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贴近生活巧选材--作文素材选择“五要素”

贴近生活巧选材--作文素材选择“五要素”

贴近生活巧取材——作文素材选择“五要素”
永泰县葛岭中心小学蔡品团
【摘要】作文真情实感的体现,写作选材应避生就熟;见解新颖,不落俗套;小处落笔,以小见大;贴近生活,生动感人;去粗存精,深化主题。

【关键词】作文选材生活化
要培养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生活化作文,最重要的是要让读与写回归生活,注重学生生活和阅读的积累,强调学生的生活实践和体验,以此可以作为我们作文教学的理念和源泉。

而当前小学生的习作,仍然很大程度上偏离了生活,存在着材料严重匮乏,提起笔来却无话可说;尽管搜索枯肠,还是缺乏真情实感;即便勉强草成,往往也是平淡空洞之作。

害怕作文依然困扰着学生。

有句广告词说得好:“药材好,药才好”,一语道破材料的可贵。

同理,要想写好文章,首先必须选好材料,要选好材料,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是要做到:熟、新、小、真、精。

“熟”——避生就熟,得心应手
“熟”即“熟悉”,就是要选择自己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事情,这样的材料最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

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选材时要有“自知之明”,要选取自己独有的、最动情、感受最深的、藏匿在心底的生活现象,作为写作材料。

这样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从而写出内容充实、富有真情的文章。

比如去年的一次座位轮换,就发生了如下一幕:一位女生要求换回原来的那张凳子,原因是交换座位前,这张凳子已被坐坏。

当了解真相后,我立即让两个当事人从各种的角度,讲述事情的经过以及他们自己心中的想法,全班学生对这些事件和两位同学的想法做评判,尽量让学生各抒己见。

而后,我让全班学生当堂作文。

学生们不再像平时写作文那样抓耳挠腮地绞尽脑汁,都写得津津
有味,内容具体,富有情感。

习作点评课上,我还以这一次的写作历程,告诉学生,要怎么注意身边发生的事件,怎么从事件中酝酿自己的情感,而后再写作。

我想:如果我们老师平时教学时能引导学生多关注日常生活,抓住机会,多写一些自己熟悉的事情,一定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新”——见解新颖,不落俗套
所谓新颖,就是说选择的材料要尽量不与别人的重复,即使是相同的事件,也要做到见解独特。

要新颖,必须在自己熟悉的前提下,做到以下三者之一:一是事件或经历是别人所没有的;二是情感和体验是自己所独有的;三是面对相同的事件和经历,但见解是自己所独有的。

要实现这些,需要训练学生的一双慧眼,使他们能够发现新生活、新事物,做到独辟蹊径。

可从如下方面突破:①寻找与众不同的人和事,获得独特素材,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②选取新人新事,只有充满时代气息的人和事,才能更贴切地反映出生活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③“旧瓶装新酒”,有些材料虽然很陈旧,但如果能站在新的角度上去发掘,也很可能翻出新意来。

比如:《20年后的我》也是老掉牙的素材,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当市长,住高级别墅;当医生,救死扶伤;当老师,教书育人;当老板,享受生活,这些选材显然落入俗套。

只有一位同学充当水利专家为人们寻找淡水四处奔波,从而唤起人们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危机意识,这样写就新颖多,深刻多了。

“小”——小处落笔,以小见大
生活是浩瀚的海洋,我们只选择一朵浪花;生活是广阔的天空,我们只选择一片白云。

这朵浪花使生活更加千姿百态,这片白云使生活更加富有生机。

选材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落笔,小材料体现大主题,这就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怎样才能使文章做到“以小见大”呢?首先,我们要学会留心平凡的生活,感悟生活的点滴,发掘“小”材料的闪光点,从平凡中见不平凡,从无奇
见有奇,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其次要挖掘“小”材料的新内涵,要善于观察生活,注意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一草一木,多角度多方面观察,并用心去感受去思考去发现,从中找到共鸣,找到怦然心动,找到富有深刻含义的东西。

如:有一位同学写《母爱》的作文,选择了妈妈为她做饭的事情:“外面还很黑,厨房里已经传来了炒菜的声音,扑鼻的香味在整个房间里荡漾着,肯定是我那亲爱的妈妈为我准备早饭了,为了女儿能吃上可口的早餐,妈妈日复一日重复着这看似单调的事情。

看着母亲日渐苍老的面容,我不禁流下了泪水。

”文章从极其平常的生活小事的描写中,反映出母爱这一伟大的主题,表达了自己的真情。

“真”——真情实感,生动感人
真实是作文的生命。

这就要求选材要从实际出发,要有事实依据。

写人要“确有其人”,写事要“真有其事”,写物要“实有其物”,切不可脱离生活的原形而道听途说甚至无中生有地编造。

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是实现生活化作文的前提和基础。

学生的生活积累主要来自直接生活和间接经验两条途径。

我们要引领学生走进自然,学会观察生活;开展活动,学会参与生活;深入调查,学会感受生活;展开想像,学会创造生活,从而完成生活作文中最为关键的原始材料积累。

阅读是学生获取间接经验的主要途径,要让学生把阅读作为生活的一部分,通过博览群书获得大量的间接生活经验。

同时,还要让学生把阅读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让阅读丰富日常生活,让日常生活加深阅读理解。

如平时同学们写人记事,所写的人物都很优秀,所写的事情都很感人,但现实生活中很难遇到这样的人和事,如何让自己所写的人和事具有真实感,就必须在生活中找到这样的真人真事。

只有选材真实,你笔下的人物才会真实可信,继
而实现活灵活现、甚至栩栩如生。

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可造之“材”,要通过教学告知学生:作文素材其实无处不在,只是如何发现的问题。

平时要注意观察,提高自己的观察和体验能力。

因为没有细致的观察就不可能抓住事物的细部,没有深切的体验,就不可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教师要在课堂上指导观察、看图、看录像,朗诵欣赏好词好句,在课后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接触大自然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逐渐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指导学生学会抓住事物的特点,用准确的语言把事物描绘出来。

多让学生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开展有趣的课外活动,参观、访问、游览等形式,这些都是作文的铺垫和源泉。

一个下雨天,我指导学生即兴作文,让学生静静地凝视窗外飘落的雨滴,自由地联想,然后让学生以《雨的联想》为题写一篇短文。

同样的时间,同样的景物,学生们观察后却有不同的感受和联想。

有的学生写雨滴在空中自由飘落,希望自己也能像雨滴一样不受拘束,不用再上补习班、辅导班;有的学生写雨滴落到地上,像回到家一样,找到了归宿;有的则由雨想到了雨的博爱、雨的缠绵、雨的冷漠;还有的学生想到了雨可以清新空气、沐浴植物、壮大河流;……。

这些都是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因而每篇短文都很真实感人。

“精”——去粗存精,深化主题
选材要“精”,就是要根据立意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精当的典型事例或材料。

典型的材料更有说服力、表现力、感染力、震撼力,可以做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但是,典型的材料不是轻易可以得到的,我们面对众多的素材,首先必须去粗存精,舍弃对表现中心思想没有作用的或作用不大的素材;然后依据现实生活,适当地对素材进行改编、剪裁;最后,精选设计出典型材料来进
行深入分析,揭示事理,深化主题。

如:《家乡的变化》这个作文题几代人都写过,通常都采用对比的手法,写家乡一条街的变化、一个家庭的变化、一座建筑的变化、工农业生产的变化、人们精神的变化等。

有位学生却精心取舍,不落窠臼,通过写农村妇女喝减肥茶、跳健美操来反映家乡的变化,写出了新鲜劲儿,有力突出主题。

总之,写作文三分在于技巧,七分在于选材。

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有很多值得回忆和记录的。

只有让学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