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社会、迈向成功——大学生如何做好角色的转换第一节角色的转换一、从“院校人”到“职业人”的思想调试本节针对特定转折时期的具体情况,提出大学毕业生应做好的思想、心理、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准备,如何尽快适应这一转折,顺利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社会角色转换,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同时,积极倡导大学毕业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提升自己的就业力,实现自我价值。
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毕业生从院校人到社会人,要经历一个适应环境、适应工作的角色转换过程,这个过程是青年学生成才的必经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在心理、工作、生活等方面也会逐步由不适应到比较适应。
大学生初入社会面临的困难和原因步入社会后的几种不适应:①心理上不适应;②工作上不适应;③人际关系上困扰;④生活节奏不适应;心理调查表明:许多毕业生对于走向社会即充满了好奇,也夹杂着畏惧心理,在初入社会过程中大学毕业生会有一系列心理异常表现。
(一)心理上不适应的几种情形1、自卑心理[案例阅读]某高校04届毕业生小李刚参加工作的言行最能体现这种失望心理,他说:“我参加工作两个多月了,可就是融不到新的环境中去。
这里的人都那么现实和麻木,不像上学时同学那样坦诚天真,我每天都被指使做这做那,工作也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刺激,每天就是写材料、做文案,还有吃饭、睡觉、看报纸,太枯燥乏味了,我对未来都失去信心了。
”2、失望心理对未来感到失望。
其表现形式是消极的,但若化压力为动力,积极调整,则可减轻这种心理的影响,如有些毕业生在产生失望心理后,抛弃了原来的观念,重新选择新的目标。
3、紧张焦虑心理焦虑是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等感受交织成的情绪状态。
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择业和工作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焦虑。
如,能否找到理想单位;万一没有单位选中自己怎么办;有些边远地区的同学为不想回本地区而焦虑;恋人们为不能继续在一起而发愁;女同学为用人单位“只收男性”而气愤;还有一些大学生优柔寡断,为不知自己毕业后向何处去而焦虑。
大学生的上述焦虑状态一般并不会对生活构成障碍,但如果焦虑不能得到及时缓解,就有可能向病态发展,表现出情绪紧张、心情紊乱、身心疲倦、失眠等症状。
4、依恋和逃避心理在求职择业中表现为:一种是依赖大多数的从众心理,自己缺乏独立的见解,不是从自己职业规划与发展出发的选择,而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别人怎么看,自己也跟着凑热闹;另一种是依赖心理,不主动参与竞争,期盼学校给自己提供信息,坐等父母给自己四处张罗。
还有些毕业生在工作中感觉社会不符合自己的理想模型,价值观念,有事没事往母校跑,和同学、老乡交往频繁,从中寻找生活寄托和感情安慰。
5、盲目自信心理对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过分高看自己,认为自己水平高,理应承担更大的职责,理应受到领导的重视和同事的尊重,缺乏必要的谦虚精神,在实际的办事中不谨慎,很容易给人以办事没轻没重,不牢靠的感觉,到头来还是影响了自己的发展。
[案例阅读]学生味浓吃苦头小吴从某知名大学会计系毕业后,进了厦门的一家公司。
与她同时进公司的同事要么学历没她高,要么学的专业没她好,使她产生了较强的优越感。
当领导要她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时,她觉得以她的条件,实在是大材小用了。
一次,在计算效益时,她把一笔投资存款的利息重复计算了两次,虽然最后没有造成实际损失,但整个公司的财务计划却被全部打乱了。
事后,小吴也很不在乎,觉得就像做错了一道数学题,改过来,下次注意就是了。
可这种态度让主管很不放心,以后有什么重要的工作,总找借口把她“晾”在外面。
6、急功近利的心理有些同学在择业时过分看重地位,过分看重实惠,一心只想进大城市、大机关,去沿海发达地区,到挣钱多、待遇好的单位,甚至为了暂时的功利宁可抛弃自己的兴趣和专业----“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城乡一座房”。
这种心理也可能会得到一些眼前的利益,但从长远发展看并非明智的选择。
其次是工作中攀比,不比奉献,比个人收入,不看自己为公司创造了多少效益,以自我为中心,讲待遇,讲报酬,甚至为了星星点点的个人利益出卖公司商业机密,可想,其结果必然是欲速则不达,反而影响了自己的公司在形象和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
(二)工作上不适应1、缺乏实践动手能力。
由于绝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初涉人世,有热情、有发展潜力,但他们对社会认知较少、缺少工作经验,特别是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到公司后不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短时间内难以创造效益,而从一名生手到独当一面有个过程,需要公司付出时间和精力对其后才能上手。
2、吃苦耐劳精神差。
根据这几年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表明,高校扩招后的这几届毕业生专业基础较1999年以前的学生基础有所下降。
主要表现:生活自理能力不强,特别是吃苦耐劳意识较差,表现为不愿意加班、对工作中困难和问题拖延、工作中不钻研,极个别毕业生多讲条件不讲奉献,影响了公司对其的评价和选择。
3、难于适应企业相对严格的规章制度。
容易给企业留下自由散漫、责任心差的印象,也影响了自己的职业发展。
[案例阅读]自由散漫终离职小张刚刚进入某国有企业实习,无拘无束的她对公司严格的规章制度很不适应。
因为边干活边听MP3,办公室主任说了她好几次,她却不以为然。
还由于在校期间随意贯了,上班迟到了几次,自己还不以为然,结果实习不到一个月,公司就请她走人了。
公司这样评价她,“不仅自由散漫,经常迟到早退。
布置的任务能拖就拖,一到下班的钟点,她扔下手里没干完的活,走得比谁都快。
”本来公司还很欣赏她的专业能力,但无组织无纪律的工作态度让他们最终决定放弃。
(三)人际关系上困扰美国啥佛大学就业指导小组,对数千名被雇职员进行了综合调查,最后发现,因人际关系不好而被解雇的,比因不称职被解雇的人高出两倍多。
可见,人际交往在职业工作中的重要性,而大学毕业生由于初涉人世,在人际关系处理上面临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1、怎样处理好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案例分析]小王是一位从小就很注重个人形象的女孩,大学毕业后做了公务员。
在工作中她心直口快,遇到不满意的事就抱怨他人和单位领导,结果和单位领导弄得很僵,相互见面很别扭。
她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适应,连穿衣说话都觉得左右为难,最后严重得要辞职。
2、怎样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有的毕业生容易自恃才高,不屑于与别人交往。
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而忽视与他人的配合,结果一方面会事倍功半,另一方面会引来他人的“另眼看待”。
[案例分析]一家北京企业2003年招募到一名著名大学毕业生小陈,可是,正是这位大学毕业生,因为时时处处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不屑于与同事们平等合作,结果致使一个重要课题研究工作最终搁浅,这一件事给单位领导和同事带来了不良印象,最后他不得不离开了公司。
俗话说:“三个臭皮将,抵一个诸葛亮”,团结就是力量,小陈之所以最后黯然离职,其主要原因就是年青人身上年轻气盛,持才傲物,在他身上表现得过于明显,自己疏远了别人的同时,也被大家所抛弃,落下个孤家寡人,何来个人能力的发挥?3、忽略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有个别毕业生缺少优秀的品德,贪图小利,加上利益的诱惑,很可能做出卖公司利益的行为。
[案例阅读]贪图小利吃大亏广州一家高档时钟公司,销售部有个外贸业务员是某高校对外贸易专业毕业生。
在公司基本工资是3000元,工作出色还有回扣,他主要的工作是和国外客户洽谈业务,签订单,由于这个业务员为了几千块钱的回扣将公司的一个客户转到公司的对手企业里去,致使公司损失了几十万,事情败露后公司报警,这个人已触犯法律,证据确凿的要坐牢,现已逃跑,有家不敢回。
(四)生活节奏改变,主要对地理环境、生活习惯包括饮食习惯不适应。
原来在学校习惯了晚睡晚起,居住环境,独立生活的能力等二、大学生初入社会面临困难的原因分析(一)对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差异认识不清;现在,不少大学生从院校步入社会的过程中,对学生角色和职业角色差异认识不清,在工作中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处事方法脱不了学生气,与职业角色要求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规范有很大差异,其结果很可能使其在心理、工作、人际关系处理上出现偏差,如:学生角色的社会权利主要是依法接受教育,并取得经济生活的保证或资助;职业角色则是依法行使职权,开展工作,并在履行义务的同时取得报酬。
学生角色的社会义务(即社会责任)是努力吸取知识,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在社会主义建设浪潮中奋勇搏击的本领。
这是一个接受教育、储备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而职业角色的责任,是以特定的身份去履行自己的职责,依靠自己的本领或技能去为社会服务,完成工作。
学生与职业人相比,一个是受教育,掌握本领,接受经济供给和资助,逐步完善自己;一个是用已掌握的本领,通过具体工作为社会付出,独立作业,以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二)缺少社会经验,独立处理问题的经验较少;虽然参加了工作,但潜意识里仍把自己当学生,角色还未完成转换,竞争日益激烈,也导致年轻人心态浮躁,急于攀比出成绩,耐不住寂寞。
尽管在职业初期有理想抱负,但光想成就大事业,沉不住气,导致其表现必然是急功近利,遭遇一点挫折又灰心丧气。
(三)不能客观地分析自我,认识不足;良好的自我认识,是指人们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全面恰当的认识,即了解自己的理想、价值,同时也了解自己的特质,即个人的气质类型、兴趣爱好、能力倾向等,拥有良好的自我概念,就可以在选择职业时,选择那些符合自己的价值观需要,与自己的个性品质及能力相适应的工作,在工作中更有效地发挥个人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但现在不少大学毕业生,由于缺乏社会历练,不能从更广更深的角度去认识、评价自己,自我认识往往或高于或低于实际的自我或别人的评价,这种自我认识的偏差,在工作中可能表现为缺乏自信或者过于自傲。
因此,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对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了解自身的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对自己有一个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才能在工作中,将良好的主观愿望与客观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获得最后的成功。
(四)不能正视社会现实,缺乏社会适应能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挑剔,对毕业生个人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大学生如果不能正视社会现实,不能了解就业形势,现实地设定自己的社会位置,就会盲目乐观或悲观,而只有知己,而且要知彼,才能从实际出发,早日成才。
其次,对大学生来说,信息时代要求我们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否则就难于发挥个人优势,也难于早日适应社会。
第二节大学生适应社会的策略与技巧一、积极投身社会,规划自己的就业适应期1、立住脚跟,做好本职工作;2、打开局面,融洽合群,体现自己的价值;3、重视自我发展,把握机会,实现自我;二、明晰角色,正确处理与领导、同事的关系(一)掌握工作岗位对职业角色的期望;任何一种职业,都有一定的职业要求和规范。
每个人对于自己将从事的职业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做到遵守岗位职责,讲求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