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法)复习(一)知识产权概论多项选择题:1.自1980年以来,我国加入了许多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公约,其中包括[ BCD ]A.《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B.世界贸易组织《知识产权协议》;C.《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D.《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E.《欧洲联盟商标注册条约》。
名词解释:1.知识产权法:狭义的知识产权法,仅指独立的知识产权法法典,是为形式上的知识产权法。
广义的知识产权法,指涉及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各种法律规范,视为实质上的知识产权法。
显然,我国的知识产权法仅指实质上的知识产权法。
2.知识产权的地域性:指知识产权的法律效力原则上只及于特定国家和地区的地域范围,它有以下三方面的具体体现①知识产权只能根据一定国家的法律产生,并且只能在其产生的地域范围内有效;②知识产权相互独立,同一智力成果在不同国家或地区获得的知识产权相互无关;③知识产权可以分地域行使。
3.知识产权的专有性:也称排他性、垄断性或独占性。
其基本含义是:知识产权的权利主体依法享有独占使用智力成果的权利,他人不得侵犯。
简答题:1.简述知识产权与有形财产权的区别。
(1)客体的非物质性是知识产权的本质属性,是该项权利与有形财产所有权的最根本区别。
(2)知识产权区别于有形财产所有权的一般特征是:①国家授予性;②专有性;③地域性;④时间性。
(二)著作权选择题:1.甲完成乙委托设计的厂徽,但双方并未约定其著作权的归属。
因此该厂徽的著作权应当归属于[ C ]A.乙;B.乙的主管机关;C.甲;D.甲与乙。
2.画家甲将其名画以2万元卖给乙。
乙因此取得[ A ]A.该画原件所有权和原件展览权;B.由该画产生的著作人身权;C.由该画产生的著作财产权;D.该画原件所有权和著作权。
3.甲经乙许可将其小说改编为电视剧本。
甲从乙处所获得的是[ D ]A.邻接权;B.汇编权;C.翻译权;D.改编权。
4.张某独立创作出一篇学术论文。
依我国著作权法规定[ B ]A.张某只有在其论文发表后才能享有著作权;B.张某的论文不论是否发表都能享有著作权;C.张某的论文须经登记后才能享有著作权;D.张某的论文须经做上版权标记后才能享有著作权。
5.王某的长篇小说《东方之星》1997年首次发表,王某于次年去世。
由该作品产生著作财产权将终止于[ D ]A.2047年6月1日;B.2047年6月2日;C.2047年12月31日;D.2048年12月31日。
6.电影之导演依法享有[ B ]A.发表权;B.署名权;C.改编权;D.播放权。
多项选择题:1.我国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中的发表权和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限受限制。
以下诸选项中保护期受限制的有[ BCD ]A.署名权;B.发行权;C.播放权;D.复制权;E.修改权。
2.甲、乙两人合某盗印畅销小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在某地摆摊销售。
丙购得一本该盗版书后,借给丁、戊看。
侵犯小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著作权的人有[ AB ]A.甲;B.乙;C.丙;D.丁;E.戊。
3.图书出版合同关于专有出版权期限的约定不得超过[ B ]A.5年;B.10年;C.20年;D.50年。
4.为做博士论文,甲在图书馆复印了若干篇论文。
甲的行为属于[ D ]A.侵权使用;B.法定许可使用; B.强制许可使用; D.合理使用。
5.甲擅自将乙的文章以自己的名义在某期刊上发表。
甲的行为侵犯了[ B ]A.该期刊的著作权;B.乙的著作权;C.该期刊的专有出版权;D.乙和该期刊的著作权。
6.甲擅自改变乙之作品的名称后以自己的名义发表,那么[ C ]A.甲的行为是与乙的共同创作行为;B.甲的行是对乙之作品的合理使用;C.甲构成了对乙之作品的剽窃;D.甲的作品是与乙之作品的巧合。
多项选择题:1.我国专利法规定发明专利申请人应当提交的专利申请文件有[ ABCD ]A.请求书;B.权利要求书;C.说明书;D.摘要;E.图片或者照片。
填充题:1.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或者其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
2.创作是指直接产生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智力活动。
3.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作者。
4.使用他人作品演出,表演者应当取得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
演出组织者组织演出,由该演出组织者取得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
5.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
6.创作是指一种直接产生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智力活动。
7.作者著作权中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保护期不受限制。
8.图书出版者出版图书,应当和著作权人订立出版合同,并支付报酬。
9.按照商标的构成要素,可将商标分成视觉商标、听觉商标和味觉商标三种。
10.职务作品是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
11.使用他人作品演出,表演者应当取得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
12.两个权威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管理机构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
13.著作权人的人身权主要包括署名权、发表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
名词解释:1.著作权:指基于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产生的权利。
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是著作权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作为一种民事法律关系,著作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没有作品,就没有著作权,脱离具体作品的著作权是不存在的。
2.作品: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
3.发表权:发表权是依法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以及如何公之于众的权利。
4.汇编作品:指汇编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构成作品的数据或者其他材料,对其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体现独创性的作品。
汇编作品的著作权由汇编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
5.表演者权:表演者对其表演所享有的专有权利。
针对的是其表演而不是表演的剧本舞剧等。
6.发行权:通过出售、出租等方式向公众提供伤口复制件的权利。
7.作品的法定许可使用:指依据著作权法的直接规定,以一定方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或邻接权客体,可以不经著作权人或邻接权人的同意,但应按规定支付报酬并尊重著作权人或邻接权人其他权利的一项法律制度。
8.简述表演权与表演者权的区别。
(1)表演权与表演者权是著作权与邻接权的关系。
(2)表演权是著作权人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表演者权是表演者对其表演享有的权利。
(3)表演权是著作权人的财产权利(或者“经济权利”)之一;表演者权则包括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或者“精神权利”)两部分。
简答题:一.什么是著作权中的合理使用?其构成条件是什么?(1)合理使用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法律允许他人自由使用享有著作权的作品而不必征得著作权人的同意,也不必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的制度。
(2)构成条件:1)被使用的作品已经发表;2)使用的目的限于为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或者为了教学、科研等事业以及公共文化利益的需要,不得侵害著作权人的其他权利;3)必须注明被使用作品的名称、其作者的姓名,并且不得损害作者的其他权利。
案例题:一.作家王某写了一部反映“文革十年”的纪实报告文学交某出版社出版,该出版社为该书配发了若干幅“文革”时期的照片作为插图。
在审定该书清样时,王某觉得照片能使作品增色,便未提出异议。
图书发行后,摄影家张某发现照片均是自己过去曾发表过的作品,而王某和出版社既未在事前征求过自己的意见,事后又未支付报酬,书中也没有将他署名为照片作者,故起诉王某和出版社侵犯了其著作权。
出版社承认侵权事实,愿承担相应的责任。
但王某称自己只是该书文字部分的作者,照片为出版社配发,与自己无关,故否认其侵权责任。
试问五某的理由是否成立?为什么?1)王某的理由不能成立,其行为构成了侵权。
2)理由如下:①张某的照片作为摄影作品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②王某在自己出版的作品中使用了张某的摄影作品而未征得张某同意,未向他支付报酬,也未署其名,故侵犯了其著作权。
③王某见出版社配发的照片有利于自己的作品,却未审查照片来源,放任侵权事实的发生,故其主观上有过错。
(三)专利法选择题:1.1993年3月5日,周某就其发明m向美国专利商标局提出专利申请;其后又于1994年2月3日就同样的发明m向中国专利局提出专利申请。
根据国际优先权原则,中国专利局在审查其新颖性。
创造性时,其申请日是指[ C ]A.1994年2月3日;B.1994年1月1日;C.1993年3月5日;D.1994年3月5日。
2.发明专利权人王某在公告授予专利权之日起8个月后,发现甲公司制造并售出的专利产品与其发明专利相同,于是便向法院起诉,控告甲公司侵权。
此时,甲公司可以采用的措施是[ D ]A.请求专利局撤销王某的专利权;B.请求专利局宣告王某的专利权无效;C.请求专利复审委员会撤销王某的专利权;D.请求专利复审委员会宣告王某的专利权无效。
3.专利权人欲放弃其专利权,那么,根据我国专利法规定,专利权人可以[ B ]A.提出放弃专利权的声明,由专利局登记和公告;B.提出放弃专利权的书面声明,由专利局登记和公告;C.提出放弃专利权的口头声明,由专利局登记和公告;D.提出放弃专利权的书面声明,由专利局批准并公告。
4.在专利许可证合同中,被许可方甲有权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内,按合同约定的使用方式实施该专利,与此同时作为许可方的乙不仅自己可以实施该专利,而且可以再许可第三人实施。
该许可证是[ C ]A.独占许可证;B.独家许可证;C.普通许可证;D.分许可证。
5.李某的一项发明专利权因保护期限届满而终止。
此后李某仍在制造。
销售的该种产品上标注专利标记和原专利号。
李某的行为是[ C ]A.侵犯专利权的行为;B.假冒专利;C.冒充专利;D.对专利的合法使用。
6.中国公民甲向日本人乙转让一项专利权。
根据我国专利法规定,甲和转让必须经相应的机构批准。
该机构是[ B ]A.国务院;B.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C.甲所在地的省政府;D.甲所在的单位。
填充题:1.发明人是指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
2.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分为国际优先权和国内优先权两种。
3.权利要求书是记载发明或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限定专利保护范围的法律文件。
4.实用新型专利的实用性主要体现为可实施性、再现性、有益性。
5.我国专利申请的原则是单一性原则和先申请原则。
6.根据专利法的规定,优先权分为外国优先权和本国优先权。
7.按照我国《专利法》,执行复审的机构是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
8.根据《专利法》的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专利权的授予不符合法律规定,都可以请求宣告专利权无效。
名词解释:1.专利权:指公民、法人或其他单位依法对发明创造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所享有的独占使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