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史学理论书单

史学理论书单

《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参考书目
《史通笺注》,(唐)刘知几著;张振笺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
《文史通义校注》,(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上海:商务,1922年)
《历史是什么?》爱德华·霍列特·卡尔(Carr,E.H.)著;吴柱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克罗齐著,傅任敢译,商务印书观1986年
《历史的观念》柯林武德:,何兆武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李振宏,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
《克丽奥之路—历史长河中的西方史学》张广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
《史学导论》姜义华、赵吉惠、瞿林东、马雪萍,陕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
《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的兴起》,柯文著,林同奇译,中华书局1989年
《近九十年史学理论要籍提要》刘泽华主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
《计量史学方法导论》Floud,R.,王小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
《计量史学基础——理论与方法》霍俊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法国史学对史学理论的贡献》利科(Ricoeur,Paul)著;王建华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
院出版社,1992年

《西方历史哲学导论》韩震,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
《历史学家的技艺》布洛赫著,张和声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
《历史的心镜:心态史学》彭卫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西方史学史》郭小凌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西方史学思想导论》陈勇、罗通秀编着,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
《历史学的思想和方法》杨豫、胡成,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何兆武、陈启能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当代西方史学流派》徐浩、侯建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
《西方历史哲学:从思辨的到分析的与批判的》严建强、王渊明,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7年

《历史主义的贫困》波普尔,何林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中国史学思想史》吴怀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
《史学与史学批评》瞿林东,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
《史学要论》李守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历史哲学》黑格尔,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历史主客体导论:从宏观向微观的深化》魏小萍,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研究》袁吉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时间·历史·叙事》李纪祥著:,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
跨学科交流:发展中国史学理论的构想
侯旭东
2003-09-05 10:21:38 阅读 次
作者提供,原载《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1年第3期
世纪之交,展望未来,不少史家强调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更有学者认为建立严谨、
系统的史学理论体系是目前中国史学工作者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众人所关注的理论既包括
通常所说的历史理论--对过去的系统阐释,也兼指史学理论--对研究过程的系统概括。
的确,治史者不仅要沉潜书卷,钩沉索隐,钻研具体问题,还要更上一层楼,善于归纳总结
一般性判断,构建对“过去”的理论诠释。这一工作并非一蹴可就,必定漫长艰辛,但对中
国史学发展来说,又是必不可少的。眼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建设。
理论源于具体研究,但又不等于具体研究的简单叠加,而是它的提炼与升华。不过,在
中外学术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一味追求“自力更生”既无可能,也无必要。拿来、借鉴、
消化与吸收“他山之石”始终是理论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史学上也是如此。
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史学新流派、新理论大量被介绍到国内,构成过去二十年史学发展
的重要一环。回顾这些年来史学界对西方学说的译介与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流派的历史哲
学(如克罗齐、科林伍德、沃尔什的历史哲学)与各种新史学流派(如法国的年鉴学派、英
国新社会史、美国的新经济史以及心理史学等)上。这方面的努力卓有成效,20世纪以来
国际上比较重要的史学流派国内都作过程度不同的评介和探讨,中国史家对它们也有深浅不
一的把握。近些年史学界在拓宽视野,开辟新领域,探索新方法以及反思现有理论的不足上
能够有所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西学的引入。但是,已有的成绩不能成为裹足不前的借口,
我们的目光不应局限于西方的历史哲学与新史学,必须登高望远,关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理
论的发展动向,并与它们展开跨学科的对话交流,这是未来构建中国史学理论所不容忽视的。
正如《当代史学的主要趋势》的作者巴勒克拉夫所指出的,二战以后西方出现的“新史
学”的动力主要来自社会科学。法国年鉴学派的产生,与20世纪初法国社会学、人类学、
地理学与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的影响息息相关。美国的新经济史、新政治史又分别从经济学、
政治学中汲取了许多理论营养。心理史学则是在心理学理论方法的哺育下发展起来的。可以
说,没有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方法的刺激,就不会产生西方新史学。因此,欲建立中国的
史学理论,仅仅钻研作为结果的西方新史学远远不够,还须寻根溯源,追踪和把握促生新史
学的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这样不仅会加深对西方新史学的理解,也有可能
带动中国史学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即通过与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直接对话,找到中国史学发
展的生长点与突破口,而不必亦步亦趋地跟在新史学后面。
广言之,古往今来指导史学记述与研究的理论绝大多数不是史家自身的创造,而是由哲
学、科学或社会科学移植来的。长期影响古代中国史学的“五德终始说”便是战国末期阴阳
家邹衍的发明;支配近代中国史学的进化论的首倡者乃是英国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若干“实
证主义”的研究准则经过众多史家的实践已摸索形成,但作为一种哲学理论的实证主义则是
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提出,并由兰克系统输入史学,开创了统治西方史坛数十年的
“兰克学派”;马克思主义首先也是哲学理论、历史学中不过是加以一能够应用而已。如果
说以往指导史学的理论多来自哲学的话,当前灵感更多地出自人文社会科学。二十多年前,
巴勒克拉夫所指出的趋势眼下表现得更为明显,要提高中国史学的理论水平,创立系统的理
论,必须认清学科相互影响的大趋势,争取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目前,随着大量现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的翻译出版,国内人文社科的成长,学习
与交流的条件已初步具备。
90年代以来,不同背景、不同派别的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名著纷纷推出中文版,翻译质
量也不断提高,许多领域的大师级人物的代表作基本上多可以见到中文版。社会学中,马克
斯·韦伯、涂尔干、齐美尔、滕尼斯、帕森斯、哈贝玛斯、吉登斯、布迪厄等的重要著作的
中文版都已先后问世。人类学方面,马林诺夫斯基、拉德克利夫·布朗、博厄斯、本尼迪克
特、列维·斯特劳斯、格尔茨、萨林斯等的名著也已经或正在译成中文。经济学领域的译著
尤为丰富,政治学也是如此。国际学界近一、二十年风行的“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
的领袖福柯、德里达、赛义德的巨著也能很方便地找到不错的汉译本。可以不夸张地讲,二
十世纪以来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界一流学者的代表作,不能说全部,至少十之七、八,中国读
者已经可以不必再费力阅读原著了,有的译本还不止一种。最近,汉译名著推出的速度越来
越快,有些中译甚至与原著几乎同步上市,弗兰克的《白银资本》即是一例。在名家名著全
面登陆的同时,大量西方人文社科的主流教科书也系统引入汉语学术界,奉献了一批最新的
入门级读物。时至今日,可供汉语学术界参考的学术资源相当丰富,这为中国学者,包括历
史学家,了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发展脉络,开展交流与对话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也在不断成长、壮大。不少学者已不满足于简单移植、
套用西方的理论、框架,正通过反思性地运用西方理论,逐步积累中国本土的研究,尝试依
据中国经验与实践,寻求适用于中国的分析角度,归纳、概括出切合中国的概念与解释,探
索人文社会科学“本土化”的发展。近来一些学者着力探讨的“关系”问题就有望成为透视
中国社会与历史的一个新视角,同样备受瞩目的“单位”问题也会成为认识当代中国的一个
很好的切入点。这些不断涌现的新成果会为史家研究“过去”提供日益丰富的思路。欲建设
理论的史学工作者应与人文社会科学家们携手并进。
应当指出的是上述条件并不会自动转化为推动史学前进的现实力量,需要史家善加利
用:通过读书、开放式的课程设置、跨学科讨论会、共同研究等形式,创造跨学科交流与对
话的机会与机制,主动接触和掌握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吸收本土人文社科的新成果,形成不
同学科互动互长的良好局面。
从史学自身情况看,它的发展、理论建设大体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通过了解西方
20世纪以来的历史哲学与新史学,摸清西方同行的新进展,反思自己的不足;其次,通过
阅读有关著作与跨学科的交流对话,掌握西方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发展脉络与主要
学说,并进一步反观自己,认清自身研究的问题,同时,通过与本土经验的对照,明晰西方
学说的局限性,探索适合中国的分析角度、理论框架;复次,在第二阶段积累的基础上,根
植于中国自身的历史与实践,提炼中国人的理论概括,形成各种关于本土的系统解释,贡献
于世界学林。
经过20年的努力,第一阶段的工作成效显著,目前重点应转到第二阶段。要在这方面
有所收获,20年也许还不够。风物长宜放眼量,只要史家开阔视野,坚持同人文社会科学
的交流合作,不管前面遇到多少困难,这一目标迟早会实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