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报告

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报告

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报告2018-2019学年度(下)经过多个学期的探索和实践,我校的教学听评课活动已步入规范化轨道,形成了较为科学完整的运行体系。

本学期听评课活动开展顺畅,课堂教学质量普遍提高,教学效果总体较好,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一、基本工作情况(一)校内听评课本学期,我校共有79个教学班,任课教师174人(含外聘教师)。

截至期末,教研处已完成了全体任课教师的听评课任务,覆盖至全部教学班级。

1.保持听课过程的人性化设计,听课前一天即将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授课教师姓名做出预告,给授课教师充分的准备时间。

听课后与课堂特色鲜明或存在商榷之处的授课老师及时沟通、交流,以突出听评课透明度和教学评价的指导意义,深化对教者的尊重和理解。

2.教研处听课人员工作中遵守劳动纪律,尊重任课教师和学生。

听课时预铃到位,认真跟随教师授课过程,观察学生学习状态,按要求填写常规教学评教表,如实记录任课教师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及特色创新的情况。

3.留取教师授课照片作为工作素材,并于听课当日在校群中发布,以展现教师课堂风采,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

4.听课后综合同组听课领导、听课教师意见,总结该堂课存在的优点和问题,提出相应建议,将结果录入教师评价数据库软件。

5.听课人员在工作中注重积累,总结课堂教学中的经验和问题,对典型案例进行个案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完成每月的教学诊断报告,最终汇总整理形成部门月诊断报告。

(二)同课异构教学诊改继续加强、推进课堂教学诊改工作,在校长的领导下,本学期教研处将重点放在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诊断与改进上,组织开展了“同课异构课堂展示活动”,旨在提升教学教研的能力,创设高质量的有效课堂。

同课异构是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形式,即由同科目的不同教师执教同一课题,鼓励教师精心研究大纲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学法,在相同的展示平台上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根据同课异构课堂展示活动方案的规定,各系从执教2018级的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师中各选派一名教师,组成四个学科的教研小组,紧紧围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一主线,通过“研究选定同一课题——多种理解设计教学——同课异构付诸实践——课后评议互助提高”等环节,在教学实践中探求更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和策略,从而突出专业特色,优化教学效果,为教研组及教师制定后续的教学计划提供有效参考和有力支持。

本学期参与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教师名单如下:截至5月下旬,共完成16节同课异构诊改课。

参与活动的教师课前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教学中结合专业特点,着力发挥自身特长,较全面地展现出了同课异构题同形异的特色魅力,对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思维训练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与拓展作用,基本实现了打开思路、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同伴互助的活动初衷。

教学过程中教研处全程录像、照相,于课后将授课视频发至教研组内,以促进任课教师间的研讨及相互借鉴,在他人的课堂中得到启迪。

教研处统筹安排并全员参与活动全过程,同时负责原始资料的搜集、整理及汇总工作。

过程材料积累的意义在于分析、提炼、参考、指导,为后续的教学诊改提供经验和依据。

本次同课异构教学诊改活动在正式授课前,累计召开教研会议九次,生成会议记录10份(含启动会议),收取个人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诊断报告共计32份;诊改课结束后,生成诊改意见书4份,收取教案、课件共计32份;搜集四个群组在研讨过程中的聊天记录截图近20份。

二、教学经验(一)典型案例典型案例是每月教学诊断报告中纳入的优秀课堂案例,主要从课程性质、教师教学、学生活动等几方面展开较为详细的描述,以供全体任课教师借鉴(详见教研处月教学诊断报告)。

本学期的典型案例为:(二)教学经验不间断的教学积累和日臻完善的教学管理,使我校的课堂呈现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展现着独特的教学魅力和风采,从中采撷和挖掘的经验归结如下:1.计算机系:张旭老师(数学)在新学期第一课时给十八岁的学生以期待和祝愿,希望学生珍惜在校时间,梦想成真。

整体介绍教材,要求学生学习工具完备,注重日常积累。

教师教态亲切温和,对学生多用鼓励性语言,讲解耐心细致,步骤明确,例题由学生根据所学公式自行完成,体现出一定主体性,教师有指导及打分。

在总结性讲解中对解题规范、要点做了补充强调。

讲与练结合密切,学生参与度较高,课堂渐入佳境。

板书工整、规范、层次清楚。

徐艳霞老师(德育)从学生起立即开始渗透个人礼仪的教育。

授课素材丰富,播放图、文、音搭配的“最美人物”事迹,引发学生思考“美在哪里”,进而进入“道德”的学习。

教学中举例恰当,解析到位,层层推进,紧扣主题,得出结论。

教学语言生动,蕴含情感,过渡自然,有感染力。

采取“自助记分”的方式,让学生将“道德”融入课堂行为中。

正能量接力棒、动画相声等形式,让学生对道德有了具体、感性的认识,教育意义明显。

2.机电系:沈丽艳老师(英语)教学情绪饱满,语调生动,能够感染、带动学生。

讲解流畅,语言组织有序,对定语从句的概念、构造、用法等解析具体。

适时提问,练习充分,难易程度渐进,便于学生及时消化、巩固。

学生板演后,教师面向全体指出错误,补充讲解,进行强化。

关注学生接受程度及学习状态,坚持引导,逐步推进,不放弃学生。

英语发音顺畅,吐字清楚,声音宏亮。

PPT中运用不同颜色、横线等对知识要点进行强调,醒目有效。

王敏老师(语文)课前检查学生卷纸的准备情况,提问“试卷二”已复习过的内容,作家作品、名句填空等。

本课内容为“阅读”,教师明确其分值及出题范围,强调其重要性。

教师思维严谨,语言简练,讲解有条理,善于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思考,具备高度概括、提炼的能力。

教学内容充实,教学节奏紧凑,熟悉高考题型及分值,注重点拨学生学习技巧、审题方法,对学生的引领作用明显,复习效果较好。

尤书合、王海老师(焊接)课上先交代本节课任务,为焊件组对,提出操作要求——平角焊,焊接后角为直角,焊点要实。

之后安排科代表为焊件打号,班长配合记录,其他人分组实训。

两位老师下到组里协助学生操作,示范专业、指导具体、保护得力,全程紧跟学生。

焊接场地六个工位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学生均有事可做,积极动手,完成既定任务。

学生着装规范,工装、工鞋、手套配备齐全。

胡明哲老师(机器人搬运)教学情绪饱满,教学条理清晰。

授课时请学生通过肢体运动演示运动模式,给人以直观印象,教师再详细讲解,在此基础上学生操作机器人进行动作演示,突出了重难点。

然后学生分组编程进行操作,其他人完成实验报告的制图,达到分层次教学的目的。

卢欣飞老师(电器控制与PLC)注重学生实践,任务布置要求明确。

任务实践时,教师边讲解边演示,操作熟练,任务有一定梯度,由浅入深。

教师对任务的讲解、分析到位,体现了一定的专业技能水平。

学生在教师述说时,对应操作面板进行连线,并将相应的PLC程序输入电脑,对所学内容掌握较好。

3.设计系:那英红老师(数码照片处理)提前至机房调试设备,学生就位后检查出勤。

复习提问“液化工具”,以学生脸庞为例分析人物“三庭五眼”的面部比例而导入新课。

讲解“液化人物”时首先由学生分析图片人物,找出认为需调整的地方,然后教师示范操作,通过液化工具实现人物“头发蓬松”、“脸部提拉”、“鼻翼缩小”、“眉毛平齐”等的处理。

操作中注重细节处理,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传递严谨工作、正确审美、尊重客户等信息。

学生练习15分钟,教师指导具体,总结共性问题,师生共同完成作品评价。

孙奇威老师(计算机基础)组织学生进入机房,检查学生出席情况,课前准备工作规范完整。

教学语言简练流利,普通话标准,交待本节课内容——图文混排,简单介绍图文混排中所包含的知识点后,把任务下放给学生。

在巡视辅导的过程中,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空间,经常鼓励学生,发现共性问题统一讲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课堂上学习氛围浓厚,全体学生参与练习,对所学内容掌握较好。

4.物联网系:李侠老师(视觉营销)由坚果的失败主图设计分析引入新课“商品体现”,讲解正确的商品主图应突出主体、宣传品牌、挖掘卖点,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见解。

教学语言规范,表达完整、顺畅。

学生进入实践环节,做“港式英式奶茶原料红茶”的商品主图,教师明确制作要求,发放素材图片,提供教学PPT。

练习过程中教师就作图技巧、要点、细节等进行补充、点拨,及时处理共性问题,展示学生作品并予以点评。

三、存在问题在课堂教学状态及效果总体良好的情况下,少数课堂和个别教师也存在一些问题,总结如下:1.组织教学环节流于形式。

部分课堂的组织教学环节只有师生起立问好,不重视对学生出勤的检查,教室中有空座位或学生中途回来均不做询问。

不关心学生教材、笔记等学习材料的准备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教学设计的痕迹不明显。

疏于钻研教材,对教学内容缺乏通盘设计,不分主次,重难点不突出。

用大部分时间做欣赏、补充讲解,冲淡了教学重心,模糊了教学主体,课堂知识性不强。

3.教法使用欠规范。

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应为教学内容服务,有的课堂上教法使用过多,设计的活动过于频繁,有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之嫌,看上去热闹有余,实则实效不足。

4.信息化教学少亮点。

教学课件制作简单随意,形式、配色、字体不合理,视觉效果不佳。

对配套课件缺少再加工,内容简单,在强化知识与拓展视野方面的功能不明显。

创新应用信息化手段的课堂比例过小,雨课堂、蓝墨云班课等使用人数有限,电子白板更是少人问津。

个别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还不够自如熟练,需要进一步固化习惯,提升技能和水平。

5.疏于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状态。

授课时不顾及学生间的差异性,导致基础好的学习容量不足或基础薄弱的跟不上,课堂时间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

个别教师只关注指导少部分学生,导致课堂沉闷,学风懒散。

讲解及练习过程中有学生趴桌子或喧哗的现象出现时,教师未通过提问、巡视或直接管理等行为予以制止。

6.把课堂当成个人的舞台。

过于专注或沉醉自身教学活动,把课堂完全当成自己的“主场”,讲解过程中或滔滔不绝或自说自话,与学生无眼神及情感交流,讲了近一节课时间,才把剩下几分钟时间交给学生。

教学过程中掌控欲强,给学生的空间少,提出的问题不待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即边分析边给出答案。

7.教学评价未见作用。

课堂提问简单随意,问题设置及记分没有梯度,对学生的评价不够规范。

机房课学生提交的作品只是粗略简单的点评,没有明确的评分标准。

实训课没有任务单,对实训进度、完成程度缺少跟踪记录。

8.复习课单调死板。

复习课或习题课的授课形式单一,有的老师拿着教材一边读一边让学生在书上划重点,期间没有讲解,知识的综合和拓展体现不够。

有的老师用多半时间让学生自己做题,期间少有检查指导,引领作用不突出。

四、对策及建议针对课堂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重视教学设计,注重能力培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