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辛亥革命》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展示材料
材料一:组图一、皇宫和龙旗
材料二: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材料三:组图二、内阁和五色旗
材料四: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了解历史
基础再现:
阅读教材简要叙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背景、领导人、时间、标志性事件、结果)
等学生回答后展示课件——辛亥革命的基本过程
通过对辛亥革命过程的描述让学生体会孙中山等革命者的献身精神
学生结合书本回答问题
通过对史实的描述,学生自主回答
培养学生养成正确读书的方法和习惯
巩固基础知识
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但是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却梦想恢复帝制。他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还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奋起反击,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人教版历史选修四
问题:材料和图片反映什么现象?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总结:课件展示巨变的表现:(政治、经济、思想、社会习俗)
政治上:反封建——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最大功绩),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反帝——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清王朝的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
小结
1、从知识层面: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感触到辛亥革命给当时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深层次的变化,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推动了中国的进步
2、从学生层面:肯定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体现的精神和勇气及方法的指导
在总结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学习历史的兴趣得以一定的提高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是在导学案精神下的一次尝试,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思维,学习习惯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力图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现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向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转变。
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和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的能力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意识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方法
培养学生图史结合的能力
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和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的能力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意识
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方法
感悟历史
穿越时空:
材料五: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从而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谱写了古老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篇章。——胡锦涛
问题一:根据材料一、二简要分析辛亥革命前的政治状况
问题二:结合材料三、四、五分析这种状况在辛亥革命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展示材料
材料一: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11年四十多年,投资万元以上的厂矿约700多个,资本总额仅1.3亿元左右,而1912年至1919年八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八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言
导入新课:图片展示南京中山陵
问题一:中山陵里沉睡着近代中国的哪一位巨人?
问题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去瞻仰那位巨人?
由此导入辛亥革命,教师指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给20世纪的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自主回答
通过活动增长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入新课,明确本课学习要点。
《辛亥革命》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认识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产生的巨大变化
3、体会孙中山等革命者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和历史情景的再现认识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产生的巨大变化
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社会生活上:促进了社会生活近代化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回答问题
学生探究讨论,并且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图史结合的能力
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和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的能力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意识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方法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问题:材料反映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展示材料:
材料一:图片展示(服饰、发型的变化)
材料二:辛亥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到了,社会风俗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人人讲平等”的新风气,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老爷”、“大人”,不许官员坐轿,男人剪了辫子,女人裹脚的也大大减少,吸食鸦片不再被认为是一种体面的事了
材料二:“中国处在大规模的工业发展的前夜,商业也将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再过五十年我们将有许多上海。”——孙中山《中国革命的社会意义》(1912年7月)
问题: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领域里面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展示材料:
材料一: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理解历史
过渡: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百年历史,三次巨变,三大伟人。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实现了第一次巨变。那么这些巨变到底体现在哪里呢?
情境:辛亥革命后,社会各阶层和各种政治力量都在经历着一次历史性巨变。假如我是……,我的感受是……
角色:
A实业家或资本家
B革命党人
C帝国主义
D旧官僚(前清官员)
要求:请同学们结成讨论小组,注意发言要有史实依据一角色来谈“你”身边的变化和感受
通过角色转变,试还原历史情景,加强对革命前后巨变的认识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分析中,通过材料教会学生分结合资料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通过小组间的交流讨论,培养团队意识,以达到互相启迪,相互帮助的目的,同时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