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 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2 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
极化前
极化后
5
四、空间电荷极化(夹层介质界面极化)
夹层介质界面极化概念 : 当t=0:
U1 C2 U 2 C1
G1 G2 C1 C 2
U
当t=∞: U 1 G2 U 2 G1
A
G1
P G2
B
C1
U C2
6
一般有
C 2 G2 C1 G1
电荷重新分配,在两层介质的交界面处有积 累电荷,这种极化形式称夹层介质界面极化。 夹层界面上电荷的堆积是通过介质电导G完成 的,高压绝缘介质的电导通常都很小,这种性质 的极化只有在低频时才有意义
又如电机定子线圈出槽口和套管等情况,如果固体绝 缘材料的r减小,则交流下沿面放电电压可以提高。
16
2. 多层介质的合理配合 对于多层介质,在交流及冲击电压下,各层电压分布与 其 r成反比,要注意选择r ,使各层介质的电场分布较均匀 ,从而达到绝缘的合理应用
3. 材料的介质损耗与极化类型有关,而介质损耗是影 响绝缘劣化和热击穿的一个重要因素。
பைடு நூலகம்
液体的分子结构、极性强弱,、纯净程度、介质温度等对 电导影响很大,各种液体电介质的电导可能相差悬殊,工 程上常用的变压器油、漆和树脂等都属于弱极性。
30
液体电介质中电压-电流特性
区域1:液体电介质的 电导在电场比较小的 情 况 下,遵循欧姆定 律 区域2:随着场强的增 大 , 与气体相似,有 一平坦区域 区域3:场强继续增大 超过某一极限 ,电极 发射电子引起电流激 增,最终击穿
极性介质(如云母、玻璃等)及离子性介质,水分子与固体介质分子 的附着力很强,在介质表面形成连续水膜,表面电导较大,且与湿度有 关。称这类介质为亲水性介质。
采取使介质表面洗净、光洁、烘干、或表面涂以石蜡、绝缘漆、有机 硅等措施,可以降低介质表面电导。
33
固体电介质的电压-电流特性
区域1:符合欧姆定律, 也称低场强领域 区域2:电流随场强非线 性增加 区域3:出现破坏先导电 流 区域2、 3 也称高场强领 域。和液体、气体不同 ,固体中的电压-电流 特性没有饱和状态
18
解: (1)插入前:Ea=V0/d=55/2=27.5 kV/cm (2)插入后:Vs/Va= a / s,得 Va=2.3Vs V0=Vs+Va=3.3Vs Vs=V0/3.3=55/3.3=16.7 (kV) Es=16.7 kV/cm Va=V0-Vs=55-16.7=38.3 (kV) Ea=38.3 kV/cm>30 kV/cm的空气击穿场强 故插入聚乙烯板后空气间隙击穿
9
二、气体电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
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很大,密度很小,气体的极化率 很小,一切气体的相对介电常数都接近1 气体的介电常数随温度的升高略有减小,随压力的 增大略有增加,但变化很小
10
部分气体的相对介电常数(环境条件 20℃, 1 atm)
气体种类 氦 氢 氧 氮 甲烷 二氧化碳 乙烯 空气
(2)极性固体电介质:
树脂、纤维、橡胶、虫胶、有机玻璃、聚氯乙烯和涤纶
等。
r 较大,一般为3~6,还可能更大。 r和T及f的关系和极
性液体的相似
14
15
五、讨论极化的意义
1. 选择绝缘 在实际选择绝缘时,除了考虑电气强度外,还应考虑
介电常数r
选择用于电容器中的绝缘材料时,若追求同体积条件 有较大电容量,要选择 r 较大的介质,这样,电容器单位 容量的体积和重量就可以减小。选择时要注意电气强度, 对于电缆,为减小电容电流,要选择r 较小的介质
电流
A
破坏区 欧姆区 平坦区
液体电介质的电压
电流特性
电压
V
31
三、 固体电介质的电导
固体介质电导分为离子电导和电子电导两部分。 离子电导很大程度取决于介质中所含杂质,特别是对中性 及弱极性介质,杂质离子起主要作用。 当电场很高时,由于碰撞游离和阴极电子发射,电子电导 急增,预示绝缘接近击穿。
32
固体介质的表面电导
相对介电常数
f1 4 2 0 -30 -10
f2 f3
10 温度T (℃)
30
50
(2)f不变时
T升高,r先增后减
频率 f1f2f3
13
四、 固体电介质的介电常数
(1)中性固体电介质: 聚乙烯、聚丙烯、聚四氟乙烯、聚苯乙烯、石蜡、石棉 、无机玻璃等都属此类电介质,只有电子式极化和离子式极 化形式,r不大,通常在2.02.7范围。陶瓷,云母等晶体型离 子结构的中性电介质,相对介电常数r 一般在5~8左右。
当外加电压小于击穿场强时,空气的电导率是很小的,为10-1510-16( -1 · -1),故是良好的绝缘体。气体电导主要是电子电导。 cm 29
二、 液体电介质的电导
形成电导电流的带电质点主要有两种:一是构成液体的基 本分子或杂质离解而成带电质点,构成离子电导。二是由 于相当大的带有电荷的胶体质点构成电泳电导。 中性和弱极性液体,在纯净时,电导很小,而当含有杂质 和水分时,其电导显著增加,绝缘性能下降,其电导主要 由杂质离子构成。 极性和强极性液体介质,其分解作用很强,离子数多,电 导很大;一般情况下,不能作绝缘材料。
欧姆区
电流
A
破坏先 导电流
高场强 区电流 随场强 非线性 增长
VH
VS
电流特性
VB
电压
V
固体电介质的电压
34
四、 讨论电导的意义
(1)绝缘预防性试验的理论依据, 预防性试验时,利用绝缘电阻、泄漏电流及吸收比判断
设备的绝缘状况
(2)直流电压下分层绝缘时,各层电压分布与电阻成 正比,选择合适的电阻率,实现各层之间的合理分压 (3)注意环境湿度对固体介质表面电阻的影响,注意 亲水性材料的表面防水处理
高电压技术
第一章 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李 卫 国
80798486,60105052 lwglixi@
1-1 电介质极化
电介质的极化有4种基本形式:
电子位移极化
离子位移极化
转向极化
空间电荷极化 (夹层介质界面极化)
2
一、电子位移极化
极化机理:电子偏离轨道
介质类型:所有介质
无损极化过程,流过的电
流ig ; Cp — Rp代表有损极化 (空间电荷极化)电流支 路,流过电流ip ;
Rlk 代表电导电流支路
,流过的电流为ilk。
27
一、气体电介质的电导
在工程中使用得最多的是 空气,其带电质点来源主要有
两方面:
一是外界紫外线、宇宙射 线等照射,产生游离,离子浓
度约为5001000对/cm3;
固体介质的表面在干燥、清洁时,其电导很小,故其表面电导主要是 由于附着于介质表面吸附一些水分、尘埃或导电性的化学沉淀物而引起 的,其中水分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对中性和弱极性介质(如石蜡、聚苯乙烯、硅有机物等),水分子与 固体介质分子的附着力很小,水分不易在介质表面形成连续水膜,而只 能凝聚成小水滴,故表面电阻较高,电导较小,称这类介质为僧水性介 质。
不通过测量表。
• 以后如不加以特殊说明,绝缘电阻均指体积绝缘电阻。
23
测量介质中电流的电路图
24
介质电导的大小与带电质点的密度、速度、电荷量、外施 电场有关。
温度越高,参与漏导的离子越多,即电导电流越大。因此 ,介质电阻具有负的温度系数,与金属电阻相反。
当介质中出现自由电子构成的电子电流时,表明介质即将 击穿或已击穿,此时介质不能再作绝缘体,这时绝缘电阻值将 急剧下降。 电介质的绝缘电阻随温度上升而下降,近似于指数关系:
4
三、转向极化(偶极弛豫极化)
极化机理:极性分子转向 介质类型:偶极性及有离子弛豫性极化的离子性介质 建立极化时间:需时较长,10-610-2 s 极化程度影响因素: 电场强度(有关) 电源频率(有关) 温度(温度较高时降低,低温段随温度增加) 极化弹性:非弹性 + + + + + + + E0 消耗能量:有
35
1-4 电介质能量损耗及介质损失角正切
介质损失角正切
工程介质 的介质损耗
讨论介质损耗的意义
36
一、介质损耗的基本概念
介质损耗定义:介质在交流电压下的有功功率损耗 介质损耗包括两部分: 电导引起的损耗 周期性极化引起的损耗 直流 ——电导损耗——R、G
R1——体积绝缘电阻; R2——表面绝缘电阻。
22
•
介质的绝缘电阻或介质电导决定了介质中的泄漏电流。
• 泄漏电流大,将引起介质发热,加快绝缘介质的老化。 因此,一般所指泄漏电流是流过介质内部的电流,相应的绝 缘电阻是体积绝缘电阻,以此来反映介质内部的情况。
• 由于表面电阻受外界的影响很大,因此在工程上测量绝 缘电阻时,应在测量回路中加以辅助电极,使表面泄漏电流
21
01、漏导电流和绝缘电阻
在电介质上加上直流电压,初始瞬时由于各种极化的存 在,流过电介质的电流很大,之后随时间而变化。经过一定
时间后,极化过程结束,流过介质的电流趋于一定值I,这 一稳定电流称为漏导电流,与之相应的电阻称为电介质的绝 缘电阻R。 U R I 这个电阻值包括了绝缘介质的体积绝缘电阻和表面绝缘 电阻 RR R 1 2 R1 R2
4. 夹层介质界面极化现象在绝缘预防性试验中可用来 判断绝缘受潮情况。在使用电容器等电容量很大的设备时, 必须特别注意吸收电荷可能对人身安全造成的威胁。
17
电介质极化应用实例一
平行平板电极间距离为2cm,在电极上施加55kV的工 频电压时未发生间隙击穿,当板电极间放入一厚为1cm的 聚乙烯板(r=2.3)时,问此时是否会发生间隙击穿现象?为 什么?并请计算插入聚乙烯板前后的各介质中的电场分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