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50位VCPE大佬年龄背后的秘密:学霸、智囊、发明达人、华尔街大玩家注:80后当家,90后崛起,00后逆袭,整个投资圈中到处弥漫着年轻的"气息",但行业的老同志的贡献不应否认,VC/PE的圈子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最近,年龄是一个投资圈非常热衷讨论的话题。
有家机构做了个"88后基金",表示要投遍88后创业者,让界公子有种想"撞墙"的冲动;有位80后投资人出来单干,老东家都成了LP,让同样身为80后的界公子有了"淡淡的忧伤"。
年龄,一个将无数人拍死在沙滩上的话题,界公子今天就想来好好八一八。
80后当家,90后崛起,00后逆袭,整个投资圈中到处弥漫着年轻的"气息",但行业的老同志的贡献是不应否认,VC/PE 的圈子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那些我们熟知的圈里大佬们究竟在他们年轻时做了什么,又如何在行业坚守到今天。
今天,界公子就带众位看官探探究竟。
50后:学霸扎堆从记者到科学家从左至右:吴尚志、熊晓鸽、方风雷、阎焱、靳海涛代表人物:吴尚志、熊晓鸽、方风雷、阎焱、靳海涛、卓福民、周全、宋安澜、徐小平能在50后数上名头的大佬都不简单。
最近界公子在追《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部电视剧,深深觉得能在那个还在为填饱肚子发愁的年代,能跳出固有体制,出国留学或率先涉足市场经济的人都不简单,对于这批50后的大佬们界公子不得不佩服。
众所周知,那个时代不论是创业环境、投资环境几乎与日后的70、80后们无法相比。
但这批50后大佬们能够成为整个VC/PE圈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绝不是偶然。
"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睿智成就了今天的他们。
如果以1978年恢复高考作为一个分水岭,那么出生在50年代的大佬们可以分为学院派和实业派。
前者多是在海外留学接触到现代资本市场,进而涉足VC/PE;后者多是在国内基层历练过,逐步对商业体系、资本市场有所了解,进而涉足VC/PE。
吴尚志算的上VC/PE圈中"武林盟主"。
年龄稍长,"老三届"的他留学美国,华尔街浸淫多年,回国后从中金拆分出直投部到今天的鼎晖,可以说吴尚志从一开始就和金融、资本运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他本人也是兼具学院派和实业派特点。
在其投资生涯中、先后投资了中国移动、新浪网、鹰派陶瓷、南孚电池等项目,鼎晖投资在资本市场的探索也为日后国内VC/PE的一些改制指明的一条路。
学院派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熊晓鸽、周全、阎焱、宋安澜几人。
熊晓鸽美国留学期间,在硅谷耳闻目染,从记者转为投资人的故事已成为传奇。
对于熊晓鸽而言,能在90年初就接触到硅谷的风险投资可谓是幸运的,而后能选择转型做投资人并回到互联网时代还在萌芽阶段的国内更是勇气可嘉。
可以说,熊晓鸽抓住了那个时代的机会,而机会也赋予了IDG成功。
周全算得上"学霸"代表。
1981毕业于中科大,在美国拿过NASA奖,在中科院干过。
算得上是恢复高考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批人。
在加入IDG前,周全拿过N项专利,可能他最初的理想是成为一个科学家。
不过在投资领域,周全也相当成功,他和熊晓鸽一起成就了今天的IDG。
阎焱的情况应该和熊晓鸽类似。
在留学前并不知道VC/PE是什么,曾经学飞机设计的他一度考虑去当个工程师,在美国留学毕业后也是研究宏观经济。
直到1994年加入AIG,阎焱才真正开始了他的投资生涯。
在美国工作期间可以说是阎焱职业变化的分水岭。
对于宏观经济的研究也让他更善于从全局看待行业投资。
在中国互联网每次浪潮中,最终上市的优秀公司中都不乏阎焱和赛富的身影。
宋安澜,又一位"学霸"代表。
典型的"上山下乡"知青,自学成才参加高考。
当年浙江省高考状元,在美国攻读了博士后。
毕业后历经UT斯达康上市,对于TMT投资、资本市场运作有了深刻认识,后加入软银成为中国VC/PE圈中举足轻重人物。
实业派中最具代表性莫过于深创投的靳海涛、GGV的卓福民和厚朴投资的方风雷。
作为本土最大人民币基金的掌舵人,靳海涛可以说对本土市场了解无人能出其右。
当过厂长、待过国企、读过"洋墨水",正由于他曾经经历过完整的公有制转型,国企改革等历史事件,对于中国创业企业的商业模式他看的更清,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深创投成为本土投资退出项目最多的机构。
方风雷算得上中国金融界"奇才"。
组建了中金公司,成为"第一代中国本土投资银行家"。
随后先后担任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执行总裁,中国工商东亚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等职。
可以说,在那一批人中,方风雷对于资本市场了解可谓最为透彻、实践也最多。
这也成为其创立厚朴投资并获得成功的基础。
卓福民的经历一直与国企息息相关,在1987年至1995年这段时间里,卓福民在上海市政府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工作,在此期间参与了九十年代初期上海市一些重大企业改革决策咨询课题的研究。
1995-2002年期间,,他又先后担任上海实业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CEO、副董事长,投资了包括光明乳业, 上海家化, 联华超市, 中芯国际等一批公司。
除了上述几人外,深创投的孙东升、天使投资人徐小平也都是50后中的代表。
这些大佬们大多是通过留学接触到国外先进的资本市场,进而回国与中国市场结合。
可以说,在那个年代他们的探索的勇气值得钦佩。
60后掌门人:工科男+投行女买下赛道的那群人从左至右:沈南鹏、郭广昌、徐新、林欣禾、刘昼代表人物:沈南鹏、郭广昌、徐新、林欣禾、胡祖六、刘昼、符绩勋、邝子平、邓锋、李开复、汪潮涌、周逵、郑伟鹤、王永华60后无疑是机构掌门人最集中的一个年龄段,业界一众最富实力的大佬们,红杉沈南鹏、周逵、复星郭广昌、纪源资本符绩勋……都是60后。
虽然70后、80后们纷纷自立门户,60后们,至少当前依然还是中国投资机构掌门人的中坚力量,由他们带领的机构昂然屹立在排名榜的前列。
与50后一样,他们都是国内第一批风险投资人,但是相比50后更加年富力强,经历过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蓬勃与跌宕,刷新着国内创投史上一个有一个投资退出神话……丰富而漂亮的投资履历,无论在LP 面前还是创业者面前都极富说服力。
界公子梳理出投资机构掌门人,发现这些60后大叔们创立或者掌舵投资机构主要为这样几波浪潮:第一波,2000年便开始创立投资机构,与50后兄长们一样,他们是在创投行业开疆辟土挥起第一板斧的一群人。
达晨创投、同创伟业、中科招商都是诞生于这一时期。
在2000年前后,深圳出现了一股创业投资的热潮,各路资金纷纷进入创业投资行业。
一时间,深圳出现了200多家创投机构,其中包括刘昼创立的达晨创投、郑伟鹤创办的同创伟业。
很快,北京上海更多具有政府资源与背景的创投机构开始出现,比如当今大名鼎鼎的中科招商。
达晨创投创始人刘昼,无疑是对中国资本市场具有深刻的认识和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的一批先行者。
拥有深厚的财务背景,精于公司评估分析,刘昼率领精干的"创投湘军",发现支持了一个又一个靠谱项目。
创业板的开启无疑成就了中国创投也成就了刘昼。
在2009年创业板开启时,刘昼被冠以"创业板金手指"之称。
其对于本土市场的项目判断能力可见一斑。
律师出身的郑伟鹤凭借谨慎果断的投资风格,带领同创伟业从2000年成立一直坚守到2009年创业板开闸,在这接近十年的过程当中,有一大批PE机构已经消失了。
""我闻都闻得出来企业能否上市。
"在IPO退出为王的时代,郑伟鹤多年的IPO律师经验,让他可以在接触企业之初就敏锐地嗅出是否有IPO味道。
作为投资奇才,单祥双与中科招商也发迹于此时。
10余年,单祥双带领中科招商从10个人管理60万的资金,成长为600人管理600亿的特大型资本管理机构,不仅成长速度业内少见,其投资领域之广,行业跨度之大,阶段之"无所顾忌",让人直呼"匪夷所思"。
中科招商也因为单帅跳跃式的投资风格而成为中国本土创投机构中一家奇特的"无所不投"的投资王国。
青云创投也是诞生于这个时期,掌门人叶东1996开始任风险投资业务的顾问咨询公司Interpac合伙人。
随后在创投机构领域连续创业,2000年创立丰华美中创投基金,2001年回国创立清华创投;2002年成立国内第一支采用风险投资方式运作、专注于中国环保产业的国际投资基金。
叶东是一个典型的"深挖型"投资人,找到一个他认可的又有潜力的领域之后,义无反顾,心无杂念地沉下去,一沉就是十几年。
实际上,2000年之前,还有一小批更早的行业智者。
郭广昌、汪潮涌、符绩勋便是其中代表人物。
郭广昌在复旦毕业后年仅27岁就已经建立了复星集团,亲任董事长,随后一路顺风顺水,集团业务稳步壮大,其一手创办的复星集团曾被美国《纽约时报》比作迷你版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而英国《金融时报》更将郭广昌称作"中国自己的巴菲特"。
目前,复星已初步形成"保险、产业运营、投资、资本管理"四大引擎的发展模式,从实业到金融,郭广昌缔造了一个中国商业传奇。
"全球资源嫁接中国动力"的理念之下,国内外收购兼并不断,目前,复星集团正在向管理万亿资产迈进,国内战略投资眼光能出其右者屈指可数。
1996年,28岁的符绩勋加入新加坡国家科技局(NSTB),从那时起开始接触风险投资,2005年正式加入纪源资本,成为纪源资本掌门人。
在加入GGV之前,符绩勋担任德丰杰全球创业投资基金总监。
百度、优酷、去哪儿......在中国的互联网投资市场,符绩勋眼光独特,富有前瞻性,善于挖掘早期公司的投资价值并在公司爆发性成长前投入,更擅长在投后协助企业解决从管理的提升、战略的合作到上市的选择等成长中的问题。
继熊晓鸽、沈南鹏后,他已成为互联网投资中最具影响力的投资者。
15岁考入华中理工大学被称为"神童",随后在大摩、标普等公司工作。
汪潮涌对于华尔街游戏规则谙熟于心。
回国后既创立信中利主攻投资,同时也自己创业创办多家公司。
可以说,汪潮涌是投资圈中的"奇才",其对于行业判断,创始人的判断极具心得,这也是信中利成为业内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原因之一。
除了汪潮涌外,在2000年之前,还有多家知名机构创始人抢先试吃"螃蟹"。
冯波创办联创策源,冯涛担纲成立上海联创,也就是现在的永宣创投(2006年民营化后为永宣创投),朱菁创立富坤创投,都是在1999年。
第二波,在2005年后,沈南鹏、周逵等投行海龟创立包括红杉资本在内的国内第一批美元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