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局解
总结:
胸骨角 sternal angle: 是胸部重要的骨性标志。 1、该角两侧平接第二肋。 2、向后平第四胸椎下缘,该平面为: 3、上下纵隔的分界线。 4、主动脉各段的分界线。 5、气管分叉和食管第二狭窄处。 6、胸导管由脊柱右前移向其左前处。
二、表面解剖(Surface Anatomy) (一) 体表标志
第一节
概 述
一、境界与分区 (一)境界(Boundaries) (二)分区(Regions)
胸前区
胸壁 胸部 胸外侧区
胸背区 胸腔
二、表面解剖(Surface Anatomy) (一) 体表标志
1、颈静脉切迹 2、胸骨角(sternal angle) 3、剑突 4、锁骨和锁骨下窝 5、肋和肋间隙 6、肋弓和剑肋角 7、乳头 8、胸大肌
肋间后动脉静脉有吻 合,后端注入奇静脉、半 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
神经和血管的排列关系: 肋角向前:自上而下肋间后静脉、 肋间后动脉、肋间神经。
3 肋间神经 ①走行与位置: 初位于胸内筋膜与肋间内膜之间; 自肋角向前,位于肋间最内肌与肌 间内肌之间和肋间血管的下方,肋 沟内走行。
(四)胸廓内血管
胸廓内动脉: 第1~6肋软骨后面,距胸骨侧缘1~21cm,分为腹壁 上动脉和肌膈动脉,还发出肋间前支、心包膈动脉, 与膈神经伴行等。
胸廓内静脉: 与同名动脉伴行 , 注入头臂静脉。 胸骨旁淋巴结: 沿胸廓内血管排列,输 出管参与合成支气管纵 隔干。
胸廓内血管
(五)、胸内筋膜
贴附于胸廓内面。向上覆盖于胸膜顶上面称胸膜上 膜;向下贴于膈上面,称膈上筋膜。
腋静脉属支 肋间后静脉
4.乳房的淋巴
淋巴管网非常丰富,主要分布在乳房皮 肤与乳腺实质内,彼此广泛吻合。
5.淋巴引流
主要引流至腋淋巴结,一部分引流至胸骨旁淋 巴结,少数引流至锁骨上淋巴结、膈下淋巴结 等局部淋巴结。
腋淋巴结 位于腋血管周围15-20个分5群 1.胸肌淋巴结 2.外侧淋巴结 3.肩胛下淋巴结 4.中央淋巴结 5.尖淋巴结 腋淋巴结(尖淋巴结) 输出淋巴管合成 左、右锁骨下干
解剖
第四章
Thorax
人体解剖教研室
[目的和要求]
1.掌握胸部的重要体表标志及标志线、胸壁的 层次、胸壁浅层的血管,淋巴和神经。 2.掌握女性乳房的位置、结构特点、血管、神 经及淋巴回流;了解其形态学测量方法及美学 的标志线。 3.熟悉胸前壁深层结构,肋间隙的结构、肋间 动脉行程、胸膜腔穿刺的层次和部位。 4.了解隆乳术的应用解剖。
胸廓外肌层
(三)胸廓和肋间隙 1、肋间肌 2、血管和神经
•胸膜腔穿刺引流 术在何部位进行?
肋间隙内有:肋间外肌(肋间外膜)、肋间内 肌(肋间内膜)、肋间最内肌;肋间后动、静脉和 肋间神经。
1 肋间肌
肋间外肌 肋间外膜
肋间内肌 肋间内膜
肋间最内肌
2 肋间后血管 ①第1、2肋间隙动脉:肋间最上动脉、胸上动脉 ②第3~11肋间隙的动脉:
二 乳房的挺拔丰满程度,通常用“环差”表示, 即乳房最高隆起点的胸围,与乳下胸围之差,国际通 行的标准分为以下7级:A级B级C级D级E级F级G级, 分别为10厘米13厘米15厘米17厘米20厘米22厘米25厘 米以上。 女性的标准胸围的比例: 20——30岁 上胸围=身高×0.515 下胸围=身高×0.432 30——40岁 上胸围=身高×0.525 下胸围=身高×0.453 40——50岁 上胸围=身高×0.543 下胸围=身高×0.468
脊神经
上方
C3-4
外侧 T3-6
内侧 胸神经前支
7.乳房的发育异常
1数目改变 2形状改变 1)乳房不对称 2)乳房不发育 3)巨乳症
二、深层结构
(一)深筋膜 (二)胸廓外肌层 (三)胸廓和肋间隙 (四)胸廓内血管 (五)胸内筋膜
(一)深筋膜:分浅、深层
1、浅层:覆盖胸大肌和前锯肌表面, 向上附着于锁骨,
④平左主支气
管与食管交叉 处,即食管的 第2狭窄处;
2.胸骨角
意义
⑤平主动脉弓的起、 止处;
2.胸骨角 意义
⑥The azygos vein ⑥奇静脉汇入上腔 enters the superior 静脉处; vena cava
2.胸骨角
意义
⑦ The boundary line ⑦ 上、下纵隔分 between the superior and 界的标志; inferior mediastina
乳房(mamma)
乳房脓肿应采取什么
样的切口?为什么?
4.乳房的血管:
(1)动脉 主要来源于三条: 胸廓内动脉穿支(上4个肋间穿支)
腋动脉的分支:胸肩峰动脉 胸外侧动脉 胸背动脉 直接乳房支
上位肋间后动脉(第2-4肋)的前穿支
(2)静脉
浅静脉系统
胸廓内静脉 颈前静脉 胸廓内静脉穿支
深静脉系统
②分支:第2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分出肋间臂神经; 上6 对肋间神经在胸骨侧缘处移行为前皮支; 下5对肋间神经和肋下神经在白线附近移行为 前皮支; 各神经均有外侧皮支。 ③分布:
胸腹壁皮肤、 浅筋膜、肋 间肌、腹肌、 壁胸膜和壁 腹膜。
临床行胸膜腔穿刺术常选在肩胛线或腋后线第7或8肋间隙 中部进针。
向下续于腹外斜肌筋膜,
向内附着于胸骨,
后部接续背部深筋膜。
2、深层: 位于胸大肌深面。 锁胸筋膜。
锁胸筋膜 1)位置:锁胸筋膜-- 喙突、 锁骨下肌与胸小肌上缘 2)穿过的结构 3)手术切开该筋膜时注意 保护胸外侧神经。
(二)胸廓外肌层: 第1层为胸大肌、腹外斜肌和腹直肌上部;
第2层为锁骨下肌、 胸小肌和前锯肌。 胸肌间隙:胸大、 小肌的间隙,内含疏松 结缔组织和2~3个胸肌 间淋巴结。 第3层为肋间肌。 第4层为胸横肌。 胸后壁有背阔肌、 斜方肌等。
(2)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 和前皮支
节段性分布
1 肋间神经前皮支 2 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肋间神经的皮 支呈节段性分 布
临床 意义?
(三)乳房(mamma)
1.位置:乳房后隙 乳房位于胸前部,胸大肌和胸筋膜的表面,上 起第2-3肋,下至第6-7肋,内侧至胸骨旁线, 外侧可达腋中线。
胸大肌前面的深筋膜与乳腺体后面的包膜之间 为乳腺后间隙,内有一层疏松的结缔组织,但 无大血管存在,有利于隆乳术时将假体(如硅 胶等)植入,使乳房隆起。有时也可将假体植 入胸大肌后面的深筋膜与胸小肌之间的胸大肌 后间隙。
胸廓和肋间隙 1、肋间肌 2、血管和神经
•胸膜腔穿刺引流术 在何部位进行?
小
结
一、肋间神经的节段性分布
第2肋间神经--胸骨角 第4肋间神经--乳头 第6肋间神经--剑突 第8肋间神经--肋弓 第10肋间神经--脐 第12肋间神经--髂前上棘(脐与耻骨联合上 缘连线的中点)
2.胸骨角 意义
②向后平对第4胸
椎下缘水平;
2.胸骨角 意义
②The level where the trachea divides ③气管分为左、右主支气管的水 into the right and left principal (main) 平,即气管杈水平; bronchi.
2.胸骨角 意义
(二)标志线
1.前正中线 2.胸骨线 3.锁骨中线 4.胸骨旁线 5.腋前线 6.腋后线 7.腋中线 8.肩胛线 9.后正中线
(二)标志线
1.前正中线 2.胸骨线 3.锁骨中线 4.胸骨旁线 5.腋前线 6.腋后线 7.腋中线 8.肩胛线 9.后正中线
(二)标志线
1.前正中线 2.胸骨线 3.锁骨中线 4.胸骨旁线 5.腋前线 6.腋后线 7.腋中线 8.肩胛线 9.后正中线
2.形态:
成年未产妇:半球形,紧张而有弹性。乳房中央有乳 头mammary papilla,通常在第4肋间隙或第5肋与锁骨 中线相交处。
乳头顶端有输乳管的开口。乳头周围的皮肤色素较多, 形成乳晕areola of breast,表面有许多小隆起,其深面 为乳晕腺,可分泌脂性物质滑润乳头。 乳头和乳晕的皮肤较薄,易受损伤而感染。妊娠和哺 乳期,乳腺增生,乳房增大;停止哺乳后,乳腺萎缩, 乳房变小;老年时,乳房萎缩而下垂。
乳房悬韧带
乳腺周围的纤维组织还发出许多小的纤维束,分 别向深面连于胸筋膜,向浅面连于皮肤和乳头, 对乳房起支持和固定作用,称为乳房悬韧带 suspensory ligament of breast,或Cooper韧带。 当乳腺癌侵及此韧带时,纤维组织增生,韧带缩 短,牵引皮肤向内凹陷,致使皮肤表面出现许多 点状小凹,类似桔皮,临床上称桔皮样变,是乳 腺癌早期常有的一个体征。
1、颈静脉切迹 2、胸骨角(sternal angle) 3、剑突 4、锁骨和锁骨下窝 5、肋和肋间隙 6、肋弓和剑肋角 7、乳头 8、胸大肌
锁 骨
锁骨上小窝
锁骨上大窝
锁骨下窝
二、表面解剖(Surface Anatomy) (一) 体表标志
1、颈静脉切迹 2、胸骨角(sternal angle) 3、剑突 4、锁骨和锁骨下窝 5、肋和肋间隙 6、肋弓和剑肋角 7、乳头 8、胸大肌
三 乳房外型缺陷的分类及原因
女性的乳房,1/3是乳腺组织,2/3是脂肪组织,一般造 成乳房外形缺陷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乳腺发育不全;脂肪 累积缺少;胸大肌和结缔组织的支撑固定能力减弱,表现 出来就是乳房扁平细小、萎缩下垂、松散外扩。
(1)外侧部和中 央部→胸肌淋巴结 (2)上部→尖淋 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 (3)内侧部→胸骨旁淋 巴结
乳腺癌转移有哪些途径?
(4)深部→胸肌间淋
巴结
(5)内侧部浅淋巴管
→对侧浅淋巴管
(6)内下部→腹壁和膈
下淋巴管→肝淋巴管
乳腺癌转移有哪些途径?
6.乳房的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