(广陵)一带的民间乐曲,最初既是大型乐曲,又是小型合奏曲和独奏曲,南宋以后失传,现只保存琴曲《广陵散》。

基本内容描写公元前4世纪时聂政为父报仇,刺杀韩王的故事,见于东汉·蔡邕专讲琴曲故事的文献《琴操》。

乐谱见于《神奇秘谱》。

据现有资料,《广陵散》诞生之后公演和出版共三次:第一次,魏晋嵇康慷慨赴刑时演奏初具规模的版本;第二次,明·朱权收入《神奇秘谱》出版;第三次,新中国成立之后,管平湖1953年12月打谱成功,公开演出,演奏谱1958年6月出版。

3、琴曲《梅花三弄》相传原为东晋著名音乐家桓伊所作的笛曲,后移为琴曲。

相传此曲创作与书法家王徽之有关:徽之应召赴京,路遇桓伊,徽之久仰桓伊笛艺,请吹笛曲,桓伊下车马吹奏三调,吹罢,登车离去,二人未谈一言。

此曲就是《梅花三弄》,到唐代仍广为流传,后载入明·朱权《神奇秘谱》。

此曲主要借歌颂梅花清幽高雅、凌寒独立的高贵品质寄托文人清高脱俗的情怀和人格追求。

4、琴曲《酒狂》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所作。

魏晋之时,司马氏集团专权、横霸,有才学、有思想之士稍有闪失便会引来杀身之祸,所谓“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阮籍擅长吹箫、抚琴,尤其嗜酒,常以醉酒躲避灾祸。

据载:司马昭欲将女儿嫁与阮籍,籍不同意,但又不敢抗拒,于是大醉六十天,躲过此事。

《酒狂》通过其佯装醉态的刻划,抒发天下多故、理想不达,以酒寄托、以醉纵情的郁闷情怀。

乐谱载于《神奇秘谱》。

突破性的采用三拍子和切分节奏,生动地刻划醉态。

乐句短小,徘徊不前,倾诉阮籍怀才不遇、空怀高志的痛苦和愤懑。

(三)词调音乐南宋词人姜夔是附有曲谱的词集流传至今的唯一一人。

姜夔,号白石道人,世称姜白石,江西鄱阳人。

工于诗词,会吹箫、弹琴、作曲,精通音乐理论。

今存《白石道人歌曲》收录词曲17首,其中自制曲14首,古曲填词2手,为友人曲填词1首,以宋代俗字谱标示;祀神曲《越九歌》10首,以律吕字谱标示;琴歌《古怨》1首,以减字谱标示;另有《圣宋铙歌鼓吹曲》歌词14首。

姜夔的作品大多为纪游、咏物之作,内容主要以慨叹身世的飘零和情场失意,偶有爱国愁思。

其自度曲具有较高艺术价值,代表作品有《扬州慢》、《杏花天影》等。

四、民间音乐是指在民间形成并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音乐体裁。

包括: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戏曲和民间说唱音乐。

(一)主要特点:1、创作的口头性和集体性;2、乡土性(地域性);3、即兴性;4、流传变异性(地域性变异,情感渲染性变异,表现功能拓宽性变异,体裁间相互交叉、渗透的变异);5、人民性(平民性);6、多功能性(自娱、恋爱、宴请、红白事、劳动等)。

(二)民歌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存在于民间。

1、汉族民歌(按体裁和色彩区分类):体裁分类: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1)劳动号子:产生、应用于劳动,具有协调节奏、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的民间歌曲。

北方叫“吆号子”,南方叫“喊号子、打号子、叫号子、吼号子”。

种类: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船渔号子、作坊号子(2)山歌:在户外演唱、曲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直抒感情的民歌种类。

汉族山歌的称谓:陕北—“信天游”;山西—“山曲”;内蒙—“爬山调”;青海、甘肃—“花儿”或“少年”;湖北—“赶五句”;四川—“晨歌”;安徽—“慢赶牛”等。

种类:一般山歌、田秧山歌、放牧山歌(3)小调:又叫“小曲”、“小令”,在闲暇、风俗性节日或集会中演唱。

除群众歌手外,有职业半职业艺人。

种类:吟唱调、谣曲、时调(艺术形式发展得最规范、成熟的小调类民歌。

)(三)民间歌舞音乐汉族民间歌舞音乐最具代表性的是北方的秧歌和南方的花灯、采茶。

(四)说唱音乐说唱又叫曲艺,说唱音乐是用来讲唱历史、传说、故事及文学作品的艺术体裁,是音乐、文学、表演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

音乐以叙述功能为主,兼有抒情功能。

种类(曲种):汉族说唱曲种大致分为评话、鼓曲、快板、相声。

汉族说唱音乐大致分为鼓词、弹词、道情、牌子曲、琴书五种。

汉族说唱音乐的代表曲种:单弦牌子曲、四川清音、京韵大鼓、苏州弹词。

(五)民间器乐民间器乐是指用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

表演形式主要分为独奏、合奏两种表演形式。

合奏形式又分为清锣鼓乐和弦索乐、丝竹乐、吹打乐等形式。

多为婚丧嫁娶、风俗性节日等场合,很少出现纯器乐表演,有时也作为自娱性的表演形式。

1、“八音”乐器分类法:西周时依据乐器制作材料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音”。

西周末——清初一直沿用。

(六)戏曲音乐戏曲是中国传统的音乐戏剧,是集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表演、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段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我国的戏曲与希腊的悲、喜剧和印度的梵剧并列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

戏曲以音乐为基本表现形式(声乐、器乐伴奏两部分)适应并体现戏剧性的要求,与戏剧表演密切配合。

1、戏曲音乐:(1)构成因素:声乐方面的唱腔和念白,器乐文武场面的伴奏和各种过场音乐,声乐居于主导地位。

①戏曲唱腔大致分为三种类型:抒情性唱腔、叙事性唱腔、戏剧性唱腔(散板)。

②戏曲乐队分为“文场”和“武场”两组,“文场”指管弦乐部分,“武场”指打击乐部分(包括唢呐),合称“文武场”,也叫“场面”。

(2)剧种与声腔:①剧种是根据产生、流行地区、民族特色、艺术特色等因素划分的戏曲种类。

②声腔是指具有一定音乐特征的腔调,包括与其相关的表现形式和手法。

如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明清以来流传最广泛的四大声腔)等。

一种声腔系统不止一个剧种,一个剧种也可以使用多种声腔系统。

(3)戏曲唱腔的结构形式:分为曲牌体和板腔体两类。

①曲牌体又称曲牌联缀体或曲牌联套体。

②板腔体又称板式变化体(包括调性、旋律、节奏、速度等方面的变化)。

2、昆曲(昆剧):(1)原称昆山腔,元代后期产生的南戏四大声腔之一,明代由戏曲音乐家魏良辅进行改革,改革后的昆腔委婉细腻、擅长抒情,有“水磨调”之称。

(2)昆腔有南昆、北昆两大流派。

南昆流行于江南、浙北一带,北昆流行于北京、河北的保定、高阳一带。

南昆风格柔美秀丽,多用于爱情题材,北昆风格豪放激昂,多用于刻画英雄人物。

(3)主要伴奏乐器:笛、箫、笙、唢呐、琵琶、三弦、月琴、打击乐。

(4)第一部昆腔传奇是明代梁辰渔的《浣纱记》(5)代表作家、传奇: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包括《紫钗记》、《还魂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李玉的《千忠戮》(千忠禄)。

3、京剧:(1)三次合流:1790年,徽班(三庆班)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之后留在北京,吸收京腔、秦腔、西皮等各种声腔,形成京剧。

其间经历了:①徽秦合流:乾隆年间,徽班(徽调二黄)吸收京腔和秦腔,是第一次合流。

四大徽班:三庆、四真、春台、合春。

②徽汉合流:道光年间,湖北汉调艺人兼唱西皮与二黄的“楚调”与徽剧融合,是第二次合流,西皮与二黄结合,称“皮黄戏”。

③京剧形成:同治、光绪年间,著名演员对皮黄戏进行改革,吸收昆曲、徽调、汉调、秦腔、京腔等因素,唱腔细腻华丽,表演上文武兼备,不断形成各行当的流派纷呈、风格各异。

(2)主要声腔:以湖北汉调的“西皮”和安徽徽调的“二黄”结合而成的皮黄腔,西皮曲调风格刚劲、高亢,旋律起伏大,节奏丰富多样;二黄曲调风格流畅、平和,旋律、节奏较平稳。

(3)主奏伴奏乐器:京剧文场三大件“京胡、京二胡、月琴。

”(4)京剧行当:生:老生、武生、小生、红生、娃娃生;旦: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净:铜锤花脸(正净)、架子花、武净、武二花、油花;丑:文丑、武丑。

(5)著名演员:①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