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
——任职三年体会
不经意间,踏上工作岗位已经三年有余,一个个的明天匆匆地变成了今天和昨天,时间总是快得让人来不及感慨,然而三年前怀着憧憬、揣着忐忑、紧张而又兴奋地走上讲台的那一瞬,却如同发生在昨日,恍惚而真实。
三年的光阴,让一棵小树从柔弱摇摆到风中挺立;让一批孩子从稚气未脱到青春勃发;也让一名教师从初出茅庐到有所沉淀。
回想我的这三年,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适应阶段——梦想照进现实,积累阶段——曲折中前进。
适应阶段:梦想照进现实
2010年的夏天,仿佛比以往的每一个夏天来得更热情,整顿好行囊,向过去美好的七年大学生涯说再见,怀着满腔的憧憬与热情,我走进了左安门中学的大门。
对于教学,我并不陌生,理论上,我系统地学过《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教学法》等知识;实践上,本科阶段在北京三帆中学有过一个月的初中教学实习经历,研究生阶段也在南京九中有过一段长期实习,可以说,为了真正踏上讲台的这一瞬间,我已经做了七年的努力,准备不可谓不充足。
初出茅庐的我那时看起来真是自信极了,仿佛自己有能耐将最差最调皮的学生调教成天才一般,而对教育的美好憧憬让我周身洋溢着激情,像全身安装了马达的小超人,每天不知疲倦的转。
我想,那时的我,的确有一股“教育改革,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
从盯着学生早读到课堂上课,再到课后的备课、改作业、写反思,没有做班主任的我却也将自己的时间填得满满当当。
我始终认为,这种热情对于教育工作甚至任何一种工作来说,都是非常可贵的,然而做好一项工作仅凭热情却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技巧。
我所面临的教育对象大多来自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他们基本没有什么家庭教育可言,父母把所有教育孩子的责任都教给了老师,这些学生一般来说,学习基础很差,学习习惯不良,学习的热情不高。
在课堂上,他们要不以捣乱为荣,要不冷漠茫然,只有一少部分同学眼里闪烁着求知的渴望。
这样的状况令我有些措手不及,我从来都没有想过,我的学生会是这样子,我以为他们都像我上中学那会儿同学的学习状态:怀着出人头地的梦想,积极主动地求学,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向老师提问的机会,甚至昼夜不分的苦读。
眼前的现实距离想象实在太远,我傻眼了!完全照搬书上的或者我所经历过的老师的技巧,肯定不适合我的这些学生们。
“改变可以改变的,适应不能改变的!”我只能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来适应学生。
曾经的我崇尚自我的努力,认为外界的环境起不了决定作用,因此对学生的态度十分和缓,期待他们内心的觉醒,知耻而后勇。
然而学生们的表现狠狠地反击了我这个思想:面对我的柔和,他们越来越嚣张,上课肆意接茬,作业总有理由忘带。
这让我开始了从梦幻中清醒:这样一群缺乏自制力的学生,他们需要的是铁腕而非柔情,他们首先要做到的是好好上课,而非上好课。
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便是立规矩,俗话说的还是没错,“无规矩不成方圆”嘛。
因此,我花费了一个晚上,精心地为学生量身定做了一套“规矩”,从课前预习到课堂表现,从坐姿到精神状态,洋洋洒洒,十来条。
在我和学生的斗智斗勇中,我的教学适应阶段初步画上了句号,我对教育的梦想照进了现实,现实也让我的梦想拐了个弯儿。
积累阶段:曲折中前进
随着在处理学生、处理课堂方面逐渐地得心应手起来,我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上。
作为新手教师,没有什么经验可以拿来直接应用,唯有多钻研教材,钻研教参,钻研学生。
为了备好一节课,我常常要看十来份资料,包括教材、教参、习题、网络上的各种背景材料及有参考价值的教学设计,争取做到所设计的教案至少在自己看来可圈可点,没有明显纰漏。
往往这样一圈下来,没有三四个小时完不成,真切地令我体悟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沉甸甸的分量。
然而,再完美的教学设计都会有缺陷,更何况还要结合临场的发挥,学生的表现。
要想精益求精,当然最有用的是将自己的课呈现在众人面前,让集体的智慧来帮助完善。
三年来,何校长、王书记、夏校长、同一教研组的前辈老师及学校其他老师,在听完我的课后,给了我不少金玉良言,令我茅塞顿开。
记得在上《跟陌生人说话》这一节校级公开课前,我拿着教案去向同组的杨晓晖老师请教,她认认真真地读完我的教案,不厌其烦地跟我探讨其中的重要细节,并且帮助我修订了板书内容。
前辈们的指点在新教师的成长道路上是那么地可贵,它让我在迷茫时看清方向,在困顿时豁然开朗。
另外一个提升自身素质的快速有效途径是参加学科比赛。
很幸运,来到左安门中学的第一年,我便得到了一个在全校教师面前展示自己基本功的机会,学校举行了说课比赛。
我非常珍视这次机会,想着要好好表现,但是我没想到,准备一个比赛会这么困难!从拿到比赛任务到参加比赛的二个月时间里,我几乎天天想着这个事,它就像卡在我喉咙上的一个小异物,不早点咽下去便不得舒畅。
从一开始选择说课内容,到准备教案,制作演示文稿,每一个小细节都充满了纠结:这句话用在这里恰不恰当?这样的阐述逻辑上严密吗?如何设计才能令人耳目一新?……到最后终于完成定稿时,我简直就像脱了一层皮,有一种重生的感觉。
而当完成了这个过程后再回过来看时,却发现,那些所有的付出,所有的纠结都是那么有价值,这个价值不是因为获得了几等奖,而是因为这样的比赛实实在在地锻炼了自己,它让你有机会全方位地审视自己,即使是无情地打击了你,却也让你看清了成长的方向。
通过这三年教学经历的磨练,我对语文教学也有了自己的一点思考,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明确:语文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是结构段落?句子分析?还是写作表达、文言阅读?为什么学生看了、读了、学习了那么多的文章,他们的语言世界依旧那么贫乏?为什么当我们在为书中人物的际遇感动不已、为作者某句精彩的话拍案叫绝时,从学生眼里看见的却是不解甚至麻木?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的语文,具有不同于其它物质工具的特殊性。
人类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言,依赖于语文。
语文教学就是面对文化载体进行文化内涵的开启与认识,从中体验语言文字作为一种文化工具所产生的基础魅力,体悟从文本世界中所散发出来的深厚的文化意味,换言之,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大力张扬人文精神,这种精神是包括了爱国主义感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民族文化智慧、对当代文化生活的关注、对多种文化的尊重以及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等等。
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既要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培养语文能力,又要致力于育人,用人文精神熏陶感染学生。
而回想我所经历过的语文课堂,更多的是依照教参,循规蹈矩地进行着“作者介绍——时代背景——词语解释——主旨归纳”等环节,过于注重语文“工具性”的一面,而忽视了内涵更丰富也更为重要的“人文性”
的一面,才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觉得语文课索然寡味,可有可无。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实施人文教育?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还语文课一个晴朗高远的天空?我想这个问题是值得我深入思考并花费大力气来研究的。
最后,我想用两句话来概括我这三年的任职感受: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
即便我已经登上教育这座连绵不断的山脉中的一个小山峰,那也不是我驻足不前的理由,卯足劲儿,向着一个又一个的顶峰攀登,因为那里有我对教育最初最高的梦想!
(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