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绿色物流

绿色物流

20083274 2008211绿色物流——未来物流业的发展方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如废弃污染、噪音污染、资源浪费、交通堵塞、废弃物增加等,这些后果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

不断增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绿色物流应运而生。

绿色物流(Environmental logistics)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

它包括物流作业环节和物流管理全过程的绿色化。

从物流作业环节来看,包括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等。

从物流管理过程来看,主要是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目标出发,改进物流体系,既要考虑正向物流环节的绿色化,又要考虑供应链上的逆向物流体系的绿色化。

绿色物流的最终目标是可持续性发展,实现该目标的准则是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统一。

绿色物流从诞生到现在,只有短短十几年的历史。

与传统物流相比,绿色物流还很“年轻”。

回溯绿色物流的发展史可以发现,诱使绿色物流发展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环境问题广受关注。

绿色物流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人们对运输引起环境退化的关注:道路、码头和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占用了大量的土地;汽车等交通工具尾气排放成为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因此,一些专家学者建议把环境问题作为物流规划的一个影响因素,成为绿色物流的雏形。

此后,绿色物流从运输逐渐扩展到包装、仓储等活动中,逐渐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和体系。

另一个原因是物流市场不断拓展。

从传统物流到现代物流,物流市场在不断地扩张和发展。

传统物流只是关注从生产到消费的流通过程,现代物流将这一过程延伸到从消费到再生产的流通。

“逆向物流”由此诞生。

它包括废旧商品的循环流通和废弃物的处理、处置、运输、管理。

逆向物流可以减少资源消耗、控制有害废弃物的污染,因此也属于绿色物流的范畴。

绿色物流先从发达国家兴起。

一方面,发达国家通过立法限制物流的环境影响。

例如,欧盟国家、美国和日本等国家都制定了严格的法规限制机动车尾气排放;日本在《新综合物流施策大纲》中明确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

一、现代物流业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首先,物流领域的资源浪费严重。

据统计,目前我国商品周转率只有发达国家的30%,配送差错率为发达国家的3倍,每年因包装造成的损失约150亿,因装卸、运输造成的损失约500亿。

而且由于缺少必要的产业引导和规划,时下又有许多企业正热衷于建各类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和立体仓库,这无疑会加大物流资本存量,与发展现代物流、提高整个社会效益的目的背道而驰。

其次,物流活动的诸多环节不可避免的会对环境造成危害。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运输:一方面,交通工具本身产生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运输的商品也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

如石油在海运过程中发生泄漏而造成大片海域污染,这样的污染常常是致命的,并且在很长时期内都无法恢复常态。

2) 仓储与保管:一是仓库或商品保管中心必须用一些化学方法进行养护,如喷洒杀虫、杀菌剂,对周边生态坏竟会造成污染;二是一些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由于保管不当,爆炸或泄漏也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3) 流通加工:表现为加工中资源的浪费或过度消耗,加工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物都对环境和人体构成危害。

4) 包装:过度或重复包装造成资源的浪费,一次性包装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5) 装卸及废弃物:装卸不当,商品损坏,造成资源浪费和废弃,处理这些废弃物要花费大量人力、财力。

可见,现代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已经维修道我们的日常生活。

21世纪,人类面临人口膨胀、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的三大危机,绿色物流将备受关注。

中国物流业的起步较晚,绿色物流还刚刚兴起,人们对它的认识还非常有限,在绿色物流的服务水平和研究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际上先进技术国家在绿色物流的观念上、政策上以及技术上均存在较大的差距。

在观念上,一方面,中国领导和政府的观念仍未转变,绿色物流的思想还没确立。

部分政府领导对物流的推进尚且放任自流,缺乏发展的前瞻性,与时代的步伐存在差距。

另一方面,经营者和消费者对域外物流绿色经营消费理念仍非常淡薄。

经营者展现给我们的是绿色产品、绿色标志、绿色营销和绿色服务,消费者追求的是绿色消费、绿色享用和绿色保障,而其中的绿色通道——物流环节,谁也未有足够的重视和关心。

因此在发展物流的同时,要尽快提高认识,更新思想,把绿色物流作为世界全方位绿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确认和面向绿色物流的未来。

在政策上,绿色物流的实施不仅是企业的事情,而且还必须从政府约束的角度,对现有的物流体制强化管理,构筑绿色物流建立与发展的框架,做好绿色物流的政策性建设。

日本在1966年就制订了《流通业务城市街道整备法》,以提高大城市的流通机能,增强城市物流的绿色化功能。

我国针对物流行业的环境污染方面的政策和法规的制订和颁布还不是很多。

另外,由于物流涉及的有关行业、部门、系统过多,而这些部门又都自成体系,独立运作,导致物流行业的无序发展,造成资源配置的巨大浪费,也为以后物流运作上的环保问题增加了过多的负担。

因此,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的局限,按照大流通、绿色化的思路来进行全国的物流规划整体设计,是我国发展物流在政策性问题上必须正视的大事情。

在技术上,绿色物流的关键所在,不仅依赖物流绿色思想的建立,物流政策的制订和遵循,更离不开绿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

中国的物流业还没有什么规模,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没有很好的规划,存在物流行业内部的无序发展和无序竞争状态,对环保造成很大的压力;在机械化方面,物流机械化的程度和先进性与绿色物流要求还有距离;物流材料的使用上,与绿色物流倡导的可重用性、可降解性也存在巨大的差距。

由此可见,物流绿色化对我们来说,还有相当漫长的一段路途。

如今世界上的一些大的物流公司进入中国,跨国物流企业纷纷抢滩中国市场。

由于中国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一部分,故必须要加快物流的绿色化建设,物流企业必须加快调整和整合,如若不然,就会失去竞争力,一旦国外在物流业的绿色化上设置准入壁垒,我国稚嫩的物流业就将遭受巨大打击。

因此,大力加强对物流绿色化的政策和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物流系统目标、物流设施设备和物流活动组织等进行改进与调整,实现物流系统的整体最优化和对环境的最低损害,将有利于中国国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政策,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二、发展绿色物流的意义绿色物流不仅对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还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首先,绿色物流具有社会价值。

绿色物流表现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绿色物流有利于自然资源的回收、重用等,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使企业更易获得股民和其他投资者的青睐。

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实施绿色物流管理战略,将给企业带来明显的社会价值,包括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信誉、企业责任等,赢得公众信任。

其次,绿色物流具有经济价值。

实施绿色物流管理是一项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绿色物流可以降低企业的原料成本,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绿色物流有利于企业通过对资源的节约利用,对运输和仓储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将大大降低物流成本,降低物流过程的环境风险成本,从而为企业拓展了利润空间。

发展绿色物流有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绿色物流与绿色制造、绿色消费共同构成了一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经济循环系统。

发展绿色物流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专家分析,产品从投产到销出,制造加工时间仅占10%,而几乎90%的时间为储运、装卸、二次加工、信息处理等物流过程。

因此,物流专业化无疑为降低成本奠定了基础。

绿色物流强调的是低投入→大物流的方式,更重视的是绿色化和由此带来的节能、高效、少污染。

发展绿色物流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竞争力。

绿色物流的核心思想在于实现企业物流活动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进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放弃危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产方式,建立绿色物流体系,追求较高的竞争优势。

因此,我们不能只看到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实际成本的一面,还应认识到环境方面的改善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机遇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西方国家的最新研究和实践表明,一个在环境绩效方面表现良好的企业通常也具有良好的盈利表现。

政府在发展绿色物流应采取的措施。

发展绿色物流是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重要职责,政府要唤醒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危机意识,为绿色物流的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政府必须通过税收等政策打破物流企业的 “环保不经济、绿色等于消费”传统观念,使企业在竞争中还要关注社会的长远利益,树立集体协作、节约环保的团队精神,将节约资源、减少废物、避免污染等目标作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

在今年的亚洲物流双年展中上海世博会上运用到的绿色物流技术也得到了展示。

包括通过改造汽车制动系统及使用清洁燃料消减运输过程中的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合理规划运输线路布局与规划等。

3、 绿色物流的发展对策与趋势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薄弱的条件下,在绿色浪潮兴起之初,要想迅速培育、发展绿色物流事业,需要政府部门的宏观管理、监督指导以及政策、资金上的扶持。

第一,制定政策法规。

第二,提高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绿化物流渠道。

第三,加强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

第四,积极传播绿色理念。

绿色物流对中国物流企业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物流绿色化归根结底就是企业营运的绿色化。

企业应该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不断提高技术应用能力。

包括投入的节约和原材料的替代、污染的控制和预防、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方面的技术。

推行绿色采购。

企业内部加大采购部门与产品设计部门、生产部门和营销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共同决定采用何种材料和零部件以及选择什么样的绿色供应商,通过减少难以处理或对生态系统有害的材料,提高材料的再循环和再使用,减少不必要的包装和使用可降解或可回收的包装等措施,控制采购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内部环境状况,最终提高企业绩效。

加强绿色运输管理。

合理选择运输工具和运输路线,克服迂回运输和重复运输,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改进技术使用清洁燃料,防止运输过程中的泄漏。

完善绿色仓储和保管。

降低存储货物对周围环境的污染,避免物品在存储过程中的损耗。

尤其要注意对有毒化学品、易燃易爆商品的泄漏和污染的防止。

应采取现代化的储存保养技术,加强日常的检查与防护。

积极申请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

ISO14000侧重于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对环境的影响,要求产品在设计、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乃至废弃后的回收、再生等方面都符合环境标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