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3.1《改革迫在眉睫》课时作业及答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3.1《改革迫在眉睫》课时作业及答案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2013·开封高二检测)东晋时,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是()
A.代国
B.魏国
C.北魏
D.前秦
2.北魏在拓跋珪统治时期,曾稳步推行“离散诸部,分土定居”的政策,该政策()
A.加深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
B.加重了广大人民的赋税负担
C.促进了鲜卑等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D.遭到了汉族地主的强烈反对
3.(2013·温州高二检测)崔浩这位汉族儒生受到重用反映的问题是()
A.他是汉奸,卖国投敌
B.北魏喜欢利用汉人打汉人
C.鲜卑族不断学习汉族文化
D.鲜卑族与汉族融为一体
4.(2013·衡阳高二检测)北魏统一后,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该经济形式的实质是()
A.奴隶制经济形式
B.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
C.封建制经济形式
D.半畜牧半农业
5.南朝谢灵运写道:“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反映了()
A.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B.鲜卑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
C.柔然侵扰北魏
D.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6.(2013·福州高二检测)北魏完成统一后,面临着尖锐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统治者的残暴
B.鲜卑族的落后
C.战争的不断发生
D.汉族的不断反抗
7.(2013·潍坊高二检测)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
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
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
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
④冯太后崇尚“汉法”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冯太后积极推动和支持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B.改变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D.摆脱社会危机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河东薛辩、薛永宗、斐骏等各拥强兵,雄踞一方。

河北“韩、马两姓各二千余家,恃强凭险,最为狡害,劫掠道路,侵暴乡闾。


——《北史》
材料二魏初规定:“天下民户分为九等纳租赋。

”自文成帝始,又兴十五项“杂调”(杂税),后以战争的临时征发,一户竟收租五十石,为正常年租赋的二倍半!
——《魏书》材料三“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为一户,谓之荫附。

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矣。


——《魏书》(1)从材料一看宗主有什么特点?这对北魏统治会有什么危害?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对北魏政府有什么影响?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政权的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北魏统治者还随时强迫百姓们服役当兵,甚至对他们任意杀戮,毫不怜惜。

材料二“每有骑战,汉人为肉篱。


材料三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先进农耕文化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致使矛盾日益尖锐。

材料四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

材料五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颇为悬殊,拓跋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心,汉族地主官僚也是心存不满,常常与鲜卑贵族发生矛盾。

根据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社会存在哪些矛盾。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东晋时,拓跋部首领建立代国。

2.【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离散诸部”就是打破原来的部落组织;“分土定居”就是改变游牧的生活方式,从事定居的农业生活,这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3.【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

拓跋珪重用汉族儒生的目的是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

4.【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按人口分配土地,推行鼓励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实际上就是推行封建制下的农业发展模式,故选C。

5.【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

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鲜卑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

6.【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A、B、C、D都是矛盾产生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说是鲜卑族的落后与相对先进的汉族和其他民族的矛盾。

7.【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孝文帝改革前,北魏面临着国家和豪强地主的矛盾,国家、豪强地主和农民的矛盾,鲜卑族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

而冯太后崇尚“汉法”,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8.【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A只是表面现象,B、D是其目的之一,符合题干“根本目的”之意的应是C。

【规律方法】对历史事件各种目的的认识
(1)根本目的:如果事件或政策、措施是统治者所为,那么其根本目的一般是为了维护或巩固其统治(如××王朝的统治、××阶级的统治等),在做选择题时,如果需要区别根本目的和直接目的的话,关键要看选项中哪一项和其统治利益最接近。

(2)主要目的:根本目的其实就是最主要目的,其他主要目的是指当事者除根本目的外想要达到或希望实现的各种结果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目的。

一般来说,长远目的比眼前目的主要,全局目的比局部目的主要,集体目的比个体目的主要,深层次目的比表面目的主要。

(3)直接目的:顾名思义,就是当事者想要达到的表面的、浅层次的目的。

有时直接目的表现为统治者的声明、宣称等口头表示。

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第(1)题,由材料信息“各拥强兵,雄踞一方”“劫掠道路,侵暴乡闾”分析其特点,至于影响,要结合所学知识从其和国家、百姓之间的矛盾入手分析。

第(2)题,由材料“九等纳租赋”“十五项‘杂调’”“为正常年租赋的二倍半”等信息分析所反映的问题。

至于和材料三的联系,由“谓之荫附”分析导致材料三现象的出现。

第三问,由材料“荫附者皆无官役”分析总结。

答案:(1)特点:宗主都是地方豪强地主,拥有武装,雄踞一方,鱼肉乡里。

危害: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也加剧了阶级矛盾。

(2)问题:赋税增加,杂税较多,百姓负担重。

联系:寻求豪强地主的保护。

影响:政府的财政来源受到限制。

1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要依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分析总结。

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是“强迫百姓们服役当兵”“任意杀戮”,即阶级矛盾;材料二“汉人为肉篱”,即民族矛盾;材料三“没有处理好与先进农耕文化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即落后文化与先进文化的矛盾;材料四“各族人民起义”,即阶级矛盾;材料五“汉族地主官僚……与鲜卑贵族发生矛盾”,即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答案:鲜卑贵族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民族矛盾激化。

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矛盾。

人民起义频繁。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统治危机四伏。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