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各版本)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1、下面词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确凿.(záo)和蔼人迹罕.至(hăn)人声鼎沸B.搓捻.(niàn)奥秘不求甚.解(shèn)小心冀冀C.尴尬.(jiè)弹簧恍.然大悟(huǎnɡ)饥肠鹿鹿D.枉.然(wànɡ)悔恨煞.有介事(shà)戳然不同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朗润小心翼翼各得其所混为一谈B.瘫痪尴尬烂慢蛛丝马迹C.点缀搏学笃志众目睽睽人迹罕至D.荫蔽折散祷告恍然大悟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专家指出,不要在微不足道....的事情上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
B.当电影《2012》里每一个微弱的生命不断殊死挣扎时,那种生离死别使人感觉到我们太渺小了,渺小得无.与伦比...。
C.犯罪分子在大庭广众....之下,持刀劫持人质,被我公安干警当场击毙。
D.张一山拍戏遭居民大爷臭骂踹车,他尴尬地笑着,低眉顺眼....地躲到一边。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会议期间,我们还参观了生态乡村处理生活垃圾的经验。
B.《中华文明之美》节目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自开播以来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是其新颖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造成的。
C.中国结不仅造型完美,应用广泛,而且形态、颜色都蕴含着强烈的传统文化气息。
D.博物馆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兵马俑,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
5、下面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山这边,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
B.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C.一页,两页。
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下去。
D.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和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呀!6、下列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这种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的修辞手法,就是比拟的一种,我们称之为拟人。
②在一些作品中,小鸟会说话,鱼儿会跳舞,小溪也能唱起欢乐的歌……③还有一种比拟,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我们称之为拟物。
④这曾经激发起我们多少美妙的幻想。
A.①③②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④③ D.②④①③7、根据课文默写诗文。
(1)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______。
(李商隐《贾生》)(2)黄梅时节家家雨,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赵师秀《约客》。
(3)杜牧的《泊秦淮》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15分)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非学无以广.才:______(2)意.与日去:______(3)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4)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3.对这篇短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美好愿望。
4.诸葛亮写作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三、现代文阅读。
(30分)1、自行车之歌苏童①我父亲的那辆自行车是六十年代出产的永久牌,黑色车身,造型憨厚坚固。
从我记事到八十年代离家求学,我父亲一直骑着它早出晚归。
星期天的早晨,我总是能看见父亲在院子里用纱线擦拭他的自行车。
现在我是以感恩的心情想起了那辆自行车,因为它曾经维系着我的生命。
②童年多病,许多早晨和黄昏我坐在父亲的自行车上来往于去医院的路上。
曾经有一次我父亲用自行车带着我骑了二十里路,去乡村寻找一个握有家传秘方的赤脚医生。
我难以忘记这二十里路,大约十里是苏州城内的那种石子路、青石板路,另外十里就是乡村地带如海浪般起伏的泥路了。
我像一只小舢板一样在父亲身后颠簸,而我父亲就像一个熟悉水情的水手,也尽量让自行车的航行保持通畅。
③多少中国人对父亲的自行车怀有异样的亲情!多少孩子在星期天骑上父亲的自行车偷偷地出了门!去干什么?不干什么,就是去骑车!我记得我第一次骑车在苏州城漫游的经历。
我去了市中心的小广场,小广场四周有三家电影院,一家商场。
等我从商场出来,突然感到十分恐慌:我发现广场空地上早巳成一片自行车的海洋,每辆自行车看上去都像我们家的那一辆。
我拿着钥匙在自行车堆里走过来走过去,头脑中一片晕眩,我觉得许多半新不旧的“永久”自行车的坐垫和书包架上,都散发出我父亲和我自己身上的气息。
④1980年我中学毕业前夕,父亲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
他说:你假如考不上大学,这车就给你上班用。
但我考上了。
我父母又说:车放在家里,等你大学毕业了,回家工作后再用。
后来我大学毕业了,却没有回家乡工作。
于是我父母脸上流露出一种失望的表情,说:那就只好把车托运到南京去了,反正还是给你用。
⑤一个初秋的下午,我从南京西站的货仓里找到了从苏州托运来的那辆自行车。
车子的三角杠都用布条细致地包缠着,是为了避免装卸工的野蛮装卸弄坏了车子。
我摸了一下轮胎,鼓鼓的,托运之前一定刚打了气,这么周到而细致的事情一定是我父母合作的结晶。
因为我知道,从这一天起,生活将有所改变,我有了自行车,就像听到了奔向新生活的发令枪,我必须出发了。
⑥那辆自行车我用了五年,是一辆黑色的凤凰牌自行车,与我父亲的那辆“永久”何其相似。
自行车国度的父母,总是为他们的孩子挑选一辆结实耐用的自行车,他们以为它会陪伴孩子们的大半个人生。
但现实既令人感伤又使人欣喜,五年以后我的自行车被一个偷车人骑走了。
我几乎是怀着一种卸却负担的轻松心情,跑到自行车商店里,挑选了一辆当时流行的十速跑车,是蓝色的,是我孩提时代无法想象的一辆漂亮的威风凛凛的自行车。
⑦这世界变化快——包括我们的自行车,我们的人生。
许多年以后我仍然喜欢骑着自行车出门,我仍然喜欢打量年轻人的如同时装般新颖美丽的自行车,有时我能从车流中发现一辆老“永久”或者老“风凰”,它们就像老人的写满沧桑的脸,让我想起一些行将失传的自行车的故事。
⑧我曾经跟在这么一辆老“凤凰”后面骑了很长时间,车的主人是一个五十来岁的男人,他的身边是一个同样骑车的背书包的女孩,女孩骑的是一辆目前非常流行的橘红色山地车,很明显那是父女俩。
两辆自行车在并驾齐驱的时候仿佛也在交谈——⑨黑色的老“凤凰”说:你走慢一点,想想过去!⑩橘红色的山地车却说:你走快一点,想想未来!(有删改)1.作者满怀深情回忆有关“自行车”的往事,原因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分点概括作答。
2.文章第⑤段空缺处原有一段描写,下面给出的哪一个选项更适合填入?请结合文章内容,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
A我骑上我的第一辆自行车离开了车站的货仓,初秋的阳光洒在南京的马路上,仍然热辣辣的,我的心也是热的。
B我骑上我的第一辆自行车离开了车站的货仓,初秋的清风拂过我的脸颊,轻轻地踩着踏板,我的心也是轻松的。
3.如何理解第⑥段画线句“但现实既令人感伤又使人欣喜”?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
4.文末用⑧⑨⑩三个段落写一对陌生父女,这样结尾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
1.(1)童年多病,自行车维系着我的生命。
(2)笫一次骑车,自行车让我感受到异样的亲情。
(3)长大后,自行车开启我的新生活。
(4)后来,自行车令我感伤又欣喜。
2.A这句话承上启下,承接了上文我从车站提货,看到父母合作精心包裹的车,感受到父母对我的爱与期待;下启后文对生活的感受,我骑着父母的车,仿佛听到向前的“发令枪”响,奔向阳光下的新生活。
所以我的内心情感应该是“热”而不是“轻松”的,与之相应的环境描写也就是相配的“阳光洒在南京的马路上”和“热辣辣”的。
3.这是一个转折句。
表而看是五年后我的车被偷令人感伤,但我可以买一辆流行而威风漂亮的新车,又感到欣喜。
深层是父母寄托在老式自行车上的爱让孩子感到“负担”,总会有一天卸去,所以感伤,而孩子也总会面向未来找到自己向往的新生活,所以欣喜。
4.深化主题,通过父女新旧自行车的对比,暗示了文章时代发展与情感传承的主题,用陌生父女的事例作为结尾,体现一种社会普通性;2.升华情感,通过父女自行车“仿佛也在交谈”,表达了作者对自行车的深厚情感;3.引发读者对文章蕴含的情感和主旨的思考。
2、枯萎的蒲公英叶子①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触一触还是有着沁骨的凉。
冬以它的冷漠,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
我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
蓦地,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②那是一株怎样的蒲公英!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
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
也是呢,霜一次又一次的从天而降,树叶渐渐飞去,草茎慢慢垂下头来。
生命的“红灯”,已经在不远处,正一点点逼近自己,那就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这就是蒲公英最聪明、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的举动。
他们明白,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
③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
④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
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
“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号)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⑤她半弓着腰,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
她时不时地弓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至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检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
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
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让孩子们正常地进入学校,她携夫带子,脚板直探向千里外陌生的异乡;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蟒袍上那呼之欲出的龙的模样,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⑥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
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个面如花,发如墨的纤纤女子,伴成了眼已花、头覆雪的颤颤老妪!探询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的血泪和汗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