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的不安全行为分析及预防讨论

人的不安全行为分析及预防讨论

人的不安全行为分析及预防讨论1不安全行为产生的条件和原因分析但从人机工程学的观点看,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瞬间机器和作业环境对操作者的要求超过了操作者的负荷能力—客观上产生了不安全行为,下面就发生不安全行为产生的机器因素、环境因素和人自身的因素进行一些分析,以便从中找出预防人的不安全行为事故的有效对策措施。

1.1机器防护缺陷因素设计不良的机器是带有事故隐患的机械设备。

机器在设计、制造时未充分考虑安全防护装置的重要性。

例如,设计不符合人的生理、心理特性及操作习惯定型的显示器与控制器,安装位置不当的显示器和控制器,对于机器的危险未设计安全防护装置等设计、制造缺陷都极有可能引发人的不安全行为。

如聚乙烯包装线吸袋器部位未设计封闭防护围栏,在发生编制袋滑落时,就可能引发操作人员下意识的不安全行为,进而引发人身伤害事故。

1.2环境不良因素不良的作业环境会对人造成不同程度的生理、心理压力,会导致操作者产生不良的生理、心理状态,从而降低人的行为的可靠性,诱发各类人为差错。

如石化企业涉及的不良生产作业环境包括高温、振动、噪声、寒冷、不良的照明、有毒物质、粉尘、作业空间狭窄、通风不良、作业地面脏乱、潮湿、地面滑溜等等。

高温对人体的影响很明显,在高温情况下,人体的血液处于体表循环状态,而内脏与中枢神经则相对缺血,这时人的大脑反应能力降低,注意力涣散,心境不佳,易于发生人为差错;作业场所采光照明条件不良时,作业人员不能准确迅速地接受外界信息;噪声干扰会使作业人员的注意力分散,感到心烦意乱,特别是报警信号、行车信号,在噪声干扰下不易被注意;强烈的振动会引起作业人员视觉模糊,影响手的稳定性,使操作者观察仪表时增加误读率,操作机器时控制力降低,甚至失控;狭小、拥挤的作业空间,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以及各种工具、器具杂乱无章的堆放,作业地面脏乱、有油污或积水等不良作业环境,不仅使作业人员感到紧张、压抑、烦噪不安,而且使作业人员在处理和躲避危险时失去应有的空间和安全通道,从而增加了事故的严重程度。

以上都是触发不安全行为产生的环境不良因素。

1.3人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人失误的因素很多,但是可能造成事故的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3.1不安全的操作动作不安全的操作动作主要包括习惯性动作、无意动作和操作难度(高难)动作。

习惯性动作是人的一种具有高度稳定性和自动化(本能性)的行为模式,在紧急状态下,人的习惯性行为会顽强地表现出来,彻底冲跨经训练而建立起来的行为模式。

因此,当操作者的习惯性动作与工作时要求的动作相左时,在紧急情况下,极易造成事故。

减少由此而引起的事故的办法是使工作时要求的动作与操作者的习惯性行为模式相协调一致。

无意动作是在作业中当操作者大脑意识水平暂时性下降或动作路线不佳,动作用力不当,身体平衡失调时,都可能发生无意识动作失误,进而导致事故发生。

防止发生无意识动作失误的对策是将机器的控制系统设计成具有连锁装置或利用监视器、动作警报器进行误操作监视,以阻止人为差错发展为事故。

高难动作问题,操作越复杂,难度越大,需要操作者反应的时间过长,反应动作过多,这样,造成差错而导致事故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对于操作难度大的机器,必须利用各种编码方式,给操作者非常明确的提示。

类似所阐述的方式都是克服不安全操作动作产生的冗余条件。

1.3.2不良的情绪状态人在工作、生活中遇到挫折或不幸时,会产生愤怒、忧愁、焦虑、悲哀等不良情绪。

在这些情绪状态下,人的意识混乱、注意范围狭窄、精神难以集中、自控能力下降、最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因此,需要引导上岗作业人员克服不良情绪,排除不良情绪的影响,避免引发不安全行为。

1.3.3性格从作业的安全性考虑,机器如设计得当,就能使大多数人减少失误。

但对某些特定的人,相同的客观条件下,出的事故比一般人都要多。

有些研究人员认为,这类易出事故的人是因为他的性格特征决定了他的失误率高。

对于这类人应根据其性格特点安排在相对较安全的工序上作业。

人的性格的另一个方面是所谓的外向型与内向型。

对于外向型性格者适合担任集体性工作任务,而对于内向型性格者宜于单独作业。

因此领导者应根据员工个人适应性格检查结果,按作业者不同的性格特点安排作业类型,以提高作业的安全可靠性。

1.3.4疲劳疲劳通常是指作业者在持续作业一段时间后,其生理、心理发生变化而引起作业能力下降的一种状态。

疲劳一般可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两大类。

生理疲劳主要表现为肌肉疲劳,是由高强度的或长时间的体力劳动所引起。

一般表现为承担作业的部位的肌肉酸痛、操作速度变慢、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准确性降低,工作效能下降,人为差错增多,进而易导致事故发生。

心理疲劳多发生在过于紧张或过于单调的脑力劳动和脑力、体力参半的技术性劳动中,主要表现为思维迟缓、注意力分散、工作混乱、效率下降、人为差错增多,易导致事故发生。

疲劳者长时间得不到完全解除就会发生疲劳积累效应,则可造成过度疲劳,将导致一系列心理、生理功能的变化,致使各种差错和事故增多。

大量事故案例表明,疲劳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

防止疲劳的措施是多方面的,如改善作业内容、作业强度、作业性质、作业方式、作业时间、作业环境条件、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以及人机界面设计方面的改善等等。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最经济有效、最方便易行的措施则是科学的安排作业和休息。

这样可大大降低由生理和心理疲劳引发的不安全行为。

1.3.5年龄和经验在进行事故原因分析时,常常考虑到年龄的因素。

在年龄对事故发生率的影响中,包含了经验与训练程度方面的因素。

据统计资料表明,工作中经验越多、训练程度越高、发生差错和事故的概率越小。

从年龄、工作经验与发生事故的关系分析,一般来说,年青工人经验不足,技术培训和练习不够,极易发生差错而导致事故发生。

这是由于年轻人作业时,精力不集中,自我约束力不强,判断应变能力不足等。

随着年龄、专业工龄和操作经验的增长、技术水平的提高、不安全行为事故率相对减小。

1.3.6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操作者与上下级之间和同事之间的关系。

有关研究资料表明,人际关系不良的车间班组,尤其是上、下级关系紧张的车间、班组,不仅生产效率低,而且更易发生事故。

由许多事故原因调查分析结果发现,事故的发生率与劳动群体工人之间的友爱、和谐程度有一定的关系,在劳动条件、年龄、工龄、经验、训练程度相当的情况下,与同事关系融洽的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发生频率较小,发生事故最少。

一个单元团体的和谐,取决于基层领导可靠的安全管理行为。

2预防事故的对策措施2.1合理设计机器的安全防护装置机器安全装置是确保机器本质安全,防止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

对于人机系统而言,从预防人的不安全行为角度出发,必须进行操作安全设计。

对于操作安全设计,主要包括按人机工程学原理设计和配置显示及控制装置,也就是从人体角度考虑足够的进出通道的横向纵向尺寸、设备的最佳操作区域和净距,充分考虑采取站立、坐、跪、卧等姿势操作或控制时的适宜安装高度、角度等,以及使用各种工器具时的安全空间及防护措施。

进而使显示、控制装置的设计满足易看、易听、易判断、易操作的要求,例如需要手动操作的阀门,一般安装在肘部左右以方便用力,需要读数的表盘安装在眼部的高度等;对于并排布置的阀组,在每个阀门及管道上设置明确标识,以防紧急情况下误操作;对于紧急控制器(如紧急停机按钮等)应设置在人手易于抓到而且能快速操作的位置;同时还应有完善的反馈用仪表和情报传输装置,以反映操作者的技术能力;为防止误判断、误操作有些机器设备还需设置报警和故障保险、内部连锁装置。

合理设安全防护装置的目的是为了排除作业中客观存在的危险,避免诱发人的不安全行为因素的消极互动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2.2创造良好的作业环境作业环境是指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大自然环境和因生产过程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人工环境。

这里所谈的创造良好的作业环境是指为生产需要而建立的人工环境。

创造一种令人舒适而又有利于工作的环境条件是非常必要的。

在生产实践中,由于技术、经济等条件的限制,创造舒适作业环境条件有时难以得到保证。

在这种情况下,应创造一个允许的环境,首先保证在不危害人身健康和不受到伤害的范围之内,同时要有其他辅助措施(如监测手段、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等)避免诱发不安全行为。

如对于因噪声引起的人为差错,主要应对噪声采取控制措施,确定噪声控制措施时,主要从三个环节考虑,首先是从声源上根治噪声。

如果技术上不可能或经济条件所限,则应从噪声传播途径上采取控制措施(如利用吸声、隔声、减振、隔振降噪),若仍达不到要求时,则应在接受点采取个人佩戴耳塞、耳罩等防护措施;对于因振动引起的人为差错,主要应从机器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中分别采取隔振、吸振、阻尼等措施消除或减小振动、阻止振动的传播;对于有生产性粉尘和有毒作业场所应采用防尘、防毒,尘毒治理措施,使作业环境空气中的粉尘、毒物浓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要求;如果有些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毒物浓度仍达不到安全要求,则在接受点应采取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加以防护;对于高温作业场所,应采取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方式,有条件的应安装空调器,进行温度调节;对于作业环境的采光照明问题,机器设备的安装位置和方向应有利于操作、观察、测量岗位的自然采光;当采用人工照明时,应确保作业岗位照明的平均照度和照度均匀度符合国家标准;对于作业场所空间、地面等的安全要求,主要应注意这样一些问题,如对车间设备、设施布局的安全要求,作业地面应平整、清洁、无油污、积水;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的堆放不应影响操作空间、机器运转和车间通道;工位器具、用具、工件应摆放在规定位置,并平稳可靠,无滑落、倾倒的可能。

总之需要从作业环境的细节入手,排除产生不安全行为的不良环境因素。

2.3人为差错原因及预防措施常见的人为差错原因主要有:操作者注意力不集中、违反安全操作规程、未按规定使用劳动防护用品、没有注意一些重要的显示、操作控制不精确、使用控制装置的错误或以不正确的顺序接通控制装置、仪表读表中的错误、仪表因故障不可靠、疲劳、振动和噪声、尘、毒、高温、采光照明等。

对于上述一些人为差错原因可以根据人机工程学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加以克服和消除。

对于操作者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可在机器设备重要的位置上安装引起注意的装置,在各工序之间消除多余的间歇,并应提供不分散注意力的作业环境。

对于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问题,应对有关人员进行全面深入的安全教育培训。

培训操作者使其意识到生产过程的危险并自觉遵守避免危险的程序;应把安全技术培训纳入整个技术培训计划之中,培训操作者熟练掌握本岗位安全操作技术,并能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对操作难度大而复杂的工种,应建立稳定有效的安全操作行为模式,注意操作者的操作动作,并给予及时纠正和指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