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核心素养

历史核心素养

代化道路的探索
二、时空观念
(一)概念 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二)目标 (1)辨识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理解它们 的意义,在叙述个别史事时能够运用恰当的时间和空间表达 方式。 (2)能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能够利 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能够认 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 现实的重要性。
(3)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并用特定的时间和空 间术语对较长时段的史事加以概况和说明。
(4)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将其置于具 体的时空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 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论述。
三、史料实证
(一)概念 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 实的态度与方法 (二)目标 (1)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能 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该问题相关的史料;能够从所获得 的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 (2)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明了史料 在历史叙述中的基础作用;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 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3)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 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 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 (4)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辨 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 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 行论述。
道,题目为《浙江敢死队之壮观》:“浙江革命军之编制皆以
敢死队为先锋,然后继之以各标新军。敢死队之编制共分五队 ,以蒋介石为指挥官……队员出入于弹雨之中,无一惧色。”
这则报道
①是珍贵的史料 ②有吹捧蒋介石之嫌疑,不具备史料价值
③ 经考证无误后,可以作为研究蒋介石的史料使用
A.①正确,②③错误 B.②正确,①③错误
历史分期及其依据
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开始 新航路的开辟 (人类开始由分散孤立走向整体) ( 1500 年前后) 世界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首次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到来 (1640)
近代史
鸦片战争(1840年) 中国
中国开始被卷入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辛亥革命(1911年) 中国首次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世界 社会主义革命时代到来 俄国十月革命 现代史 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1917年) 中国 五四运动(1919年)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分界 新中国成立(1949年) 开始社会主义现
历史素养
历史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一、唯物史观
(一)概念 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二)基本观点(*) 卷·2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 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 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 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B .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C .今人研究都比古人研究更接近历史事实 D .官修史书对历史事实的记载易受政治影响
D
三、史料实证
(一)概念 (二)目标 (三)史料的分类 1.按表现形式 (1)文献(文字)史料 (2)实物史料 ①种类: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②地位:与文献相互参证 ③局限:只是很小的碎片,不一定能展示历史全貌
一、唯物史观
(一)概念 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二)基本观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下表是历史上的部分经济要素变动表。这说明( 时间 公元前4世纪 经济要素的变动 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
18世纪末
19世纪末 20世纪中叶
工厂出现
集团公司日益增多 自动控制系统问世
C.革命史观
D.唯物史观
二、时空观念
(一)概念 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二)目标 (1)辨识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理解它 们的意义,在叙述个别史事时能够运用恰当的时间和空间 表达方式。
二、时空观念
常见纪年方法: •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赵惠文王十六年); • 年号纪年(庆历四年春); • 干支纪年(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 公元纪年: 公元前、公元后; 早期/初期(前30年)、中期(中间50年)、晚期(后20年) 前半期(前50年)、后半期(后50年) • 民国纪年: 民国元年(1912年)、民国n年(1911+n)
A.科技进步推动生产组织形式创新
B.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显著提高 C.劳动工具革新改变经济调控机制 D.经济管理体制发生根本变革
一、唯物史观
(一)概念 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二)基本观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923年,邓中夏在《中国现在的思想界》一文中指出:“新文 化运动者后来也分了家,……一个叫‘科学方法派’,一个叫 ‘唯物史观派’。……唯物史观派,他们亦根据科学,亦应用科 学方法,……所不同者,只是他们相信物质变动(老实说,经济 变动)则人类思想都要跟着变动,这是他们比上一派尤为有识尤 为彻底的所在。”据此可知作者认为唯物史观( ) A.应与科学方法进行严格区分 B.能够揭示出历史发展的本质 C.否定资产阶级文化的先进性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B
三、史料实证
(一)概念 (二)目标 (三)史料的分类 1.按表现形式 2.按史料价值 (1)分类 一手史料: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等原 始资料,直接反映研究对象的情况。实物史料以一手史料居多。 二手史料: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转述,或后人的研究成 果,间接反映研究对象的情况。文献史料以二手史料居多。 (2)价值 一般一手史料价值高于二手史料
B.旧三民主义正在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C.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展
D.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
一、唯物史观
(一)概念
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二)基本观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4.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6.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7.唯物辩证法
三、史料实证
(一)概念 (二)目标 (三)史料的分类 (四)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因素 研究者的立场;研究方法、角度;史料的选取;时代的局限等 下列关于李鸿章的评价,与清政府立场相近的是 A.“为破屋子修修补补的裱糊匠” B.未改变中国之现状,未带领中国走向富强 C.“中兴名臣……生平以天下为几任,忍辱负重,庶不 愧社稷之臣” D.“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 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一、唯物史观
(一)概念
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二)基本观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4.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毛泽东在某著作中论述道:“无论如何,中国无产阶级、 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 基本势力。……现在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 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 主共和国,……也就是真正革命的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 共和国。”该论断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 A.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3.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
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
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 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时间:1689《权利法案》、1721第一任首相、1832议会改革
一、唯物史观
(一)概念
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二)基本观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4.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
《社会主义研究》杂志1986年第3期载文指出、:“巴黎公社基 本上是按照蒲鲁东(法国小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地方自治原则 和布朗基的空想共产主义思想建立起来的一个城市自治政权。” 这反映出巴黎公社( ) A.是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无产阶级革命 B.是真正意义的社会主义性质政权 C.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指导 D.建立了工农联盟政权
C.①③正确,②错误
D.③正确,①②错误
C
(2017全国卷Ⅱ)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 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C
宋朝初年,宋太宗命史官重修《太祖实录》时指出,时值 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 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 所趋,并非人力所为。 今人 研究认为,赵匡胤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 报,宰相范质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赵匡胤率诸军北上 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 等受意发动兵 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这反 映出 A .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2011年大陆出版的《中华民国史》中,对蒋介石追随孙中 山,推倒北洋军阀,尤其是他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给予应有的肯定。但对他发动政变、导致国共关系破裂, 以及内外政策的保守性和个人独裁,抗战胜利后违背民意、 发动内战的责任,也予以充分的揭露和批评。这体现了作 者的( ) A.文明史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