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的意味 优秀教学设计

家的意味 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所学内容为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

(一)课程标准(2011)的具体要求《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我与他人和集体”,其中“交往与沟通”规定: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

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

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上述规定,是本课教学内容安排的课程标准依据。

(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法治教育大纲第四部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内容”中“分阶段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对初中阶段(7-9年级)作出规定:进一步深化宪法教育,加深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认识;了解有关民事侵权行为的法律规范和基本基本原则,认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关的民事侵权行为;加深对社会生活中常见违法行为的认知,强化法律责任意识,巩固守法观念。

上述规定为本课“正确看待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权利义务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到子女有孝亲敬长的义务”等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依据。

(三)本框核心教育价值第七课共包括《家的意味》、《爱在家人间》、《让家更美好》三框内容。

《家的意味》的核心教育价值是让学生感受家庭亲人之爱,学习家庭道德,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强化法律责任意识,自觉履行孝亲敬长的法律义务。

通过这些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友善”的目标。

(四)本框内容逻辑分析本框的内容在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前面三个课中,学生已学习了与同伴、老师的交往,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更是他们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落脚点。

本框内容包括“生命的居所”和“中国人的家”两目内容。

第一目“生命的居所”通过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家的内涵、家的意义。

第二目“中国人的家”通过感悟“中国春运”这一中国独特的社会现象,让学生理解在中华家庭文化中,家的深厚意味和丰富内涵。

通过对我国传统家庭文化中“家规”“家训”的探究分析,引出中国家庭文化中“孝”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对家庭美德深入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孝亲敬长”。

《家的意味》一框从地位和作用上看,可以为后面两框的学习奠定基础,只有对家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更好地体味亲情,传递家人之爱,构建和谐家庭。

二、学情分析: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心灵的港湾。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正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可塑性很强,然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矛盾、亲子冲突等不和谐因素凸显了家庭道德和家庭法律常识教育的重要性。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加上成长中的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智力不成熟,他们普遍存在责任感不强,容易忽略父母的爱心,感受不到家中的亲情,过多地享受了来自家庭的关爱。

即使感受到了家中的亲情,孩子与父母太熟悉,也不去珍惜家庭的温暖和亲情。

他们中的很多人认为父母对他们好是应该的,对父母不知孝敬,不懂得如何孝敬。

针对以上问题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视现实、爱自己父母的教育。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和帮助学生体会亲情,感悟家庭的温暖,了解家的意味,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亲情之爱,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家庭观。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安排此课。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庭、热爱亲人的情感和乐于孝亲敬长的情感。

能力目标:通过情境创设,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家、为什么需要孝亲敬长。

知识目标:知道家庭的含义和家庭的特点;了解家庭关系的确立情形;懂得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法律义务。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家的含义和中国人的家教学难点:理解子女为什么要孝亲敬长,为什么尽孝在当下。

教法、学法本课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和体验活动为主,教师要为学生开展这些活动提供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教师重在点拨,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走出误区、扫除盲点。

在课后开展的活动中,主要是要求学生践行课堂学习的观念和方法,即把课堂所学的内容,运用到与父母交往的时间当中,提高亲子交往的质量,共建共享家庭美德。

(一)教法:实践探究法、创设情景法、讲授法(二)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情境分析法、阅读法课前准备:1、学生分小组收集有关家规家训的内容2、心形便利贴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公益广告《家》师:大家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教师:刚才播放的是中央电视台做的一个公益视频短片。

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家这个字大家想必都很熟悉,家字的上半部分是一个宝盖头,它代表着屋檐,下部分是一个猪,代表着食物,一家人在一块儿,有着遮风挡雨的屋檐,在一块儿吃着饭,这就是家,我们从公益广告中明白到家中有爱,也有责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去体会这份爱与责任。

(二)新课教学一、认知篇:体会亲情,我会说一、中国人的“家”(板书)活动一:播放公益广告《摩托大军回家过年》(2分钟)的视频师:“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种思念亲人的心情在中国春节得到了充分体现。

中国的春运背后,流淌的却是最有中国味的浓浓亲情。

你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喜悦、期盼、焦灼等多样的神情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远方游子归家的心?你有这样的经历吗?谈谈你的感受?生: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师:回家过年,牵动着十万万中国人的心。

可见家在中国人的心中有着重要的分量。

在中国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

在中国人的心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活动二:运用你的经验二、生命的居所(板书)播放视频:《舌尖上的中国——家常》片段师: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家”是什么呢?生:学生思考自己眼中的“家”并回答。

(一)家庭的含义师: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可以把学校、班级比作自己的家,歌曲《大中国》把中国比作我们共同的家,这些是广义上的家。

狭义上的家与家庭有关,即“小家”。

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生:学生自主阅读,得出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包括: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组成新的家庭;因生育导致的血缘关系结合成家庭;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的家庭;随父(母)再婚组建新的家庭。

课件展示师:大家看过《家有儿女》吗?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从下面的谈话中,找出一些家庭的功能。

生:学生相互讨论、记录,选代表回答。

师: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承担着多种功能,家庭的功能有经济功能、生育功能、抚养和赡养功能、情感交流功能、教育功能、休闲娱乐功能。

(二)家的功能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分享你对家庭功能的认识。

生:讨论分享并回答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的引导。

(三)家的特点活动三:心灵的港湾师:播放歌曲《我想有个家》回想一下刚才看的春运之前摩托车骑行大军回家过年的视频。

思考:每到春节前夕,车票那么紧张,回家的人那么多,不回家不行吗?为什么大家还要回家呢?生:学生相互讨论、记录,选代表回答。

师: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家不只是一所房子、某个地域,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亲情,激励我们奋斗拼搏,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

过渡:家是爱的源泉,爱为我们的成长提供精神营养,爱家人使我们的生命有了意义和价值,家是我们生命的依托。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不仅是一个避风港,它还是我们的天然学校。

从古至今,我们中国人都注重家庭与亲情,回家过年,是中国人的一大传统习俗。

每当临近春节,中国游子无论身在何处,都纷纷踏上回家的路。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凝结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彰显着特有的风俗人情。

再这样的节日里,除了亲人团聚,围炉夜话之外,更是长辈教导后辈子孙传承家风的好时机。

每个家庭都有一些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优良家风,例如“家规”、“家训”。

二、感知篇:传承家风,我会感活动四:“家规”“家训”展示和讨论交流课件展示《诫子书》师:我国传统文化中影响较深的“家规”“家训”,你能说一说吗?在你的家庭中,有什么好的家风和传统?学生交流回答《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傅雷家书》、《包拯家训》……课件展示《弟子规》节选,学生阅读师:读完了《弟子规》,你有什么感受呢?生:学生回答,发表看法。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百善孝为先,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

过渡: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们作为未成年人,孝亲敬长是否与我们无关?若有关我们又该怎么办?三、践行篇:孝亲敬长,我会做活动五:展示2016年最美孝心少年捐髓救父的曹胤鹏的故事或播放视频《用爱托起生命的希望》师:曹胤鹏的哪些优秀品质让我们感动?他的行为对我们有何启发?生: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师: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

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生:阅读【相关连接】有关孝亲敬长的法律规定师:在法律层面上,我国法律对孝亲敬长也做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所以,孝亲敬长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课件展示:为什么要孝亲敬长?①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

②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师:尽孝在当下。

孝敬长辈,关爱家人,不仅仅是长大成人以后的事,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提问:作为一名中学生,如何以实际行动来孝敬父母?生: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师:尊敬、倾听、感恩活动六:爱的告白(课前准备心形便利贴)播放歌曲《时间都去哪了》师:回家后,我们可以问候家里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迎接下班的爸爸妈妈,倒杯热茶双手递给他们。

我们感受到家的亲情与温暖,爱与责任。

让我们带着爱与希望,孝亲敬长,和家人共筑美德之家。

(三)课堂总结同学们,我们今天从认知篇到感知篇再到践行篇三个环节让大家认识家,品味家进而热爱家。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家就是,在我们归心似箭的步伐中,在欢声笑语的年夜饭桌上,在我们的家规家训家风里,在“百善孝为先”的传承中,在“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家国情怀中……同学们,在家庭中,我们尽享亲情和温暖。

希望同学们在享受家庭温暖的同时,不要忘记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孝敬父母,承担起自己对家庭的责任,让爱住我家。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从热爱小家到奉献国家,延伸生命的价值,让这份亲情之爱不断放大,使生命之所无处不在。

(四)随堂练习1、(单选)“纵然游遍美丽的宫殿享尽富贵荣华,但是无论我在哪里,都怀念我的家。

”诗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B)A、家庭成员间因血缘关系而没有任何矛盾B、家中有亲人,家中有亲情C、家中有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D、回到家中可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2、(单选)“孝”:(耂),表示长者老人;(子),在老之下,意谓侍奉长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