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环境毒理学常用研究方法.

第八章环境毒理学常用研究方法.

需求多 静脉采血、动脉 注意:光线、温度、器皿消毒、
抗凝剂
割(剪)尾取血 眼眶静脉丛采血 断头取血 颈动脉取血 腹主动脉 股动(静)脉取血
动物品种
最大安全采血量 最小致死采血量 (ml) (ml) 0.3 2 10 40 500 200 60
小鼠 大鼠 豚鼠 兔 狼狗 猎狗 猴
0.2 1 5 10 100 50 15
第八章 环境毒理学常用 研究方法
毒理学研究方法
(1)流行病调查/临床观察
体内实验 in vivo tests 体外实验 in vitro tests
(2)动物实验
第一节 实验准备
1.1 动物的准备
①选择实验动物 ②编号与标记 ③固定与麻醉
(1)选择实验动物
高血压
黏膜刺激
1)种属的选择原则
• 在机体反应上与人体近似 • 易获得、易饲养、易管理 • 敏感、合适-实验资料
优点:
①柜内毒物浓度相对稳定
②受试环境具有持久的稳定性
缺点:
①毒物消耗量大
2)静式吸入染毒法-急性
• 在具有一定气体容积的密闭容器中或在密封 染毒柜内进行
动物种属 呼吸通气量 最低需气量 (L/小时) 小鼠 大鼠 1.45 10.18 (L/小时) 2.45 30.5 不同容积染毒柜放置动物数(只) 25L 3~5 50L 6~10 100L 12~15 1~2 300L 36~40 5~6
优点:设备简单,操作方便 缺点: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达到实验浓度要求
3)面罩染毒法
• 优点:避免皮肤吸收 • 注意检查面罩的密封性
4)吸入染尘法
颗粒污染物 < 5μm
2.2 气管注入法
• 经喉插入法 • 气管穿刺法 • 暴露气管穿刺法
①适用于颗粒物染毒。
②颗粒物可制备成生理盐水混悬液,也可将颗粒物中的
分3组:
再取一个随机数除以6,看余数
(5)实验动物的麻醉
• 动外科手术
• 避免剧烈挣扎
• 麻醉药物:乙醚
(1)全身麻醉
a)吸入法:开放法、封闭法-挥发性
b)腹腔和静脉给药麻醉法-非挥发性
(2)局部麻醉
a)猫:一般应用0.5-1.0%盐酸普鲁卡因
注射。粘膜表面麻醉宜用2%盐酸可卡因
b)兔在眼球手术时,可于结膜囊滴入0.02%盐酸
一般指标、生化指标、病理学检查
6.2 慢性毒性实验
• 实验时间一般要求1~2年或者终生染毒 • 一般要求选用几种动物,年龄要小 • 设3~4个剂量组和一个对照组
• LD50的1/1000~1/20之间取3~4个剂量
• 注意事项:指标提前观察、同步进行、注意 异常情况、延长饲养时间继续观察
第七节 致癌性实验
硫喷妥纳
狗、兔 大白鼠 小白鼠

氯 醛 糖 乌 拉 坦
兔 大白鼠 兔 大、小白鼠 蛙 蟾蜍
麻醉注意事项
(1)静脉注射必须缓慢,同时观察肌肉紧张性、角膜
反射和对皮肤夹捏的反应。当这些活动明显减弱或消
失时,立即停止注射。配制的药液浓度要适中。 (2)麻醉时需注意保温。麻醉期间,动物的体温调节 机能往往受到抑制,出现体温下降。保温的方法有: 实验桌内装灯,电褥,台灯照射等。无论用哪种方法 加温都应根据动物的肛门体温而定。 (3)慢性实验时,在寒冷冬季,麻醉剂在注射前应加 热至动物体温水平。
• 外观形态新鲜、完整,分析时取内 层粪便
• 器皿干净
(4)呼出气的收集
• 研究毒物的吸收代谢和对肺功能的
影响
• 动物需固定
(5) 组织匀浆的制备
• 酶:取样-洗净-研磨-离心 -测定
• 用于毒物的测定
1.4 预备试验
• (1)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 • (2)设计染毒剂量及其分组
• (3)操作技术的检验和训练 • (4)发现新线索、新指标
狗 5.0~15.0 2.0~5.0 3.0~10.0 -
2.5 经皮染毒法
• 家兔和豚鼠
• 斑贴法 • 兔耳法
• 结膜囊染毒
第三节 毒理学实验的设计方法
3.1 实验设计
明确实验目的、了解毒物、预备实验
实验类型(急性、慢性)、实验动物
染毒方式、浓度分组、对照组(平行、自身)
3.2 动物分组
随机化
7.1 长期动物实验
①实验动物的选择:抗病力强、容易饲养、肿瘤 自发率低、寿命长、对受试物敏感。两种或以 上动物 ②动物数目:小型动物 50只;大型减少 ③剂量分组与对照(阴性、阳性对照): 高剂量(加速致癌)、低剂量(接近人类)
④染毒途径:口、皮肤、注射
⑤实验时间:动物生命期的1/3~1/2 ⑥指标观测:外表、行为、X射线、病理
新化学物质—整体状态、非特异性指标
• 实验方法
游泳试验、刺激阈试验
三、局部作用试验
• 皮肤和黏膜症状(豚鼠、家兔) • 急性皮肤刺激/腐蚀试验 • 急性眼刺激/腐蚀试验
结膜囊染毒
四、急性联合毒性的测定
• 过筛试验
确定大概的作用类型 1/2LD50
①死亡率>80%,增毒;30%~80%,
相加;<30%,拮抗 ②实测死亡率(O)/预期死亡率(P)
• 混合毒物LD50的测定方法
①分别测定各毒物的LD50 ②按等毒性比例混合测定混合毒物的LD50 ③评定作用类型
K<0.4 拮抗;0.4<K<2.5 相加; K>2.5 协同
4.3 水生动物毒性实验
一、鱼类毒性实验
动物选择—区域代表性
实验条件—水温、溶氧、pH
二、甲壳动物实验
水蚤幼虫的准备
TLm的测定
His+
• 哺乳动物微粒体酶-前致癌物
S-9混合液
致 突 变 物
DNA修复测定
• 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技术
切除片段大小 • 放射自显影技术 直接定位损伤部位 沉降速度
第八节 致突变实验
一、哺乳动物细胞突变试验
正常细胞
正向突变
酶的缺失
突变细
胞能与有害物共存 突变细胞
回复突变
不能与有害物共存
正常细胞
二、染色体畸变试验
(2)尿液的收集
• 连续收集
在代谢笼下配置粪尿分离漏斗 • 一次性尿液收集 逼尿法、导尿法、输尿管插管法
剖腹采集尿液、提鼠采集尿液
尿液收集注意事项
• 实验期间膳食一致,特定时间完成收集
• 防止尿液的污染
• 标本迅速测定或冷冻保存
• 避免器皿污染 • 灌喂水或青菜满足尿量需求
(3)粪便的收集
• 代谢笼、粪尿分离器
学检查
⑦结果评判:
潜伏期:第一例
病理学检查:恶性、良性、癌前期变
阳性结果的判断:肿瘤数、潜伏期短
7.2 短期筛检方法
• Ames实验: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 DNA修复测定:3H-Tdr • 哺乳动物细胞的体外恶性转化
Ames试验
• 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His-)
His受试物
组氨酸缺乏培养基
有害成分提取,再用提取物进行染毒。
③此法需在动物麻醉下进行,难度较大,适宜急性试验
2.3 经口染毒法
• 不挥发性液体和固体毒物
灌胃法-液体或制剂
喂饲法-混在食物中 经口滴入-淀粉糊剂
吞咽-胶囊
2.4 注射染毒法
• 毒物对局部损害不能太大
①腹腔注射
②肌内注射
不溶于水但溶于油或其他溶剂
③静脉注射
④皮下注射
⑤皮内注射
注射途径 静脉 肌肉 皮下 腹腔
小鼠 0.2~0.5 0.1~0.2 0.1~0.5 0.2~1.0
大鼠 1.0~2.0 0.2~0.5 0.5~1.0 1.0~3.0
豚鼠 1.0~5.0 0.2~0.5 0.5~1.0 2.0~5.0
兔 3.0~10 0.5~1.0 1.0~3.0 5.0~10.0
大、小鼠、 豚鼠
腹腔
制呼吸。 静脉 腹腔 腹腔 静脉 腹腔 静脉 皮下或肌肉 淋巴囊注射 淋巴囊注射 15-20 40 15-20 80-100 50 750-1000 800-1000 0.1ml/100g 1ml/100g 2 1 1 2 2 30 20 20-25 10 15-30 分钟,麻 醉力强, 宜缓慢 注射。 3-4 小时,诱导 期不明显 2-4 小时,毒性 小, 主要适用小 动物的麻醉。
第二节 常用染毒技术 2.常用染毒途径
吸入染毒、经皮肤染毒-最重要的
灌胃
气管注入 注射(腹腔、静脉、肌内、皮下)
根据实验目的进行选择,同时考虑: (1)人群接触环境毒物的实际情况
生产车间-呼吸道
(2)毒物的理化性质
固态、液态、气态
(3)受检毒物的来源
消耗量的大小
2.1 吸入染毒法-大气污染物
1) 动式吸入染毒法
1.2 毒物的准备
(1)了解毒物的物理常数
密度、溶解度、蒸汽压、熔点、
沸点、油/水分配系数等
(2)剂型:
毒性高、刺激性大-稀释
固态-溶液、软膏
(3)溶剂:
①本身毒性很小或无毒
②不与受检毒物产生增毒或
减毒作用 ③不影响毒物吸收
④无特殊的刺激性或气味
1.3 生物材料的采集和制备
(1)血液的采集
需求少 刺破组织取毛细血管的血
斑马鱼
青鳉鱼
第五节 毒物蓄积的研究方法
蓄积毒性作用: 物质蓄积:环境污染物 进入>排出 功能蓄积:结构和功能变化的积累
慢性、亚慢性实验必须先评价蓄积性
5.1 物质蓄积的研究方法
• 生物蓄积的极限值与其在单位 时间内的吸收量成正比
• 生物半衰期越短,达到极限所 需时间就短
• A = a×T1/2×1.4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