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管子的工作原理、符号、结构、电流电压方程、电导、跨导、频率然后还有集边效应,二次击穿双极型晶体管:发射极电流集边效应:(1)定义:由于p-n 结电流与结电压的指数关系,发射结偏压越高,发射极边缘处的电流较中间部位的电流越大(2)原因:基区体电阻的存在引起横向压降所造成的(3)影响:增大了发射结边缘处的电流密度,使之更容易产生大注入效应或有效基区扩展效应,同时使发射结面积不能充分利用(4)限制:限制发射区宽度,定义发射极中心到边缘处的横向压降为kT /q 时所对应的发射极条宽为发射极有效宽度,记为2S eff 。
S eff 称为有效半宽度。
发射极有效长度 :(1)定义:沿极条长度方向,电极端部至根部之间压降为kT/q 时所对应的发射极长度称为发射极有效长度(2)作用:类似于基极电阻自偏压效应,但沿Z 方向,作用在结的发射区侧二次击穿和安全工作区:(1)现象:当晶体管集电结反偏增加到一定值时,发生雪崩击穿,电流急剧上升。
当集电结反偏继续升高,电流I c 增大到某—值后,cb 结上压降突然降低而I c 却继续上升,即出现负阻效应。
(2)分类:基极正偏二次击穿(I b >0)、零偏二次击穿和(I b =0)、反偏二次击穿(I b <0)。
(3)过程:①在击穿或转折电压下产生电流不稳定性;②从高电压区转至低电压区,即结上电压崩落,该击穿点的电阻急剧下降;③低压大电流范围:此时半导体处于高温下,击穿点附近的半导体是本征型的;④电流继续增大,击穿点熔化,造成永久性损坏。
(4)指标:在二次击穿触发时间t d 时间内,消耗在晶体管中的能量 ⎰=dt SB IVdt E 0称为二次击穿触发能量(二次击穿耐量)。
晶体管的E SB (二次击穿触发功率P SB )越大,其抗二次击穿能力越强。
(5)改善措施:1、电流集中二次击穿①由于晶体管内部出现电流局部集中,形成“过热点”,导致该处发生局部热击穿。
②导致电流局部集中的原因:1.大电流下I e的高度集边。
2.原材料或工艺过程造成的缺陷和不均匀性。
在缺陷处杂质扩散快,造成结不平坦、基区宽度W b不均匀等。
3.发射极条、基极条间由于光刻、制版等原因造成各部位尺寸不均匀而引起的电位分配不均匀。
4.总的I E在各小单元发射区上分配不均匀,边缘处散热能力强,中心处散热能力差,造成中心部位T j较高,故二次击穿后熔融点多在中心部位。
5.由于烧结不良形成空洞而造成的局部热阻过大,使该处结温升高,电流增大。
6.晶体管的结面积越大,存在不均匀性的危险也越大,越易发生二次击穿。
③改善及预防措施:1. 降低r b,以改善发射极电流集边效应;2. 提高材料及工艺水平,尽可能消除不均勾性。
3. 改善管芯与底座间的散热均匀性,消除出于接触不良而形成的“过热点”。
4. 采用发射极镇流电阻。
2、雪崩注入二次击穿①由集电结内的电场分布及雪崩倍增区随I c变化,倍增多子反向注入势垒区而引起②改善及预防措施:1. 增加外延层厚度,使W c≥BV ceo/E M。
但这会使集电区串联电阻r cs增大,影响其输出功率。
2. 采用双层集电区结构增大外延层掺杂浓度,以增大雪崩二次击穿临界电流密度J co。
3. 采用钳位二极管。
镇流电阻R E可以防止正偏二次击穿,钳位二极管D可以防止反偏二次击穿。
(6)安全工作区:1、定义:晶体管能够安全工作的范围。
一般用SOAR或SOA表示。
由最大集电极电流I CM、雪崩击穿电压BV CEO、最大耗散功率P CM及二次击穿触发功率P SB参数包围而成。
2、拓展方法:脉冲工作条件拓宽了晶体管的安全工作区,且随脉宽减小而扩大。
①脉冲信号的占空比越大,P SB越小,占空比<5%时就不易损坏。
②固定占空比时,脉冲宽度越窄,P SB越大。
而当脉宽<100ms后,安全工作区已不再受二次击穿功率P SB的限制。
当脉宽>ls时,其测量结果与直流情况无异。
结型场效应晶体管:一、工作原理:通过改变垂直于导电沟道的电场强度(栅极电压)来控制沟道的导电能力,从而调制通过沟道的电流。
由于场效应晶体管的工作电流仅由多数载流子输运,故又称之为“单极型场效应晶体管”二、符号: 三、结构:(S —源极、G —栅极、D —漏极)四、分类:(1)结型栅场效应晶体管(缩写JFET 、体内场效应器件)(2)肖特基栅场效应晶体管——金属-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缩写MESFET 、体内场效应器件)(3)绝缘栅场效应晶体管(缩写IGFET 、表面场效应器件)(4)薄膜场效应晶体管(缩写TFT 、表面场效应器件)五、特点:(1)体积小,重量轻(2)FET 是一种通过输入电压的改变控制输出电流的电压控制器件。
(3)FET 的直流输入阻抗很高,一般可达109—1015Ω(4)FET 类型多、偏置电压的极性灵活、动态范围大、其各级间可以采用直接耦合的形式。
(5)噪声低,特别适合于要求高灵敏度、低噪声的场合。
(6)热稳定性好。
(7)抗辐射能力强。
(8)相对于双极晶体管,制作工序少、工艺简单,有利于提高产品合格率、降低成本。
六、特性(1)直流特性①JFET 沟道夹断前的电流-电压方程②饱和区电流-电压方程③夹断电压V P0:沟道厚度因栅p +-n 结耗尽层厚度扩展而变薄,当栅结上的外加反向偏压V GS 使p +-n 结耗尽层厚度等于沟道厚度一半(h =a )时,整个沟道被夹断,此时的V称为JFET 的夹断电压V p0=V D -V p 表示整个沟道由栅源电压夹断时,栅p-n 结上的电压降⑤最大饱和漏极电流I DSSV GS =V D 时的漏极电流,又称最大漏源饱和电流。
减小沟道电阻率,增大JFET 的最大饱和漏极电流。
通过控制a 准确控制I DDS 。
⑥栅源击穿电压BV GSWx a N q L A L R D n )(20-⋅==μρ平衡态沟道电阻表示栅源之间所能承受的栅p-n 结最大反向电压。
V DS =0时,此电压决定于n 型沟道区杂质浓度。
V DS >0时,漏端n 区电位的升高使该处p-n 结实际承受的反向电压增大,所以实测的BV值还与V 有关。
⑦漏源击穿电压BV DS 表示在沟道夹断条件下,漏源间所能承受的最大电压。
输出功率P o⑧输出功率P 0P o 正比于器件所能容许的最大漏极电流I Dmax 和器件所能承受的最高漏源峰值电压(BV DS -V Dsat ),其中I Dmax ≠I Dss(2)交流小信号参数DS2.特性:饱和区跨导随栅压幅度减小而增大,V GS =V D 时达到最大值G 0。
跨导的单位是西门子S(1S =1A/V)。
器件的跨导与沟道的宽长比W /L 成正比。
由于存在着沟道长度调制效应,所以 L 不能无限制地减小以得到好的饱和特性。
通常采用多个单元器件并联扩大沟道宽度的方法增大器件的跨导。
跨导随栅电压V GS 和漏电压V DS 而变化,当V GS =0,V DS =V Dsat 时,跨导达最大值。
②漏极电导g D③高场迁移率的影响:1.迁移率随场强上升而减小,导致漏极电流和跨导相对肖克莱模型减小,并随沟道场强而变化;2.载流子达到极限漂移速度,使得漏极电流在沟道漏端夹断之前饱和,跨导趋于常数;3.沟道漏端形成静电偶极层,承受漏极电流饱和后增加的漏极电压,并使沟道漏端不能夹断。
(3)频率特性参数:①载流子渡越时间截止频率 f 0 由载流子从源端到漏端所需的渡越时间所限定的频率极限。
②特征频率f T1时所对应的频率。
③最高振荡频率f M共源组态下,本征管在输入、输出端均共轭匹配,且输出对输入的反馈近似为零,功率增益为1时的极限频率。
(4)功率特性参数:①最大输出功率P MV DS L 为沟道夹断时漏源间允许施加的最大电压; V K 或V KF 为拐点电压; I F 为最大输出电流;R lm 为获得最大输出功率的负载电阻。
dS gs T M g R R f f )(21+=②最大输出电流I F是沟道源端栅结空间电荷区消失时通过沟道的漏极电流。
为栅结正偏电压值大小等于栅结内建电势差V D时的理论极限值。
③漏源击穿电压BV DS1.定义:硅中、高频JFET的BV DS主要由栅空间电荷区的雪崩击穿电压决定。
2.产生原因:漏接触电极附近的电场过强;栅电极边缘处电场过强。
MOS型场效应晶体管:一、工作原理:表面场效应——当V GS =0V 时,漏源之间相当两个背靠背的二极管,在D 、S 之间加上电压不会在D 、S 间形成电流。
当栅极加有电压0<V GS <V T 时,通过栅极和衬底间的电容作用,将靠近栅极下方的P 型半导体中的空穴向下方排斥,出现了一薄层负离子的耗尽层。
耗尽层中的少子将向表层运动,但数量有限,不足以形成沟道,将漏极和源极沟通,所以不足以形成漏极电流I D 。
二、结构 三、分类:四、特性(1)阈值电压①定义:阈值电压V T 是栅极下面的半导体表面呈现强反型,从而出现导电沟道时所加的栅源电压。
栅源电压的作用: 1.抵消金-半之间接触电势差2.补偿氧化层中电荷 3.建立耗尽层电荷(感应结)4.提供反型的2倍费米势②影响因素:1.偏置电压的影响V DS 、V BS2.栅电容C oxC ox 越大,单位电压的变化引起的电荷变化越大(阈值电压越小)制作薄而致密的优质氧化层,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C ox选用高介电常数材料并用SiO 2过渡以减少界面态3.功函数差Φms4.衬底杂质浓度的影响5.氧化膜中电荷的影响i A F F ox F A ox F ox B s ox B T n N q kT qN t C Q V C Q V ln 2]4[20210max max =+-=+-=+-=φφεεφεεφ其中(理想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