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BT-变态心理学复习题

BT-变态心理学复习题

自考变态心理学复习题使用教材:《变态心理学》王建平2006版材料内容:1. 自学指导;2. 课后习题;3. 09~10年真题说明:例:1KBP3:指1,第一章;K,真题;B,课后题;P3第三页;默认题源为B;第一章、绪论4%一、自学指导1. 学习重点:1.. 心理障碍的概念;2.. 心理障碍的判断标准;3..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中10种心理障碍的名称。

2. 学习难点:1.. 心理障碍判断标准:学习者需要全面的、辨证的把握这3个标准。

2.. 心理障碍的多维综合模型:心理障碍的形成包括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因此必须考虑所有相关领域的交互作用和综合模型。

3.. 心理障碍的诊断偏差:对心理障碍的实际诊断中,导致诊断偏差的因素有4点,因此需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清楚在哪些情况下会出现诊断偏差。

二、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判定一个人心理是否变态的标准是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和(A)1KBP3x2A.非典型性反应B.躯体化反应C.兴奋反应D.自由联想2.希波克拉底关于心理障碍的体液理沦是一种:(C)p4A.超自然的观点B.心理学的观点C.生物学的观点D.都不是3.创造“患者中心治疗”,后来被称为人为中心治疗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是:(B)p7A.马斯洛B.罗杰斯C.埃里克森D.华生4.认为扭曲的思维方式会导致异常行为,而矫正这种扭曲的思维方式就会减轻甚至消除异常行为的是:(D)p8 A.心理动力学B.行为主义C.人本主义与存在主义D.认知学派5.在心理障碍的评估中,人格测验是一种:(C)p11A.临床访谈B.行为评估C心理测验D.脑成像技术二、判断题1.痛苦是所有心理障碍的共同特点。

(×)p2更正:痛苦是变态的一个基本元素,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

2.人本主义对人性持乐观态度。

(√)p73.效度是信度的必要条件,信度是效度的充分条件。

(×)p10更正: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效度是信度的充分条件。

三、名词解释1.变态心理:一般认为,变态心理或者心理障碍是是一种伴随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1KBP2四、填空题1.第一个提出个体全程发展理论的是埃里克森。

p62.行为主义有3个最基本的假设:环境决定论、采用实验法和乐观主义。

p73.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家强调自由、选择、责任和意志力对个体成长的重要意义。

1KP74.临床访谈形式包括无结构访谈、结构化访谈和精神状况检查。

1KBP105.心理障碍评估的基本要素是信度、效度和标准化。

1KP10五、简答题1.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把心理障碍分为哪10种类别?p13答:0. 器质性精神障碍;1.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 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3. 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4. 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5.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6. 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7. 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8. 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9. 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六、论述题1. 请谈谈你对变态心理多维度整合模型的理解。

p9答:多维综合模型强调引起变态行为的原因是复杂且令人迷惑的,每个维度,无论是生物的或是心理的,都极大地被其他维度和个体的发展影响着。

它们相互交织,通过多种多样的、复杂的和难以理解的方式造成心理障碍。

为了探究各种心理障碍的病因,必须考虑所有相关领域的交互作用,包括遗传学、行为和认知过程、情感影响、人际关系作用以及发展的因素等。

1.. 行为遗传学:的许多研究证明,很多心理障碍的产生都有其遗传基础。

2.. 情绪:对心理障碍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可以说,最基本的情绪,如害怕,生气,伤心,苦恼,兴奋都有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可能。

情绪和心境还会影响认知过程:如果一个人的心境是积极的,那么他的联想、解释、印象也是将会有积极的倾向。

3.. 社会文化和人际关系:也是形成心理障碍的重要方面。

大量研究表明:个体的社会关系越多,交往的频率越高,他的预期寿命也就越长;反之越短。

第二章、心理病理现象18%一、自学指导1. 学习重点:1.. 判定某一精神活动是否正常应主要从3方面进行考虑;2.. 进行精神检查时的5点注意事项;3.. 幻觉、妄想概念及临床描述;4.. 自知力的概念及临床作用。

2. 学习难点:1.. 精神症状的特点:每一种精神症状均有其明确的定义,并具有4个特点。

2.. 精神症状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

3.. 精神症状的分类:包括10种常见的精神症状。

4.. 精神症状综合征的种类:包括5种常见精神症状综合征。

二、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幻觉的定义是(C )2KP17A.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受B.对客观事物的胡思乱想C.缺乏相应客观刺激时的感知体验D.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感知体验2.病人幻视,并伴有意识障碍,多出现于(A )2KP17A. 急性脑器质性精神障碍B.精神分裂症C. 癔症D.躁狂症3.幻听是其最常见的幻觉,是其核心体验,常与幻听对话,做倾听状,常自语、自笑,这是(C )2KP17A. 抑郁症B.躁狂症 C. 精神分裂症D.癔症4.下列答案中哪项属于知觉障碍:(A )p17A.视幻觉B.内感性不适C.感觉减退D.妄想5.感知觉障碍是在精神病人中较为常见的认知障碍,以下病人的行为应该认定为( A )p17 一位病人把房顶的一只猫看成是一只老虎.吓得不敢动。

A.错觉B.幻觉C.事物变形症D.妄想6.下列属于思维逻辑障碍的有:(C )p19A.病理性赘述B.强迫观念C.语词新作D.妄想7.下列不属于意识障碍特点的是:(B )p19A.谵妄状态B.夸大妄想C.昏睡D.朦胧状态8.妄想的特点不包括:(D )p19A.没有事实依据B.与其教育水平不相符C.病人坚信不移,无法说服D.可以以亲身体验和经历加以纠正9.持久而荒谬的夸大妄想多见于(B )2KP19A. 躁狂症B.精神分裂症 C. 癔症D.抑郁症10.病人所谈内容大多为既往记忆残余,在提问者诱导下将其串联在一起,来填补他所遗忘的某一片段的经历,其内容丰富、生动,甚至荒诞不经,常转瞬即忘,这是(C )2KP21A. 记忆减退B.遗忘C.虚构D.错构11.病人对外界任何刺激均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能引起正常人悲伤或愉快的事无动于衷,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极为贫乏或完全丧失,这种心理障碍是(C )2KP22A. 抑郁B.情感倒错C.情感淡漠D.焦虑二、判断题1.妄想的特点之一是没有事实依据,病人不能以亲身体验和经历加以纠正。

(√)p192.思维不连贯属于思维联想障碍。

(×)p18更正:思维中断属于思维形式障碍。

3.病人在夸大妄想的支配下,夜以继日从事一项自认有意义其实很荒谬无聊的事情,这是情感高涨。

(×)p19 更正:持久而荒谬的夸大妄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4.幻觉和妄想分别属于知觉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

(√)p17-195.蜡样屈曲是运动行为障碍的一种。

(×)2p23;7p91更正:蜡样屈曲是指肢体可以任人摆放,长时间维持不动,即使这个姿势非常不舒服。

它属于意志行为障碍。

三、名词解释1.幻觉:是一种虚幻的知觉体验,指在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官时发生的知觉体验。

按不同的感觉器官可分为幻听、幻视、幻嗅等。

2KBP172. 妄想:是一种错误的、歪曲的病理性信念或判断,既没有事实根据,也与个体所处的背景和文化中公认的观念不一致;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都无法纠正。

妄想总是自我中心的,即妄想的内容对病人本人至关重要。

妄想内容受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的影响,带有浓厚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色彩。

P193. 自知力:自知力又称内省力、领悟力,是临床精神病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

P25四、填空题1.妄想的特点有:1.. 没有事实依据; 2.. 与其教育水平不相符;3..病人坚信不疑无法说服;4.. 不能以亲身体验和经历加以纠正。

p192.精神发育迟滞、痴呆是认知障碍中智能障碍的表现。

P213.错构的病人与幻觉的病人一样具有错误而歪曲的思维意识,那么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歪曲的思想是否基于正确的事实之上。

p17;p214.病人在接受痛苦的刺激时仍会体验到愉快的感觉称作情感倒错。

p225.意志行为障碍包括意志增强,意志减弱,意志缺乏,意向倒错,矛盾意向。

p226.神经衰弱常见的心理生理障碍包括:睡眠障碍、头部不适感、内脏功能障碍等。

3KP377.有研究者认为,疑病症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人格特征,是衰弱型或不安全型人格的一种变异。

3KP39 8.智能障碍分为痴呆和精神发育迟滞。

2KP21五、简答题1.请简述如何判定某一精神活动是否正常?p15答:为了判定某一种精神活动是异常还是正常,一般从3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1.. 纵向比较;即与其过去一贯的表现相比较,精神状态的改变是否明显;2.. 横向比较:即与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差别是否明显,其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了一般程度。

3.. 应注意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的处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

2.简述妄想的特点。

2KP19答:妄想:是一种错误的、歪曲的病理性信念或判断,既没有事实根据,也与个体所处的背景和文化中公认的3.简述如何进行精神检查。

2KP15X2答:为了判定某一种精神活动是异常还是正常,一般从3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1.. 纵向比较;即与其过去一贯的表现相比较,精神状态的改变是否明显;2.. 横向比较:即与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差别是否明显,其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了一般程度。

3.. 应注意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的处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

4.【论述】试述如何理解自知力。

2KBP25答:1.. 自知力又称内省力、领悟力,是临床精神病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

2.. 精神科疾病与非精神科疾病的区别就在于,精神病人对疾病的认识和态度构成了精神科疾病的一个组成部分。

有些精神障碍病人自知力保持完好,如各类神经症病人。

但多数精神障碍病人一般均有程度不同的自知力缺失,因此,他们并不承认自己有精神障碍,也不主动就医,甚至拒绝看病、服药、住院。

3.. 在精神疾病的初期,有的病人自知力尚存,病人感到自己与以往有所不同,甚至会主动诉说自己的异常体验。

急性起病的病人会表现得十分困难,因为病人意识到自我发生了急剧的改变,却说不清原因。

4.. 随着病程的进展,病人常对自己的精神症状丧失了判断能力,这种现象称为自知力丧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