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体育职业学院
竞技体育专业建设方案
北京体育职业学院竞技体育专业2009年首批招生,主要面向优秀运动队现役运动员招生,是学院的主干及重点建设的专业。
它服务首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职业运动员。
一、指导思想
本专业培养具有竞技体育专业素养,掌握竞技体育训练与比赛的相关理论、知识与方法,能胜任竞技体育训练与比赛及指导工作的专业人才。
二、专业建设目标:建设特色引领型专业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积极构建优秀运动员文化及职业转型教育体系。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化学训结合、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师德教育,提升教师素质;以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改革“教法”“学法”为途径,保障和提高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质量;加强和改善实训基地和教学软件和硬件设施;通过两年建设,将本专业建设成为课程体系较为合理,具备高素质与较强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在具有竞技体育特色的高职专业。
三、建设步骤与内容
第1步:建立学训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和完善学训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按照“校企合作”进行专业建设,通过学校、训练基地双方
共建,教师教练“双师”共建、学训同步等方式实施共同培养体育应用型体育人才。
实现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的教学过程,将职业技能培养融入到学习、训练、就业岗位工作中,实现学习与体育市场就业岗位的对接。
以过程控制为中心,多环节加强教学质量控制。
建立教学工作规范,开展教学督导和教师教学测评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强化能力测评,注重过程考核,以考试改革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2步:重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
根据体育产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执业资格标准,与企业合作,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对接,重组项目课程体系。
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确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突出应用能力进行考核。
力争建立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学习平台,进一步解决运动员学习训练的矛盾。
第3步:改善校内实训基地的条件
在现有实训设施的基础上,训练基地与学校突出真实现场环境或模拟环境建设,共同改善校内实训基地的训练条件。
第4步:加强“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建设,构建专业建设研究的教学团队
建立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建设适应新型教学模式的“管理团队”。
四、改革与保障措施
(一)改革措施
1、针对现役运动员的学训矛盾,外出训练比赛造成的学习断续
不连贯,课余学习时间有限等问题,继续探索学训结合的运动员学习模式,兼顾教学、科研与社会效益的统筹、协调发展。
研讨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与训练、岗位对接的教育内容的研发,建设运动员辅助学习的资源:逐步建设教学课件、习题库、试题库……
2、针对现役优秀运动员的专项技能与退役后“二次就业”的社会职业岗位技能匹配对接的矛盾。
研讨与开发运动员专业技能与社会服务能力对接的途径,形成本专业人才培养特色,通过增开职业相关课程与培训,探索优秀运动员职业转型的培训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就业岗位需求为依据,使学习、训练、就业多元目标有机结合与互促发展。
进一步探索高水平竞技体育技能向社会岗位技能转型对接的模式。
(二)建设目标实现的组织、人员、经费、政策保障
1、组织、人员保障:
学院成立“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协调专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专业建设办公室”,负责专业建设的日常管理、协调工作;
2、经费保障:
为了加强对专业建设项目经费的管理,保证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查、项目论证、组织实施、绩效评估、检查验收等环节做到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顺利实现项目建设目标,在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专业建设办公室负责专项资金的组织实施和统筹安排,并对建设目标的实施和资金的投向及年度的安排
调度实行全过程管理,各项目负责人对主管项目专项资金使用实行全过程负责,确保预期目标实现;
3、制度政策保障:
进一步加强学院专业制度建设,学院将制定《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项目实施管理规定》,并在政策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保证项目整体建设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4、质量控制:
学院将组建建设项目执行小组,组织小组成员认真学习专业建设的有关文件、制度,对各项目负责人和成员进行项目管理、专业知识、财务知识等方面的培训。
通过培训,使项目负责人熟知项目建设的程序和内容,提高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的整体操作能力,及时跟踪项目进展,有效控制项目变更,加强项目的计划和预算,加强项目的质量控制,合理配置项目资源,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培养既能攀登竞技体育高峰为国争光,又具有职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