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西方史学的兴起第一节古代希腊的史学一、希腊史学的萌芽西方的史学,导源于古希腊。
“历史”一词即起源于古希腊,其本意是“经调查研究的记事”。
希腊最早的史迹是同宗教、神话、宇宙开辟说、谱系学及传奇和史诗故事联系在一起的。
其典型代表是《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讲述的是公元前一千二百年左右,希腊联军围攻小亚细亚特洛耶城十年战争的故事。
史诗最初是一些短篇的口头创作,由行吟诗人和诗朗诵者代代相传,彼此转述,每逢盛宴节日,在巴赛勒斯(军事首领)的宫邸和集会上边弹竖琴,边咏唱。
后来逐渐增删,形成了有系统的长诗。
相传在公元前9世纪由盲诗人荷马加工整理为两部:一为《伊里亚特》,记述战争中希腊联军攻陷特洛耶城的经过;一为《奥德赛》,描写希腊英雄、伊大卡国王奥德修斯战后回国途中十年历险的故事。
实际上,直到公元前6世纪雅典庇西特拉图僭主政治时,才最后编定成文。
在史诗中充满了神话和文学的渲染,所以还不能说是历史著作,但由于它多层次地反映了公元前11—9世纪希腊社会的状况,是研究这一时期希腊历史的惟一历史文献,因此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公元前8世纪希西阿德创作了以社会现实为题材的古代希腊最早的现实主义叙事长诗《田功农时》。
诗中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经济生活,谴责了氏族贵族的特权和骄奢淫逸,写出了民间的疾苦。
从史迹角度去考察,作品反映当时希腊人已经有了关于历史发展的观念,知道历史决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的,而是变动不居的。
希西阿德认为过去那种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原始公社时代是“黄金时代”,接下来的是“白银时代”和“紫铜时代”,而他自己生活的时代则是只有强权、没有公理的“黑铁时代”。
公元前6世纪后半期,在希腊的爱奥尼亚地区出现了许多用散文写作的“记事家”,他们的作品往往取材于遥远的往事、名门氏族的世系和诸邦由来的故事。
但同时,他们也注意到较晚的时代,例如编纂诸邦的编年史,他们记述的材料来源有的是口头传说;有的是来自当时的十分贫乏的文献资料,如男女祭司名册,城市官员名册等;有的是自己在异邦绝域的见闻。
他们记述的对象不仅有祖国城邦的史迹,而且有邻近城邦乃至蛮族的国度。
他们有闻必录,还说不上有什么严格的史学方法,因此他们还不能算是历史学家。
但是,他们在实践中尽力使自己的记述与事实相符。
这种求真的净剩精神,后来成为希腊史学中最宝贵的传统。
“记事家”的作品仅有残篇和后人引文流传下来。
其中成就最大的是米利都人赫卡泰俄斯。
他的著作有《大地巡游记》,系作者亲身游历各地的见闻记录;《谱系志》,是米利都城邦的历史。
在他的著作中已蕴含着历史批判精神的萌芽,如《谱系志》开篇写道:“米利都人赫卡泰俄斯谨此申言:只有我所认为是真实的东西我才把它记载下来。
关于希腊人的传说是纷纭复杂、各异其趣的,但据我看来都是荒唐可笑的”。
可见,他的目的是要写一部信史。
因此,有人认为他才是希腊的第一位历史学家,他的著作后来被许多希腊史家所引用,希罗多德不仅大量引用,有些地方甚至就是逐字逐句地照抄。
由此可见,“记事家”们的著作给希腊史学的发展以重要影响。
二、希腊历史学家及其著作(一)希罗多德及其所著的《历史》1、作者简介:希罗多德(约前484——前425年)是古希腊的第一位历史学家,他出生在小亚细亚西部的爱奥尼亚城邦哈利卡纳苏斯,父亲是个在当地颇有权势的富豪,叔父是当地著名的诗人。
优裕的家庭环境,使希罗多德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勤奋好学,酷爱史诗。
成年后,曾积极参与反对本邦僭主政治斗争。
约公元前454年,他的叔父在政治斗争中被杀害,因受株连,他被放逐,一度移居萨摩斯岛。
后来曾一度重返故乡,但不久,又再次被迫出走。
大约从30岁开始,希罗多德漫游世界。
他的足迹遍于小亚细亚、爱琴海诸岛、埃及、叙利亚、巴比伦、波斯、色雷斯及黑海沿岸等地区。
他每到一地,总是广泛了解乡土人情,细心考察文物古迹,多方采集民间传说,努力搜求奇闻轶事。
这些,开阔了他的眼界,拓宽了他的知识,为他后来著述历史提供了条件。
公元前447年,希罗多德来到雅典,他对雅典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巨大成就极为赞赏。
同时,与雅典的社会名流,如政治家伯里克利、悲剧家索福克利斯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在伯里克利等友人的支持和鼓励下,他决心写一部完整叙述希波战争的历史著作以传之后世。
公元前440年,他同雅典移民一起来到意大利南部的殖民城邦图里邑,成为该邦公民。
在这里,他潜心著述《历史》,直至逝世。
2、《历史》一书的主要内容希罗多德所著的《历史》,是以希腊、波斯战争我为中心内容的,所以又称《希腊波斯战争史》。
关于此书的写作目的,他在书中写道:“在这里发表出来的,乃是哈利卡纳苏斯人希罗多德的研究成果,他所以要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人久而被人们遗忘,为了使希腊人和异邦人的那些值得赞叹的丰功伟绩不致失去它们的光彩,特别是为了把他们发生纷争的原因给记载下来”。
《历史》原书未分卷,后来亚历山大的注释家们把它分为九卷,分别冠以缪司女神①的名字,因此有时又被称为《缪司书》。
大体上全书可分成两部分:从开篇至第五卷第28节为第一部分,作者叙述了吕底亚、米底、巴比伦、埃及、波斯、西徐亚等地区的情况,凡他所知道的“异邦人”的世界,记述殆遍,并述及希波战争爆发的原因;从第五卷第29节至第九卷止为第二部分,专门记述希波战争的经过,一直写到公元前478年希腊人占领色雷斯的塞斯托斯城为止。
《历史》作为西方史学的第一部历史巨著,其材料来源十分广泛,除了从史诗、档案文献、石刻碑铭、宗教记录以及前辈作家的著作中获取文献资料外,更多的是作者本人亲身采访和实地调查所获得的大量资料。
因此,该书的内容十分丰富,展示了古代世界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宗教信仰、风土人情、历史往事、名胜古迹等多方面的情况,俨如一部小型的“百科全书”。
所以,有的学者认为该书是西方最早的文化史著作。
从史学史的角度看,希罗多德及其《历史》为西方历史编纂学“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他对西方史学的贡献和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
第一,他开创了以事件为中心的历史叙述体的历史编纂方案,为后世历史叙述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代的史书,大体有三种体例:以年代为中心的历史编年体;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记传体;以事件为中心的历史叙述体。
在古希腊,编年体出现较早,其次是叙述体,最后是记传体。
所谓历史叙述体,大致与中国古史的记事本末体相仿。
它的特点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纪事系统连贯,叙事生动有趣,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等。
希罗多德搜集大量的史料,并使之纳入一个基本上完整的体例之中。
构成这部把历史真实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历史著作,为西方史学树立了一个里程碑。
他所创作的历史叙述体,经修昔底德得到完善和发展,至今仍被西方奉为圭臬,成为编纂历史的通用体裁。
第二,希罗多德注意考证史料、辨别真伪,在西方史学史上最先使用了历史批判方法。
在书中,他对各种不同的说法都一一进行估量和核对,对可疑者直陈己见,采取尖锐的批判态度;对真伪不能判定者,不轻下结论,让其存疑。
他这种“求真”的精神,经修昔底德的继承和发展,成为古希腊史学的一个优良传统,为后世严肃的西方史学家所遵循。
第三,希罗多德所著《历史》取材宏富,视野广阔,表现了对历史的远见卓识。
《历史》的主题虽然是希波战争,但实际上写的是那个时代希腊人所知的世界范围的历史。
他对异族人很少偏见,他认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长处,彼此应该尊重。
他甚至提出东方是文化和智慧的摇篮,重视东方文化对希腊的影响。
他指出:埃及的太阳历比希腊历法准确;希腊人从埃及学来几何学;希腊人的日晷是由巴比伦人发明的;字母文字是从腓尼基人学来的。
人们爱把希罗多德比作我国史学上的司马迁。
一个是西方的“史学之父”,写了一部《历史》;一个是中国的“史学之父”,写了一部《史记》。
无论就他们对东西方史学的贡献,或是就他们各自对后世的影响而言,希罗多德是可以同司马迁相比照进行研究的。
且看:他们都是学识渊博、阅历丰富、行迹极广的历史学家;他们各自所开创的编史体裁——历史叙述体和纪传体,都对西方和中国历代的史学发生过深刻的影响;他们目光远大,胸襟开阔,在编纂历史时都毫无例外地把眼光投射到本国以外的世界;他们纵横东西南北,褒贬各等人物,都富有大胆的批判精神;最后,他们的作品,叙事生动形象,写人栩栩如生,文章流畅可诵而有韵致,为现代的历史文学作出了范例。
鲁迅先生在评论司马迁的《史记》时,曾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句话如借用来评论希罗多德的《历史》,看来也是可以的。
如果对这两位“史学之父”及著作更深入的比较研究,一定会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史学发展的规律性。
但是,希罗多德也有时代的局限性,他笃信“英雄史观”;相信命运,崇信迷信,乐道于神示、梦兆、占卜等;此外,为了达到道德训诲的目的,有虚构历史的倾向和失实之处。
由于他在西方写出了第一部较为完备的历史著作,后来被罗马哲学家西塞罗称为“史学之父”,并沿用至今。
(二)修昔底德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1、作者简介:关于修昔底德(约公元前460——前396年)的生平,目前已不可详考。
我们只能根据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和其他的一些零星片断,为他的一生勾勒出一个大体的线索。
修昔底德从小在希腊先进文化的熏陶下长大。
据传他曾从阿那克萨哥拉学哲学,从安提丰学修辞学,这为其日后成为一名学识渊博的历史学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431年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他就苦心孤诣地从各个方面搜集史阳,准备撰写一部战史。
一年后,雅典城内突发瘟疫,造成许多人死亡,他亦被传染,但却幸免于难。
公元前424年,他被雅典公民选为十将军成员。
同一年,他代人受过,被放逐在外达20年。
在流放的20年中,他主要栖居在色雷斯地区。
在那里,他密切注视着战争的进程,并利用自己不被敌方怀疑的有利条件,从伯罗奔尼撒方面获取了不少材料。
战争结束后,他获释归国。
回到雅典后,他继续撰史。
他只写到战争的第20年(即公元前411年)就溘然与世长辞。
他大概活了60余岁。
2、《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书的基本内容修昔底德以特有的洞察力认识到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意义和重大影响,从战争开始就注意收集资料,并倾注毕生精力写出了巨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同希罗多德相比,修昔底德在史学思想、治学态度和史学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独到的成就。
第一,修昔底德是第一个尝试揭示历史事件发展的真正因果关系的史学家。
在著作中,他对战争的起因及其因果关系进行了深刻分析,探求历史发展的动因。
例如他认为战争的起因是雅典势力的扩张引起斯巴达及其盟邦的不满;而雅典的失败,则是由于国内党争、奴隶逃亡和盟邦叛离。
这些分析,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很精辟的。
第二,修昔底德是第一个注意到经济因素重要性的史学家。
他的著作虽然主要描写战争,但也提及希腊的经济情况,他认识到经济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