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研外国文学人物形象

考研外国文学人物形象

考研外国文学人物形象聂赫留朵夫形象“忏悔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形象。

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复活》中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是一个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1聂赫留朵夫青年时期单纯善良,追求真挚的爱情。

但是贵族家庭使他堕落为自私自利者。

他诱奸了玛丝洛娃,随后又抛弃她。

2当他在法庭上再看到玛丝洛娃时,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堕落和不幸的罪魁祸首。

在为玛丝洛娃伸冤上诉过程中,他广泛接触了社会合阶层,进一步认识了社会的弊病。

认识到人民的苦难是地主阶级和社会造成的。

他的思想开始升华,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

3上诉失败后,他在《福音书》中找到消灭恶势力的办法,那就是在上帝面前永远承认自己有罪,要宽恕一切人,照上帝的意志为人类幸福而工作。

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年轻时单纯善良,追求真爱,但受贵族生活和沙皇军队中恶习熏染导致堕落,诱奸并抛弃玛10年后意识到自己是造成马罪恶的人,决心向其赎罪,在广泛社会接触中认识到造成农民不幸的土地私有制,最终在上帝面前认定自己永远有罪,决心为人类幸福工作,得到精神的复活《复活》中聂赫留朵夫形象:聂赫留朵夫: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

其性格的发展分三个阶段:⑴从单纯善良到自私自利。

聂赫留朵夫青年时期单纯善良,追求真挚爱情,但是贵族家庭养成了他的种种恶习,堕落为自私自利者,诱奸了玛丝洛娃,又抛弃了她。

⑵道德自我完善,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立场。

法庭相遇,他意识到自己是造成玛丝洛娃堕落和不幸的罪魁祸首。

决定向她赎罪,并决心和她结婚。

在为玛丝洛娃上诉过程中,广泛接触社会各阶层,认识了社会的弊病,思想开始升华,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

⑶精神上的"复活"。

上诉失败,他放弃财产和贵族生活,最后在《福音书》中找到了消灭恶势力的办法,那就是在上帝面前永远承认自己有罪,宽恕一切人,照上帝的意志为人类幸福而工作,获得了精神上的"复活"。

“忏悔贵族”――是托尔斯泰创作中的人物形象系列。

他们出身贵族,有才学、有理想,正直善良,由于上流社会的****,使他们堕落成为自私自利者。

但他们通过接触社会,认识到沙俄****制度的不合理,开始忏悔、赎罪,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

《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是“忏悔贵族”的典型。

23安娜形象和娜拉的形象比较1安娜的感情强烈而真挚,有深刻丰富的内心世界。

当她还是少女时,就由姑母作主,嫁给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

卡列宁枯燥泛味,感情贫乏。

牢狱般的生活窒息了她生命中隐伏的爱情。

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唤起了她长期受压抑的处于沉睡状态的爱的激情。

她对爱情自由的执著追求,体现了贵族妇女个性解放的要求,具有反封建性质。

2她对渥伦斯基的爱认真执著到疯狂和神经质的地步。

当渥伦斯基明显表现出对安娜的冷淡时:失去了一切的安娜绝望地想找回渥伦斯基最初的激情,找回那种不顾一切的爱,而渥伦斯基对安娜的“反常”越来越反感,安娜的感情受到极为惨重的打击,这使她对渥伦斯基的爱更加炽热真诚,发狂到了极点。

她的独特的个性是把爱当作生命,她想以死唤回爱的生,这是她的性格所决定的。

悲剧原因:①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内在因素是她独特的个性。

安娜的性格决定了在看到生命的新的意义后,再也无法同卡列宁生活下去,她的天性决定了她无法欺骗自己,不能过那种虚伪的生活,对爱情自由的执着追求,体现了个性解放的要求,但孤弱无助,只能以死抗争。

②造成安娜悲剧因素的外在因素是虚伪的上流社会和冷酷的官僚世界。

是虚伪的上流社会和冷酷的官僚世界。

上流社会,妻子骗丈夫,丈夫骗妻子屡见不鲜,安娜所以不能见容于上流社会,不是由于她爱上丈夫以外的男子,而是由于她竟然敢于公开这种爱情,这是对上流社会的挑战,上流社会不能容忍,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惩罚。

爱情的破裂,安娜失去了生存的精神依据,上流社会通过渥伦斯基的手杀死了她。

③托尔斯泰揭示了造成安娜悲剧的社会原因,愤怒地谴责了压抑她、摧残她并造成她惨死的社会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势力。

安娜的悲剧结局,既体现了安娜性格发展的逻辑,也体现了俄国生活发展的逻辑,体现了托尔斯泰现实主义的力量。

托尔期泰对安娜具有双重的态度:一方面提示了造成安娜悲剧的社会原因,愤怒谴责了压抑她、摧残她并造成她惨死的社会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势力。

另一方面,又对她的道德原则和所选择的生活道路有所谴责,但同时又认为世人无权谴责她,只有上帝才有权指责她破坏了家庭和睦。

安娜的结局体现了性格发展的逻辑,体现了俄国生活发展的逻辑,体现了托尔斯泰现实主义的力量。

娜拉是挪威作家易卜生笔下的一个资本主义社会中叛逆女性形象。

⑴娜拉本是个善良、天真、纯洁而多情的少妇,对父亲、对丈夫、对同学,都表现出她善良的天性。

⑵娜拉的精神觉醒过程三阶段。

第一阶段,平静到烦乱。

丈夫生病,为救丈夫伪造父亲签字借钱,债主柯洛克斯泰以此相要挟,娜拉平静的心中起了波澜。

第二阶段,烦乱到幻想。

娜拉准备自己承担责任,宁可牺牲生命,也要保全丈夫名誉,但又幻想丈夫会来“挑起那副担子”。

娜拉的幻想,表现出她的单纯和对丈夫的深情。

第三阶段,幻想到平静。

当海尔茂对她破口大骂时,娜拉幻想破灭完全醒悟,看穿了丈夫的伪善和自己的处境,她的心又平静了,于是毅然出走。

⑶娜拉对资本主义的法律、宗教、道德进行了全面的批判。

思考着法律合理不合理,指出没有这种法律,不容许妻子救丈夫,丈夫救妻子。

对法律的合理性产生的怀疑。

显示了她叛逆的一面。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和《玩偶之家》中的娜拉的形象比较。

《安娜•卡列尼娜》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的作品,当时的俄国是个封建农奴****的社会;《玩偶之家》是19世纪挪威作家易卜生创作的社会问题剧,当时的社会已受到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

相同处:1都是反抗社会的典型,但都局限于个人解放。

2都要求妇女人格的独立,追求个性解放。

安娜:公开非婚姻的爱情,反对虚伪。

娜拉:独立借款、还款,独立承认冒名签字的责任,不愿作丈夫的玩偶。

异同处:1反抗社会所达到的高度不一样。

安娜:局限于道德、婚姻,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后,付出了代价(如遭社会的谴责;失去了孩子。

)但体验了爱情的欢乐。

安娜对社会的总结是“全是虚伪,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

”娜拉: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法律、道德、宗教全面的批判。

(如娜拉说:“对于法律我要想想是不是正确,难道法律不允许女儿爱父亲,妻子救丈夫。

”)2两人所接受的思潮不同。

安娜:接受的是爱情至上的思潮。

所以渥伦斯基对她冷淡后,她表现出悲观绝望的情绪。

娜拉:接受的是个人解放思想的影响。

所以她要离开“玩偶之家”,娜拉的的出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3结局不同。

安娜:最后死亡,原因是封建社会不能容忍安娜公开与丈夫决裂和不“体面”的行为。

另一原因是因为安娜自身性格的矛盾,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后她有一种负罪感,时时处于孤独、无助的境地,因此只能以死来结束生命。

娜拉:出走,她不会走向死亡,在个性解放的呼吁越来越强烈的社会里,娜拉的结局受到更多人的同情。

25哈克和黑奴形象《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

小说以南北战争之后的密西西比河沿岸为背景,通过白人孩子哈克和黑奴吉姆沿河顺流而下、追求自由的故事,表达了反蓄奴制的思想和对民主、自由的真诚向往。

在小说中,河里与岸上形成了截然分明的对照:岸上世界是一个沉闷、刻板、丑恶、罪恶的“文明”社会,密西西比河则是宽阔、自由、美好的世界。

哈克想方设法摆脱好心肠的、然而却遏制天性的文明教化的束缚,逃脱父亲的野蛮,逃跑到密西西比河上;吉姆作为黑孩子,是一个奴隶,没有人身自由,精神上受歧视;心理上受压抑,身体上受虐待,当他就要被卖掉时,也逃跑到密西西比河上。

两个孩子殊途同归、共同逃离文明社会,去寻找自由、独立的新世界。

但在一路“逃跑”中,岸上世界不断干扰着水上世界,骗子、奴隶制的网罗、物质上的需求等,不断使两个孩子陷入困境。

重要的还有哈克的“正义感”,他认为自己应该帮助吉姆,因为吉姆是一个“挺好”的黑人,不应该再当奴隶,但他又一直生活在蓄奴制的社会中,要抗拒社会法则显然不容易。

哈克经过了激烈的内心冲突,“健全的意识”,战胜了“畸形意识”,使他真正具有了独立精神。

而吉姆是一个不屈从命运、具有人格尊严意识的黑孩子形象,作家通过吉姆谴责了蓄奴制的不合理。

两个小主人公以其独特的行为方式,表达了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不受束缚,追求自由独立,富有正义感的美国少年,帮助黑人逃跑|不屈从命运,有人格尊严的黑奴,善良憨厚但有迷信思想。

26格里高利形象和悲剧意义葛利高里是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中的主人公,他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有敏锐的感受、深厚的同情心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在感情上,他对阿克西妮亚的爱情既表现了他勇敢、刚毅、热烈的性格,也反映了他对不幸妇女的同情。

而传统观念对他也有影响,依然尊父命娶妻生子,也因此造成家庭的不幸。

在历史事件中,他同样处于矛盾斗争的焦点,先是同情废除沙皇统治,参加红军,同白军英勇作战。

但红军中的过激行为使他十分反感,便动摇到白军中去。

白军中的种种恶行他也无法接受,便觉得全俄罗斯共同的真理是没有的,只有哥萨克共同的真理,于是便当了哥萨克的叛军师长,与红军作战。

失败后又回家乡,还是左右摇摆,最后哪儿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因此作者说葛利高里是“一个摇摆不定的人物”’是“顿河哥萨克中农的一种独特的象征”。

这个善良、勤劳、纯朴、刚烈的哥萨克身上具有哥萨克劳动者的一切美好品质,同时也带着哥萨克世代相传的种种偏见。

在历史急骤变化的关头,他徘徊于生活的十字路口,犹豫动摇,企图在革命与******之间寻找第三条道路。

在性格上也体现出很多矛盾的因素,如勤劳与愚昧、勇敢与粗野、善良与残暴、正义与偏见、理智与疯狂、自尊与虚荣等等,这世元素交叉融合,既矛盾又统一,使他性格丰富,立体感很强。

但有一个根本的内在趋向,就是他追求真理的品格,这一品格与特定阶段的阶级、时代和民族内涵融合到一起,成为一个富有魅力的艺术形象。

葛里高利的悲剧,是其独特气质和哥萨克自治要求对抗历史发展总趋势的悲剧。

他的生活道路典型而又特殊地表现了一部分,顿河哥萨克在国内战争中经历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矛盾的性格勤劳与愚昧,正义与偏见,理智与疯狂,它试图找出革命与******之间的第三条出路,是个球索型人物,最后落得脱离人民的结局。

实质上是它独特哥萨克气质和传统偏见对历史发展的抗拒结果。

是特殊环境与十月革命的产物27约翰`克里斯朵夫形象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卷七初版序”中说明写作本书的意图:“我要反抗一种不健全的文明”,“要达到这个目的,我必须有一个眼目清明、心灵纯洁的主人翁,他又必须有相当高尚的灵魂才能有说话的权利,有相当雄壮的声音才能教人听到他的话”。

音乐家约翰•克利斯朵夫就是作家精心塑造的这样一个艺术形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