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讲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

第十讲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

第十讲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一、亲社会行为1、亲社会行为与利他主义的定义☐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任何以利于他人为目标所采取的行动。

☐利他主义(altruism):即使需要助人者付出代价,仍愿意帮助他人。

2、亲社会行为的基本动机☐一、进化心理学的解释:为了基因的保存。

☐近亲选择:人们偏好直接指向血亲的利他行为。

证据:人们在灾难中寻找家人比寻找朋友的可能性大得多。

☐互惠规范:帮助对方能够增加对方将来帮助自己的可能性☐学习社会规范:自然选择使得学习社会规范成为我们基因组成的一部分。

人们要学习的规范之一就是帮助他人。

☐二、社会交换:助人的成本与报酬。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真正的利他主义是不存在的,只有报酬大于成本时人们才会助人。

☐三、移情-利他主义假设(empathy-altruism hypothesis):巴特森(batson,1991)认为人们常常纯粹是出于善心而助人。

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帮助他人,即使自己可能付出代价。

当移情发生的时候,会试图出于纯粹的利他主义理由来帮助这个人。

☐移情:把我们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并以那个人的方式体验事件和情绪的能力。

Batson,2002的研究☐2*2因素设计,自变量:1、移情;2、利己☐研究程序:☐大学生被试听录音,内容为一个出了车祸的学生需要帮助他人帮助补课。

☐移情条件的控制:通过指导语改变被试的移情程度。

高移情条件下,要求想象该学生遇到这样的事件感受是怎样的,低移情条件下,要求被试不要关注该学生的感觉。

☐利己条件的控制:研究者改变不帮助该学生的代价,高代价条件中,被试知道该学生下周将回班级上课。

那么被试将会因为拒绝帮助他而感到不舒服。

低代价条件:该学生会在家学习,不会来上课,被试不必面对他,并为没有帮助而感到内疚。

☐结果:在高移情条件下,无论代价高低,人们都愿意提供帮助。

在低移情条件下,认为将在课堂上遇到该学生的人比认为不会遇到她的人,愿意提供帮助的要多得多。

表明移情低的时候,社会交换开始起作用。

3、为什么一些人比其他人更多利他行为3.1个体差异:存在利他人格吗?一些人有更多的利他人格,但人格的个体差异不是一个人多么乐于助人的唯一预测源。

研究表明,利他主义人格测试分数高的人未必比分数低的更能助人。

☐但是个体的人际责任归因风格、移情能力和利他技能和价值观影响其利他行为。

人际责任归因:责任归属于谁?☐面对失去能力而需要帮助的人,人们是否会给以帮助主要通过认知归因而作出决定。

☐一般的助人行为的中介因素是认识到他人的困难是不是不可控制的。

若他人的困难是由于自我放松而造成,则助人行为受到抑制,反之,他人困难若是不可控制的,则人们更愿意作出帮助。

移情能力☐移情能力强者更多助人,即能设身处地从别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心境(需要、痛苦等)就能产生助人行为。

价值观:如宗教信仰☐宗教信仰能助长信教者的利他行为,因为宗教一般都向教徒宣传“与人为善”。

盖洛普(1984)的民意测验表明,具有高度信仰的宗教徒到需要帮助的地方去工作的可能性最大。

3.2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女人在长期的照顾关系中比男性更多助人行为,而在冒险救助陌生人方面男生的比例更大。

6-12岁间,年龄增长,利他行为也增多。

3.3文化差异:人们更愿意帮助内群体的人。

文化因素决定人们在划分内群体和外群体的界限有多清晰时起作用。

3.4心境的影响:心情好,做好事;做好事,好心情;情境性的内疚-补偿4、亲社会行为情境因素:什么时候人们会帮助他人☐ 4.1环境:乡村与城市人口密度越大,人们助人的可能性越少。

米尔格拉姆认为,住在城市里的人经常被刺激轰炸,使得他们独善其身,以避免被信息淹没。

☐ 4.2关系的性质:人们会更愿意熟悉的人,如朋友或家庭成员。

对人们彼此熟悉时,更关注助人的长期收益。

另一种观点认为,在比较亲密的关系中,人们较少考虑他们会收到的好处。

但是也有例外,在重要的领域中,人们更愿意向陌生人提供帮助而非朋友。

因为看见亲近的朋友做得更好,会伤害我们的自尊。

☐ 4.3旁观者数目:目击紧急事件的旁观者越多,他们中的任何人帮助受害者的可能性越小,这一现象被称为旁观者效应。

Bystander effect。

Latanee和darley1970的研究☐你在参加一个人们对城市生活问题态度的研究。

指导语让你填写一张问卷。

然后注意到白色的烟从小通风口一点点进入室内。

不久后,房间里充满了烟,你会做什么?☐结果:当人们独自一人时,大多数做出反应。

2分钟之内,50%的人离开房间找到实验者。

6分钟之内,75%的人向实验者报警。

☐在三人组的条件下,只有12%的人在2分钟内报告雾,38%的组有人在6分钟之内报告雾。

在不反应的组织,在不反应的组中,参与者还是用手挥开烟雾,填写问卷。

责任扩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一)社会作用力理论的来源社会作用力理论(social impact theory)是一个关于群体或他人影响个体的著名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拉塔奈((Latané, 1981)在总结自60年代开始的利他行为和旁观者干预的实验研究后,在80年代初正式提出。

渊源于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理论: B=F(P, E)个体的行为(behavior)是个体内外需要(person)与其所处心理环境((environment)的函数,即个体所处的心理场决定个体的行为。

拉特纳认为应该从社会力场(social force field)的角度来探索社会力(即他人或群体的影响力)对个体行为的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及其规律。

(1). 社会作用力分散法则在一个社会力场中,对于一个特定的社会影响源,接受其影响的人越多,这个影响源对于某一目标人的作用力也就越小。

目标人越多,每个目标人所接受的来自影响源的作用力也越小。

第n个目标靶对作用力的分散作用要小于第((n-1)个目标靶对作用力的分散作用。

(2). 社会作用力心理社会法则时间的因素是影响社会作用力的重要因素。

同样的影响源,在不同时间里出现,对人们所产生的社会作用力是不同的。

影响源数目的增加,虽会使整个社会力场的作用力增加,但与原有影响源所发挥的作用力相比较,后增加的影响源产生的作用力递减。

1元-0元 > 100元-99元(边界递减作用)(3). 社会作用力乘法原则I=F(SIN)I (impact) :影响源作用于一个目标靶个体时,该个体体验到的作用力的量S (strength):社会源的强度(身份、年龄、社会地位等)I (immediacy):接近性(时间、空间)N (number):作用源的人数作用源某一维度被削弱,整个作用力的强度也会削弱;提高某一维度的强度也可以弥补另一维度强度较弱带来的缺陷,从而提高整个作用力的强度。

4.4匆忙与助人代价匆忙的水平越高,人们对身边不幸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

匆忙的条件,增加了人们助人的代价,从而使人帮助别人的可能性减小。

达利(J.M. Darley)等人1973年的研究证明,个人在有紧急的事情要做和没有紧急事情的情况下,助人行为有着不同的模式。

匆忙的水平越高,人们对身边不幸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

5、谁更容易获得帮助?5.1性别☐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获得帮助,特别是潜在帮助者是男性的时候。

☐男性更愿意帮助那些忧伤的女性(Latane & Dabbs,1975; Piliavin & Unger,1985)。

5.2相似性☐相似性越高,越容易获得帮助。

5.3人格特征☐我们更愿意帮助那些看起来善良、友好的人,更愿意帮助那些是由于外在不可控的原因而使得自己陷入无助状态的人,而不太愿意帮助那些内在可决定的理由而使得自己面临困境的人。

5.4外部特征:吸引力越大,被帮助的可能性越大。

6、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一、明确责任与增加互动二、示范作用三、助人情感倾向的培养四、助人技能的学习五、价值取向的教育二、攻击行为1、什么是攻击?☐攻击行为:引起他人身体或心理痛苦为目的的故意行为。

⏹有明确的意图⏹行动可能是身体上或言词上的。

⏹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

⏹Berkowitz(1993)区分了两种类型的攻击:☐敌对性攻击:一种源于愤怒、旨在将痛苦加于人的攻击行为。

☐工具性攻击:以攻击为手段来达成某种目的,而非以造成伤害为目的的攻击行为。

☐例:球场上的攻击行为2、攻击是天生的本能,还是后天习得?☐Thonmas Hobbes,1651主张人类在自然状态中是残暴的。

☐Freud,人天生具有死本能,它致力于摧毁生命。

除非得到释放,否则将会爆发。

☐能否证明攻击行为不是严格预设的(本能)?郭任远的实验——猫和老鼠可以是朋友?关于实验证据的争论☐郭任远的实验中,小猫与老鼠成了朋友,而且当小猫有机会捕杀其他老鼠时,它也拒绝了。

它的友善泛化到其他的老鼠上。

⏹能否证明攻击行为不是天性吗?----它可能证明了攻击本能可以被童年的经验抑制。

☐另一位科学家证明,当一只老鼠被诱入笼子时,隔离抚养的老鼠会攻击,且其方式与有打斗经验的老鼠完全相同。

因此,攻击不需要学习。

⏹Scott,1958认为这个实验不意味着攻击必然是本能的。

需要发现生理学上的证据,打斗的刺激仅仅来自于身体内部。

才能证明这个结论。

上述实验中,新来的老鼠刺激其打斗。

Scott认为没有天生的打斗需求。

如果一个生物可能很好地安排生活,不需要打斗。

☐康拉德·洛仑兹(K.Lorentz)⏹认为攻击是人类和动物的一种本能。

人与动物攻击的驱力来自有机体内部,而与外界刺激无关。

随着个体攻击的能量在有机体内不断积累,他必须借助于适当的外部刺激周期性的释放。

(基于对一种热带鱼的观察)☐目前普遍接受的结论⏹攻击之所以在进化中被保留下来,因为这具有使动物存活的价值。

同时,几乎所有的动物也演化出一种有力的抑制机制,使他们这么做对其最有利的情况下,抑制它们的攻击。

因此攻击确实有本能的成分,并并非完全出自于本能,它是一种选择性策略,取决于先前的社会经验和当时的情境。

总之,攻击行为可以被改变。

3、神经和化学成分对攻击的影响☐大脑区域:⏹杏仁核,受到刺激时,攻击行为增加;杏仁核神经活动受阻时,动物会变得温顺。

☐影响攻击行为的生物化学成分:⏹1)大脑中的5-羟色胺,会对攻击产生抑制作用。

该物质过少,会导致攻击行为增加。

⏹2)一种男性激素---睾丸素也会使得攻击行为增加。

▪男性是否比女性更具有攻击?性别差异是否具有文化共通性?☐酒精:为什么增加攻击行为:一、减少社会抑制力。

二、改变了信息处理的方式,人们在酒精作用下会遗失细节,从而对信息错误的理解。

☐身体不适和痛苦:人们在身体不适时,攻击行为的可能性增加。

研究表明高温度与攻击性也存在关系。

美国五十个城市45年(1950-1995)的年平均温度 vs 暴力犯罪的信息——天气越热的年份里暴力犯罪的比率越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