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文化与人文底蕴

传统文化与人文底蕴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素质拓展教育系列讲座之一
传统文化与人文底蕴
报告人:陈功文(2011-10)
我们学校不仅风景优美、空气清新,而且校园内处处可见我国传统文化的踪迹。

我们一进学校的新大门,路南的碑石上赫然刻有《老子》第六十四章之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看到此,我们不仅仅感受到的是它的教育意义,更多的是我们不经意间又经历了一次传统文化的熏陶。

其实,漫步在我们的校园内,大家处处能感受到一种传统文化的氛围。

校内桥梁与每条道路的命名,校园迎新的宣传标语,还有我们的校训、学风等等,处处闪现着学校领导者的匠心独运与他们的人文素养。

领导者的人文素养来自于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领悟与积淀,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种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它给人以熏陶,给人以享受,给人一种精神力量。

一、传统文化与我们的教育
传统文化是指传统社会的文化。

传统社会主要是指辛亥革命以前的社会,那么,这个阶段的文化统指传统文化。

在广义的层面上,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在狭义的层面上,文化是指人类的精神生产及其成果的结晶,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等。

它常常又被称为“小文化”。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这样定义: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主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等等。

由此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是一个包含着诸多类分的综合概念。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作为当代的大学,我们是继承与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

那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让我们看看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四书》的第一本《大学》开头的第一句
话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句话是说,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使人们净化个人的心灵,陶冶个人的情操,培养个人的善良美德,在于团结群众,教育群众,弃旧扬新,从而使人们达到真善美的最高境界。

我们的大学培养人,不仅仅要适应目前的市场经济和经济建设的需要,而且更应该站在市场经济的前面,站在社会发展的前面,去引导市场经济,引导社会发展。

大学培养的不是今天的人才,而是明天、后天、未来的人才。

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不但讲了教育的目的,而且讲了教育的内容。

孔子讲“礼、乐、射、御、书、数”,合称“六艺”。

其中的礼,主要指德育,《论语》云:“不学礼,无以立”,它的意思是不学礼就站不起来,不能做人。

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源远流长。

做什么事情,先学会做人!“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真实教诲,以礼待人才能以理服人!“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都知道。

四岁的孔融之所以使大家敬佩,正是因为他懂得谦让,懂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懂得使别人快乐,懂得别人的快乐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

如果一个文化程度很高,但不懂得礼仪的人,那他也是一个对社会毫无用处的人。

因为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也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再看“六艺”中的乐,它不仅仅指美育;礼是外在的,乐是内在的。

乐使大家彼此相亲,礼使大家彼此相敬;乐使大家彼此相同,礼使大家彼此相异,这在《礼记·乐记》中讲清楚了。

射,射箭;御,驾车;两者合起来就是体育和劳动;书,各种历史文化知识;数,数学。

用现在的话讲,孔子当时用“六艺”教学生,大体上就是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不但有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而且还有教育方法。

《论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失方向,只思考不学习,就学不到东西。

这里的学不只是向书本学,更主要的是向实际学,向社会学,学习与思考必须统一起来。

《论语》又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但要自己学习,而且要相互学习。

《论语·卫灵公》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学习好,必须先把工具准备好。

《礼记·学记》云:“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这是说在学习中,有些学生的失败是贪多务得;有些学生的失败是所学过少,孤陋寡闻;有些学生的缺点是浅尝辄止,一知半解,不求甚解;有些学生的缺点是畏难而退,半途而废。

讲的通俗点就是见到的就看,到处看、到处弄,不行;学得太少了,不行;见异思迁,不行;太专一了,也不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懂就是懂,不懂
就是不懂,要实事求是,这才是真正的聪明。

这是不是说,孔子就不创新了?不是的,孔子是主张创新的。

孔子处在大变化的时代,只是一味地重复过去的道理,重复过去的事情,会碰得头破血流。

孔子引用了这些话,《大学》曰:“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说,商汤的浴盆上写着,“如果每天洗涤自己,刷新自己,就要天天地刷新。

”“《康诰》曰:‘作新民’”,鼓励自我创新的人。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孔子引这两句是说,周国虽然是个古老的国家,她的使命却是夺取商的天下,除旧布新。

孔子不但讲了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礼记·学记》上而且讲了为什么办教育,就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由以上的内容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是离不开传统文化的。

二、人文底蕴
人文底蕴,说到底其实就是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从广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

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爱国);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气节)。

从狭义来说指人文(文史哲艺)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

人文素质是关于“人类认识自己”的学问。

“做人的根本在于品质培养”,发展人文素质就是“学会做人”,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启发人们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智慧的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始于人性的自觉,注重人的心灵自悟、灵魂陶冶,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

良好的人文素质表现为:追求崇高的理想和优秀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儒雅的风度气质等。

人文素质的培养是离不开人文教育的。

人文通常可以分为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

人文知识是人们对自身文化的一种了解,一种学问,是“知道”;人文精神是对文化内在价值和意义的自觉,它通过人们的行为体现出来,是“体道”。

所谓“体道”就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自己所领会的文化之“道”体现出来。

宋代有个学生问老师:道在那里?先生回答:你所行便是。

因此,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很重要的一层就是知与行的关系。

知识是重要的,但行更重要。

因为在行动中,人文知识才真正成为活的东西,成为属于主体的东西。

所以,我们要把书本上学得的人文知识转化成自己的实际行动,例如学了“仁”这个概念,不仅要了解其内涵,而且要用自己的行动体现它,用自己的行为树立良好的美德。

仁就是一种美德。

三、传统文化是强化人文底蕴的一种有效途径
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对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强化学生人文底蕴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