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综合-388模拟题

中医综合-388模拟题

中医综合-388一、A型题(总题数:13,分数:27.50)1.治疗呕吐取足三里、公孙,其配穴方法是A.同名经配穴B.表里经配穴√C.上下配穴D.前后配穴足阳明胃经(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的腧穴)与足太阴脾经(公孙属于足太阴脾经的腧穴)互为表里。

2.与寤寐关系较密切的经脉是A.心包经、阴维脉B.督脉、肾经C.心经、阳维脉D.阳跷脉、阴跷脉√阴阳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阴阳跷脉主持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睡眠)。

3.下列关于提插补泻之泻法操作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先深后浅B.提插幅度大C.提插频率快D.以下插用力为主√针刺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上提用力为主),为泻法。

4.根据针灸治疗原则,寒性病证宜A.补之B.泻之C.留之√D.疾之针灸治病的基本原则:“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灵枢·经脉》)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同名经配穴的是A.耳鸣取中渚、足临泣B.头痛取外关、阳陵泉C.失眠取神门、三阴交√D.牙痛取合谷、内庭同名经配穴法是将手足同名经的腧穴相互配合的方法,是基于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

如阳明头痛取手阳明经的合谷配足阳明经的内庭:落枕取手太阳经的后溪配足太阳经的昆仑。

①手阳明大肠经:合谷。

足阳明胃经:内庭。

②足太阴脾经:三阴交。

③手少阴心经:神门。

④手少阳三焦经:中渚、外关。

足少阳胆经:阳陵泉、足临泣。

6.艾灸至阴穴矫正胎位,主要体现的是A.十四经穴主治的基本规律B.腧穴的特殊作用√C.腧穴的近治作用D.腧穴的远治作用腧穴的主治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

特殊作用是指有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所谓双向良性调整作用,是指同一腧穴对机体不同的病理状态,可以起到两种相反而有效的治疗作用。

如腹泻时针天枢穴可止泻,便秘时针天枢穴可以通便:内关可治心动过缓,又可治疗心动过速;又如实验证明,针刺足三里穴既可使原来处于弛缓状态或处于较低兴奋状态的胃运动加强,又可使原来处于紧张或收缩亢进的胃运动减弱。

此外,腧穴的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大椎穴退热、至阴穴矫正胎位、阑尾穴治疗阑尾炎等。

7.《难经·六十八难》关于“五输穴”主治的论述中,“经”所主的是A.体重节痛B.喘咳寒热√C.逆气而泄D.腹痛而泄五输穴是指十二经经穴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井、荥、输、经、合五类腧穴的简称。

每经五穴,十二经共有60个穴位。

《难经·六十八难》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根据季节而应用。

由于春夏阳气在上,人体之气行于浅表,刺宜较浅;秋冬阳气在下,人体之气潜伏于里,刺宜较深。

而五输穴的分布,是井、荥所在部位的肌肉较浅薄,经、合所在部位的肌肉较深厚,故可春夏取井、荥穴位,秋、冬取经、合等穴。

也可按五脏五输与五行的关系而应用。

这是根据《难经·六十四难》提出的五输穴配以阴阳五行,阳刚阴柔,阴阳相合,刚柔相济,阴阳互相克制的关系,凡阳经井穴属金,阴经井穴属木,阳经按金水木火土次序排列,阴经按木火土金水次序排列,阴阳经五输配五行的母子关系,阴经井穴属阴干乙木,阳经井穴属阳干庚金,以阳合阴,以刚济柔,故庚者乙之刚,乙者庚之柔,其他各经依此类推。

8.同时针刺中脘、章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穴时,宜选择的体位是A.俯卧位B.仰卧位√C.侧卧位D.仰靠坐位仰卧位适用于头面、颈、胸、腹部、部分四肢穴位,如足三里、三阴交穴、中脘。

9.治疗急性、疼痛性病证,宜首选的腧穴是A.五输穴B.下合穴C.郄穴√D.俞募穴郄穴是治疗本经和相应脏腑病证的重要,尤其在治疗急症方面有独特的疗效。

10.下列关于提插补泻之补法操作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先浅后深B.提插幅度小C.提插频率慢D.以上提用力为主√提插补泻的补法: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者。

泻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上提用力为主者。

11.根据针灸活疗原则,热性病证宜(分数:2.50)A.补之B.疾之√C.留之D.除之针灸治疗原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菀陈则除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12.治疗慢性咳嗽取太渊、太白,其配穴方法是(分数:2.50)A.同名经配穴√B.本径配穴C.前后配穴D.表里径配穴同名经配穴法是将手足同名经的腧穴相互配合的方法,是基于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

如阳明头痛取手阳明经的合谷配足阳明经的内庭;落枕取手太阳经的后溪配足太阳经的昆仑。

太白为足太阴脾经穴,太渊为手太阴肺经穴。

均为太阴,故为同名经取穴。

13.下列属于“虚则补之”针灸原则的是(分数:2.50)A.陷下则灸之√B.菀陈则除之C.邪盛则虚之D.不盛不虚以经取之“陷下则灸之”,属于虚则补之的范畴,也就是说气虚下陷的治疗原则是以灸治为主。

二、B型题(总题数:8,分数:40.00)∙ A.间使∙ B.劳宫∙ C.大陵∙ D.内关(1).手厥阴心包经的原穴是(分数:2.50)A.B.C. √D.(2).手厥阴心包经的荥穴是(分数:2.50)A.B. √C.D.手厥阴心包经的荥穴是劳宫。

手厥阴心包经的原穴是大陵。

∙ A.侧伏坐位∙ B.俯卧位∙ C.侧卧位∙ D.仰靠坐位(1).针刺定喘、命门、昆仑穴,适宜的体位是(分数:2.50)A.B. √C.D.(2).针刺百会、廉泉、列缺穴,适宜的体位是(分数:2.50)A.B.C.D. √仰卧位:前身部的腧穴;俯卧位:后身部的腧穴;侧卧位:侧身部的腧穴;仰靠坐位:前额、颜面、颈前和上胸部的腧穴;俯伏坐位:头顶、枕项、背部的腧穴;侧伏坐位:头颞、面颊、颈侧、耳部的腧穴。

定喘:背上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昆仑: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命门: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百会: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廉泉:微仰头,在喉结上方,当舌骨体上缘的中点;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 A.期门∙ B.神门∙ C.章门∙ D.梁门(1).治疗脾病,宜选用的腧穴是(分数:2.50)A.B.C. √D.(2).治疗肝病,宜选用的腧穴是(分数:2.50)A. √B.C.D.神门主治:①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等心与神志病证;②高血压;③胸胁痛。

梁门主治:纳少、胃痛、呕吐等胃疾。

章门:脾之募穴;脏会,主治:①胃肠病证;②肝脾病证。

期门:肝之募穴,主治:①肝胃病证;②奔豚气;③乳痈。

募穴大多分布在与之有关的脏腑附近,常用来治疗与他相关的脏腑的疾病。

募穴穴歌: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膀胱中极肾京门,肝募期门胆日月,胃中脘兮脾章门,包膻三焦石门穴。

∙ A.脏病∙ B.外经病∙ C.腑病∙ D.络脉病(1).俞穴偏于治疗(分数:2.50)A. √B.C.D.(2).募穴偏于治疗(分数:2.50)A.B.C. √D.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募穴是五脏六腑之气汇集在胸腹部的腧穴。

俞为阳,均分布在背腰部的膀胱经上,故又称背俞穴,是阴病行阳的重要处所;募为阴,均分布在胸腹部,故又称腹募穴,是阳病行阴的重要处所。

每一个脏腑均有各自的俞穴和募穴。

俞穴和募穴主治作用各有一定特点,一般而言,脏病、虚证多取俞穴,腑病、实证多取募穴。

∙ A.陷下则灸之∙ B.菀陈则除之∙ C.热则疾之∙ D.寒则留之(1).阴挺的针灸治疗原则是(分数:2.50)A. √B.C.D.(2).痛痹的针灸治疗原则是(分数:2.50)A.B.C.D. √陷下则灸之,当气虚出现陷下证候时,应用温灸方法可较好地起到温补阳气,升提举陷的目的。

寒证针刺应深而久留,或用艾灸法,一般用于寒邪凝滞的气血运行不通,“不通则痛”,痛痹多因寒邪伤及机体。

∙ A.郄穴∙ B.络穴∙ C.下合穴∙ D.八脉交会穴(1).病在腑者,应首选的治疗穴位是(分数:2.50)A.B.C. √D.(2).表里两经同病者,应首选的治疗穴位是(分数:2.50)A.B. √C.D.下合穴主要用于治疗六腑的疾病。

络穴可以治疗表里两经的病证。

∙ A.足临泣∙ B.悬钟∙ C.丘墟∙ D.阳陵泉(1).足少阳胆经的原穴是(分数:2.50)A.B.C. √D.(2).足少阳胆经的输穴是(分数:2.50)A. √B.C.D.足少阳胆经的原穴是丘墟,输穴是足临泣。

∙ A.仰卧位∙ B.侧卧位∙ C.仰靠坐位∙ D.俯伏坐位(1).针刺尺泽、中府、丰隆穴,适宜的体位是(分数:2.50)A. √B.C.D.(2).针刺天柱、天宗、风门穴,适宜的体位是(分数:2.50)A.B.C.D. √①手太阴肺经:中府、尺泽。

②足阳明胃经:丰隆。

③手太阳小肠经:天宗(在肩胛岗下窝的中央)。

④天柱位于第1、2颈椎间,斜方肌外侧缘、风门位于第2胸椎棘突下旁1.5寸。

仰卧位:前身部的腧穴;俯卧位:后身部的腧穴;侧卧位:侧身部的腧穴;仰靠坐位:前额、颜面、颈前和上胸部的腧穴;俯伏坐位:头顶、枕项、背部的腧穴。

三、X型题(总题数:13,分数:32.50)14.用于确定下肢足三阳经穴纵向距离的骨度分寸有(分数:2.50)A.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B.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C.股骨大转子至胭横纹√D.胴横纹至外踝尖√耻骨联合上廉至股骨内上髁上缘和胫骨内侧髁下缘至内踝尖用于确定下肢内侧足三阴经穴的纵向距离;股骨大转子至胭横纹和胭横纹至外踝尖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穴的纵向距离。

15.下列特定穴中,常用于治疗腑实证的有(分数:2.50)A.八会穴B.下合穴√C.募穴√D.八脉交会穴①一般而言,脏病、虚证多取俞穴,腑病、实证多取募穴。

②八会穴即脏会章门,腹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这8个穴位虽分属于不同经脉,但均对各自相应的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相关的病证有特殊的治疗作用,临床上常把其作为治疗这些病证的主要穴位。

③临床上八脉交会穴具有主治奇经病证的作用。

临床应用时,可以单独治疗各自相通的奇经病证。

按一定的原则两穴配伍,可以治疗脉相合部位病证。

④下合穴主要用于治疗六腑疾病。

胃、胆、膀胱三腑的下合穴与本经五输穴中的合穴同名同位,大肠、小肠、三焦三腑的下合穴与本经五输穴中的合穴不同名不同位。

16.下列选项中,属于辨证选穴的有(分数:2.50)A.肾虚腰痛选委中、大肠俞B.肾阴不足选肾俞、太溪√C.中气不足选百会、气海√D.胃火牙痛选合谷、内庭√辨证选穴:根据疾病证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辨证取穴的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