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位置与方向(二)》教学设计

《位置与方向(二)》教学设计

《位置与方向(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第19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学会通过测量描述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由具体情境到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建立空间观念,同时初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根据描述标出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

教具准备:量角器、直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2、请以你为中心,说说你周围的同学分别在你的什么方向?
3、请同学们将下面的方位图补充齐。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要借助方向解决问题,比如:给别人指路,根据地图确定方位等。

今天这节课就一起探讨怎样确定物体的位置。

(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稍作修改,不给出方向和距离)
师:这是山东省8月16日的天气预报,从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学生汇报。

师:台风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它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严重的灾难,那么在得知这样的信息后,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有备无患呢?(确定台风中心的位置,测算到达时间)
要测算台风到达时间,首先要确定台风中心的位置,怎样来确定台风中心的准确位置呢?
1、确定方向。

(1)加方向标。

师:加方向标的好处是什么?
( ) ( ) ) ( ) ( ) ( )
(容易说方向)
方向标加在哪里?(本市)
说说台风中心在什么位置?(在本市的东南方向)
(2)测量角度。

师:知道台风中心在本市的东南方向就可以确定了吗?
有学生提出质疑:不能,因为本市的东南方向范围很大,台风运
动的路线不明确。

师适时追问:那怎么样才能准确确定台风中心的位置呢?
小组讨论:怎么样才能准确确定台风中心的位置呢?
(学生汇报结果)Array预设1:台风中心在A市的东偏
南30度。

师:你是怎么量出这个角的度数
的?
说说你的方法。

学生汇报量角的方法,梳理归纳:
(1)点对点
(2)线对线
(3)读出夹角的度数。

师:这是他的方法,还有不同意见吗?
预设2:台风中心位于本市南偏东60°。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说法,都能描述台风中心的方向,但
在生活中我们一般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小)的方位。

2、确定距离。

师:我们确定了台风中心的方向,如果只有这个条件,能够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吗?
生再次质疑,因为在本市的东偏南30°方向是一条射线,这条射线上的任何点都可以说是在本市的东偏南30°方向。

师追问:那么怎么样才能确定的台风中心的准确位置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小组合作交流。

生:我们只要知道台风中心与本市的距离就可以了。

(课件出示比例尺)
师:如果图中的1厘米表示实际的100千米,你能知道台风中心在距离本市多远的地方吗?
现在你能准确说出台风中心在什么位置了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台风中心在本市东偏南30°的方向上,距离是600千米。

3、小结
师:回忆我们刚才是怎样确定台风中心位置的呢?
学生通过回顾梳理,明确描述物体所在位置需要方向(角度)和距离两个条件。

4、现在你能测算出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到达本市吗?
学生根据“时间=路程÷速度”计算。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教材第20页“做一做“。

2、教材第23页第2题。

3、拓展练习
出示问题:小强看小明在南偏西40度方向上,那么小明看小强在什么方向上?
四、回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其实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希望同学们能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一)
1、确定观测点
2、确定方向:(1)加方向标。

(2)测量角度。

3、确定距离
教学反思:
《位置与方向》学生在四年级时已经学过,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感,他们对位置与方向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在不断地提高。

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十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在此基础上,本节课,我首先以台风登陆为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探究新知教学的展开作好了铺垫。

帮助学生找准了新旧
知识的连接点,从而引起学生学习和探索新方法的需要。

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从方位的角认识事物。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

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

教师只注重突破重点和难点。

强调观点之处和细节之处。

总之,我认为本节课自己授课成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