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空巢老人社会工作个案分析

空巢老人社会工作个案分析

一、背景介绍(一)个人情况:1、年龄方面:案主62岁,刚进入老年阶段。

这一阶段,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下降,往往固步自封,还按照自己以前的生活方式去生活。

别人把自己奉为老人,口口声声“老人家”、“老前辈”,使案主极易产生迟暮之感,从而生活态度越来越消极。

2、身体方面:案主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

近来食量减少,身体素质下降,很少进行身体锻炼。

3、精神方面:案主退休后生活变得很清闲,无所事事,感觉比较空虚。

时间长了便会意志衰退,情绪消沉,从而加速生理上的衰退和心理功能的降低。

(二)家庭情况:案主与老伴住一起,家中唯一的女儿在国外居住和工作,近四年才回来探望一次,很少回家,和女儿的情感交流少了,隔阂加深,由于缺少女儿的照顾和关怀,老人感到被儿女冷落,两位老人经常会产生寂寞感。

尤其是案主觉得自己退休后,没了权力,在家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以前孩子还经常打电话回来,遇到什么事情了,还向他征询意见,可是现在不会这么做了。

(三)社会情况:1、社会环境对案主造成一定影响:社会的快速发展让老年人在社会化的过程落后于他人,而且社会没有充分提供老年人社会化的机会和服务,社会政策通常注重于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身体物质保障,并没有满足其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

社会更注重青年一代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对于老年人的关注往往不够。

2、案主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传统的中国文化重视天伦之乐,儿孙绕膝,含饴弄孙,仍然是许多具有传统思想的老人的追求。

可是随着中国的社会变迁,大家庭解体,社会结构变成以核心家庭为基础,人们的家庭观念淡薄,还有工作调动,人口流动,年轻人追求自己的自由与生活方式等问题,都造成年轻人不能或不愿与父母住在一起的原因。

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孤独、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顾影自怜,再加上体弱多病,更加加重了老年人生理、心理上的状况的恶化。

3、社区资源及服务相对缺乏:就目前中国社区的情况而言,一般社区没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与服务,没有关注到空巢老人,没能很好地为空巢老人提供多彩的老年生活,因而案主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的活动。

这在一定程度造成案主心理上的孤单、寂寞。

二、案例分析(一)资料收集:1、与案主谈话,了解他的情况和想法,尽量了解案主个性,并向案主介绍社会工作的性质和宗旨,介绍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实务和目标,尽量与案主建立良好的关系。

2、与案主的老伴及女儿面对面和电话交谈,了解案主的家庭情况,家庭生活状况。

3、与案主的邻居和朋友谈话,收集案主个人性格,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资料。

附注:需了解的情况:1、案主以前的生活习惯和现在的生活习惯;2、案主平时的活动和交际;3、案主对儿女离家的看法,对自身情况的想法。

(二)理论分析: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而社会角色的失调会对人们造成打击和压力,使行为人无所适从。

案例中,案主原本有着自己的工作,而且在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得到周围人的认同。

案主觉得这份工作是对他价值的肯定。

退休后在这较急剧的变化中,案主一时间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生活亦似乎失去了意义。

因而我们社工应该注意给予案主这方面的帮助,解决社会失调问题。

2、伯吉斯、哈维格斯特等人的活动理论强调,社会互动对每一个人都有同等价值。

个人的角色建立在工作、婚姻和与社会联系及社团参与的基础上。

如果老年人失去工作和社交活动,又不能在其他地方找到替代角色或建立新角色,就会成为“没有角色的角色”。

这种情况无论是自愿还是所迫,最终将导致其放弃身份,社会价值及自我形象也会变得模糊。

因此,老年人在精神上和心理上与社会保持接触,有活跃的社交生活,积极开辟新的生活形式,才能获得和维持开朗的心境,获得快乐与健康。

在本案例中,案主随着退休,社会参与变少,从而越来越封闭,越来越消极。

因而社工注意让案主多参加社会活动,广交朋友,拓展兴爱好,把案主闲逸的生活时间安排的饶有乐趣,丰富多彩。

3、ABC理论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核心理论,其主要观点就是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外部诱发事件的看法解析评价,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析造成的。

在ABC理论中,A 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析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在案例中,A是指案主退休,儿女不在身边,身体状况下降。

B是指案主在这些情况下,感到自己的价值已经失去,在家庭里的地位下降。

C是指案主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消极、悲观。

正是由于案主在A事件的客观世界和B事件的主观世界的相互作用影响,因而案主的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为异常消极、悲观。

借鉴于此,我们社会工作者对其情绪行为进行调理,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活动、上门心理陪聊,帮助案主转变正确的生活价值观。

4、家庭生命周期。

家庭结构不是静止的,而是随家庭生命周期动态变化的。

家庭生命周期可分为六个历程:形成期、发展期、扩展完成期、收缩期、完成收缩期、家庭解体期。

在完成收缩期阶段,子女离巢,夫妻俩面对空巢,要重新建立二人世界。

面对年老、健康恶化及退休的生活。

在子女家中,学习做附属角色。

家庭在不同的历程会遭受不同的挑战、危机和困难。

社工应及时介入,维持家庭的正常运作。

在案例中,案主家庭处在了完成收缩期。

案主退休,子女离巢,案主的家庭地位下降。

社工应帮助案主正确认识这一阶段,帮着案主接受这一现实,并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面对变化。

三、服务计划(一)制定目标:1、短期目标:帮助案主把身体调理好,增加案主与家人、邻居及朋友的接触交流,使案主精神愉快,心理上获得安慰,走出心理问题的困境。

2、长期目标:使案主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认识到老年是人生的一个必经阶段。

通过对人生和自我价值的合理认定提高对生命意义的领悟,健康快乐地活下去。

(二)服务计划1、收集资料与案主建立关系。

2、通过个案会谈了解案主对自身目前情况的看法并进行心理疏导。

3、与案主子女进行联系,减少案主与其子女之间的隔阂,并获得家庭情感支持。

4、鼓励案主参与社区活动,扩大交际范围,转移注意力。

5、定期回访,巩固服务效果,使案主独立。

四、服务计划实施过程(一)个案会谈与案主进行个案会谈,时间约为每周1次,以便了解和掌握案主各个方面的适应情况,并帮助案主及时解决他所面对的困难与问题。

个案会谈中注意运用归因理论,ABC理论,个人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原理等理论引导案主思考自己现在出现的行为想法的原因,和其可能造成的影响,以及如何去克服这些心理问题。

个案会谈中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情况有:案主与子女关系是否和谐,与邻里、朋友是否常有交流,平时有什么业余爱好,以及在计划实施过程中案主的情绪变化。

个案会谈需要讨论到的话题:1、对退休的看法;2、对于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看法;3、对于子女成家立业后,自己独立生活的看法;4、对于老年的看法。

(二)社区访谈根据个人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原理,社区的生活与案主的行为有一定的关联。

在社区访谈中要了解案主在社区的活跃指数和资料,分别向案主的邻居、社区中心以及案主的好朋友进行访问,从不同角度了解案主在社区生活的情况,协助有关人员了解案主目前的问题,求得他们的了解和理解,从而得到各种的资源支持。

社区访谈中需要了解的基本情况有:案主的经济状况,在社区中的活动情况如何,与邻里的关系,案主以前的生活,待人接物的态度,与老伴、子女们的关系,及之前的身体状况,生活爱好等等。

(三)组织案主与子女会谈组织案主与子女进行一次交心的会谈,让女儿明白父亲的处境,面临的困难。

增进子女与案主之间的关系。

(期间要注意场面的控制,以防出现情绪激动,场面失控)让子女更清楚了解案主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同时建议子女平时多打电话给案主,增多案主与子女的交流,减少案主的孤独感,为融洽的家庭氛围的营造提供条件,继而用家庭的温暖来感化案主,逐步改变案主消极的生存观。

(四)鼓励案主参与社区活动在开展本次养老关爱活动项目中,增进案主与社区同龄人的交流,广交朋友。

建议案主多走出家门,多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培养兴趣爱好。

通过养鸟、养鱼、种花等等来填补生活上的空白,增添生活的情趣,使案主的精神有所寄托。

(五)定期回访在结案后一定时期内拜访案主及家人,帮助案主回顾工作过程,根据案主的需要和问题的解决情况跟进服务。

在这个阶段要注重与案主的分享,强调案主已经取得的成绩,鼓励案主,增强案主自信心,帮助案主巩固已有的改变,增强案主结案后处理问题的能力。

(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问题1:案主的家人不参与个案工作中。

解决方法:社工给案主家人谈案主所遇到的问题的严重性,向他们提供关于这种案例的资料。

极力劝导他们参与。

问题2:案主的儿女在会谈中可能会与案主出现冲突。

解决方法:尽量帮助他们调解,缓和他们的矛盾,建议他们多从案主方面考虑,不能让自己的情绪影响到案主。

问题3:案主儿女可能在过程中与社工发生冲突。

解决方法:尽量调解双方关系,如果不行,转由本机构内的其他社会工作者为案主提供帮助。

五、案例评估案主基本上完成了以上的工作计划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即案主已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和家人和睦相处,正确看待自己退休的事实,能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很好地与社会上的人交流,融入周围的环境,重新找回生活的热情,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此时,社工就开始与案主商讨结案。

结束工作关系,总结案主的进步与不足,安抚好案主结案的情绪波动。

六、专业反思作为老年社会工作者,在此过程中应要坚信:人具有选择的能力,并且由于人具有自我实现的义务、自我决定的权利,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尊重案主的意愿。

同时社工要以一种客观、体谅的心态去接受案主的实际情况,与案主一起分析所面临的问题,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讨论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社工与案主应建立平等、接纳、尊重的价值观。

接纳不是鄙视或排斥,而是理解。

接纳同时还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是在正视现状的前提下,我们相信每一个人都有发展的潜质,因而有责任鼓励及协助个人在顾及他人权益的情况下实现自我,寻找改变现状的方法并促使案主发挥自己的潜能,积极改变现状,真正做到从案主的利益出发。

与此同时,社工应给案主真诚的鼓励和支持,并监督其完成各项计划,必要时进行情绪疏导,更正观念,减少疑虑,提供必要的有利信息,改善环境,肯定自我,增强自信心,调整和谐社会关系等等。

在实施过程中社工还要对原工作计划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查补缺漏,及时与案主共同商讨更正,从而使工作的介入达到更好的效果,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