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的狄百瑞是当今西方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
他生于1919年,在他 91岁高龄之时,仍旧在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东亚儒学的课程,可以说五六十年来都投入推广东亚儒学的工作。
【内容提要】此文从孔子在《论语》中对话式的教学方法来说明今日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
即我们读《论语》时要从当下的反省及反应来思考《论语》的思想。
作者认为《论语》所论及的是人类共同的、亘久不变的核心价值,所以值得现代人去重新去发现,去体会《论语》的话。
作者进一步从《论语》中君子的理想来论述孔子的伦理观及儒家的政治和社会思想。
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以下是我根据前人对《论语》的理解来回答这个问题。
公元前5世纪时,孔子的弟子记录了孔子的语录,后来的学者代代相传,不断研读《论语》,都有所得。
我们今天仍然要读《论语》,因为《论语》是一本历经千百年的考验及评价而流传下来的书。
虽然《论语》过去增经被奉为圣人的经典,也成为科举考试文人必读的书,但是这些都不是我们要读《论语》的理由。
我在哥伦比亚大学教“东亚人文思想”这门课已经有六十多年了。
我每次叫学生读《论语》,学生的反响都一样,不论学生是主修自然科学或是人文学科的学生。
在此文里,我将从我和我的学生如何读《论语》前几章的经验,来谈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这个议题。
我尤其注重一个人读《论语》时,当下所有的反省及反应。
我认为我们不应该认为《论语》带有任何社会阶层与教育程度的差别性,因为《论语》所论及的是人类共同的、亘久不变的核心价值,而不是莫测高深的哲学观念。
所以《论语》适合用在大学的通识教育的课程中。
我不是要教学生如何去了解《论语》的话,而是注重学生自己去重新发现《论语》,去体会《论语》的话。
经典本身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认识经典,亲自去体验经典的话。
2008年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典礼时,有一位学生代表致词,他引述了《论语》里面几个章节,来说明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习经验。
这个例子可以用来说明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
这位学生提到的是《论语》的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可以将《论语》的特质和历史背景说明得很清楚。
首先,《论语》这几句话是在说所有知识分子应有的学习态度。
后面的话是专指君子所应具有的德行。
这里的君子是指当时的领导阶级,即贵族,但是孔子强调君子必须经过学习的过程才可以成为具有领导才能,以及值得人景仰的人物。
换句话说,君子若要受人尊敬,和他身为贵族的社会地位无关。
孔子重新定义君子的观念,即君子不是指贵族的一分子,而是指道德崇高的人。
即使君子在政治上并不是一位很成功的人,他仍然是社会里真正的领导者。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君子指的是男性的贵族阶级。
“君”这个字,在后来的中文里,可以指男性或女性,这又是另一种文字的演变。
《论语》每一章节都说“子曰”,子指的是夫子,是一位权威性的人物。
但是《论语》的子曰的“子”指的并不是一位只要求学生一味死记的老师。
请注意以上孔子说的话的语调。
孔子并不是直接了当地陈述一件事实。
孔子是用问话的方式,叫学生自己去应证孔子所说的一种经验。
这样的教导是要引导学生自我体现,去发现他们本来就具有的知识或经验,而不是叫学生去服从权威。
孔子的话并不像先知如雷贯耳的宣告或启示。
基督教《旧约》的先知,总是先向上帝请求,然后再将上帝的话语宣告给上帝的子民。
孔子则直接向我们的心中说话,使我们体会到上天其实是在我们的心中,也在我们的周围。
孔子所注重的是人类的日常生活经验,这也是他认为的我们学习的起点。
虽然孔子的话是针对个人而发的,即要求每个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但是他要求他的学生不但要自我体现,也要向其它的人学习。
所谓其它的人,包括了自己的老师,以及来自远方的朋友,或是历史上的圣贤哲人。
这样的学习态度使自己可以从古人和当代的人获得益处。
我上面谈到孔子的教诲和基督教的先知的启示不同,但是这并不意味此二者没有共同点。
孔子和基督教的先知都在陈述一个理想的原则,不但国君或统治者都要去遵循,任何一位社会上有地位、有责任的人都应该遵循,这可以说包含了社会上所有的人。
孔子所说的学习之道,是一种修身之道,即自我涵养成为君子的德性的道理,也是自己如何去展现出为人的理想性。
《论语》所说的修身之道是一种自我有机的成长,也是要从日常的生活经验中,去体现做人的理想及德性。
这是儒家的特质。
由此《论语》主张人的学习经验应直接立基于家庭生活中,以及孝悌仁爱的行为中。
这种学习经验可以涵养一个人尊重生命的德性,不论是在自爱或爱人的行为上。
因此《论语》(学而)第二章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者。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问难的语气。
他要每个人先回归到自我的生活经验中学习。
孔子也主张人们应该和其它人有互动,从互相影响中来学习。
如此的生命经验即是所谓的道,即是君子所应遵循的道。
这里所谓的道,指的是仁,即君子所应具有的最高德性。
仁这个德性一方面是人性的最高呈现,另一方面也是协助别人自我完成的德行。
此外,自我呈现是一种自我成长的过程。
比方说,孝道像是一粒植物的种子,我们可以栽种它,使它成为一株树,而这个成长的过程,也就是仁爱之性。
由此而论,孝道可以说是儒学的“基因”,是儒学的基本结构。
此“基因”所发展出来的花朵或果实,可以说是仁爱的德性。
孝道一般都认为是儒家最具代表性的德性,这个错误的看法,不只是现代西方人提出来的,早期儒家的批判者如墨子,就批评儒家只顾及家庭伦理。
先秦法家也在这点上抨击儒家,认为儒家的孝道伦理观念造成社会对公领域的忽视。
墨子就是一个例子。
此外,当佛教传入中国时,反佛教的力量主要来自儒家的孝道文化。
在我们进一步讨论此问题之前,我们应该提到《论语》论孝道的文字。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为政六)孔子间接的回答,有点令人难以理解。
一般的注释家都是说,孔子认为子女应该照顾自己身体的健康和保持崇高的品德,这就是孝道。
这的确就是儒家学说的特色。
这种强调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和佛家所说的“无我”思想,产生极大的冲突及对比。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孝顺是子女对父母的慈爱的回应。
由于父母亲的爱,才产生子女的孝,这即是儒家恕的道理。
因此,孝道并非绝对的,或是要求子女无条件的顺从。
孝道是一种相对的德性,它预设了父母必须先照顾子女,付出亲情,子女才会有孝。
儒家的论述中,有许多预设的条件。
由此看来,孔子不但强调道德的行为应该是出于自愿的行为,而且是基于人们自然的情感。
这就是孔子所主张的恕道是相对性的原则的意思。
因此人很自然地想要回报的心,即是儒家仁的观念之基础。
从以上的《论语》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出来。
所以,人在家庭生活中所产生的自然情感之流露,即成为伦理的基础。
换句话说,家庭内的亲情的关系,比个人在国家里应负的责任重要。
如果家族里的族人彼此都不能信任的话,国家根本不能存在,社会的互信也不可能存在。
初期儒家主张亲情的重要性高于个人对国家之责任。
后来孟子进一步阐释,认为人的良知是人的本性,而且主张,父子之间的关系,是基于父子之间的亲情,而不是基于子女对父母孝顺的责任。
孟子亦认为父子之间的亲情,应该用义理去涵养。
《论语》对话形式的论述使读者可以参与这个对话。
所有用对话形式写的经典,都有这个力量。
所以读者被对话带入时,会思考他们的日常生活。
因此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处理自己的情感,同时也必须认识善恶的义理。
虽然《论语》开宗明义就强调学习的重要,可是儒家的学术传承,在东亚各国发展时,都是以理性的学术成就著称,但在《论语》里,道德修养完成之后,才从事文学活动。
其实文学对文明的推广,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这是《论语》早就提出来的。
《论语》一开始就说人应该从与别人互动中开始学习。
然而《论语》谈到君子如何立身处世时主张君子坚持他处世的原则,不论他人同意或不同意他的看法。
这当然不算是极端的个人主义。
但是这种特立独行的作风,也可以说是一种个人主义的思想,是一个人深思熟虑后的行为。
《论语》论仁的话中,就指出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因此在自我反省,深思熟虑中,个人不会去服从或盲从权威。
忠这个字可以说是“中”和“心”两个字组成的,是意味一种平衡的心态,也可以说是个人的心境从和他人的互动中得到一种平衡。
因此,一方面忠的意义是要忠于自我,也同时要忠于他人,换句话说是不盲从他人。
因此忠和仁与恕的观念,就连贯起来了。
信这个概念意味有信用,也就是说信是指一个人言行一致,及忠于自己的话语;美国著名诗人庞德(EzraPound)将《论语》用很自由的方式翻译成英文,他特别提到“信”这个字是由“人”和“言”合起来的。
所以他就引申说,“信”是指一个人站在他所说的话的旁边。
“忠”这个字也可以说是“中”和“心”两个字组成的,意味着一个人对自己的言行要讲信用。
《论语》中论及士的话语是将士作为君子的代名词。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七)他必须忠于自我。
换句话说,无论是居于领导地位或是处于幕僚的地位,君子若是要值得他人信任,他必须完全对自己忠实,也必须不保留地对他人提出忠告。
因此君子一定要有向君主承上忠谏的勇气。
君主一般都不愿意听到真实的话,尤其是针对君主本身的缺失的忠告。
儒家精神要求臣相要有对君主忠谏的道德勇气。
这才是臣相真正的忠诚。
因此一位臣子一定要做到弘毅,甚至要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所以真正的士大夫往往在暴君的手上丧失了他们的生命。
其实忠于自己的处事原则并非只是君子个人的道德操守而已。
孔子认为仁政的基础是建立在个人高尚的操守。
以下是《论语》论仁政的几段话: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颜渊七)人民彼此的互相信任,以及人民对政府官员的信任是政府最重要的要素。
信任也是德政的基础。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三)孔子认为刑罚并非是为政的最高指导原则,只有当道德感化不成功的时候,才使用刑罚来纠正百姓。
从《论语》的话来看,孔子认为百姓自愿、自发的行为是人类社会成形的先决条件。
如果家庭中的每位成员都自动自发地耕种田地,则我们可以预期,社会里的每一个人都会出于对自我的自尊心(即羞耻心),来从事社会的共同事务。
此外,如果社会的领导者也有道德行为及对他人的尊重,则社会的事务就会做得更好。
我们必须要注意到,治理国家单靠德行和自尊是不够的。
礼对治国来说是必要的。
礼仪和习俗可以建立行为的准则,而人们可以通过教化,自然的学习,将这些礼仪及行为的规范内化,而不是用强迫的方式来要求人们遵守这些生活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