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渔业水质分析

渔业水质分析


亚销酸盐对鱼的影响及调控措施
<0.05mg/L 0.050.1mg/L
含量低,适应鱼类摄食生长,不需处理 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可采取预防措施:定期施用微生 物制剂改善水质
慢性中毒,表现为摄食量下降,呼吸困难,游动缓慢。 处理措施:1、使用沸石粉、聚合氯化铝或活性炭 0.1-0.5mg/L 改善水质; 2、泼洒食盐,20斤/亩; 3、开增氧机,氧化亚硝酸盐; 中毒症状继续增加,游泳无力,导致鱼虾缺氧,甚至 死亡。急救措施:加注新水同时增氧,全塘泼洒增 氧剂。
氨氮、亚硝酸盐的危害


2.1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 氨氮对水生生物的危害主要是指非离子氨(NH3 ) 的危害,非离子氨进入水生生物体内后,对酶水解 反应和膜稳定性产生明显影响,表现出呼吸困难、 不摄食、抵抗力下降、惊厥、昏迷等现象,影响水 生生物的生理、生化指标与生长状况,严重时可导 致养殖生物大批死亡,造成经济损失。氨氮对水生 生物的危害机理目前还不是很清楚,一般比较认同 的解释是认为高浓度的氨氮会取代生物体内的钾离 子,影响神经,引起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 受体结合活性明显降低,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中流入 过量的钙离子并引起细胞死亡。
鱼类亚硝酸盐中毒分为两种


慢性中毒:症状不明显,一般肉眼很难看出,但严重影响鱼 类的生长和生活。中毒较深的摄食量减少,活动力减弱,鱼体 消瘦,体表无光泽,这为池溏的整体症状,只要细心观察,同 样可以发现,见人回避反应缓慢。只要水体转好,该症状会逐 步消失,但如果不及时调节水质,就会严重影响成活率,特别 是在恶劣天气或病害侵入时,会造成极大损失。 急性中毒:一般发生在清晨,肉眼观察似缺氧浮头,且往往 伴随缺氧症状同时发生,有时难以区分,但仍然还是有区别的, 缺氧浮头,鱼大多集群,有时甚至集聚得很紧,但硫化氢气体 中毒就不同,鱼在整个池塘中不均匀分布,到处都是,即使注 水解救,在短时间内也不会出现游向水口的情况,太阳出来后, 症状也不会很快消失,甚至随时间的推移,症状越来越重,晴 天中午都不会解除,有的一直按缺氧解救,只在下午有点缓解, 第二天病情更重,连续几天都不能解除,甚至造成大批量死亡, 其死亡率可达90%以上,损失十分严重[5]。
渔业水质分析
刘上升
渔业水质指标

项目繁 多!
PH值

pH值:亦称氢离子浓度指数,是溶液中氢 离子活度的一种标度,也就是通常意义上 溶液酸碱程度的衡量标准。这个概念是...通 常情况下,pH值是一个介于0和14之间的数, 当pH<7的时候,溶液呈酸性,当pH>7的时 候,溶液呈碱性,当pH=7的时候,溶液中 性。
>0.5mg/L
亚硝酸盐中毒症状: 亚硝酸盐主要是通过鱼虾的呼吸作用,由鳃丝进入血液, 一般情况下,当水中亚硝酸盐浓度在0.1mg/L以下时, 水生动物可以正常生长;但亚硝酸盐浓度达到0.1mg/L 时,随着浓度的升高,鱼虾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数量 逐渐减少,血液载氧能力逐渐减低,出现组织缺氧。此 时鱼虾摄食量降低,鳃组织出现病变,呼吸困难、躁动 不安或反应迟钝,丧失平衡能力、侧卧,此时如果解剖 鱼类会发现鱼类血液为黑紫色或红褐色,甚至由于改变 了内脏器官的皮膜通透性,渗透调节失调,引起充血, 呈现与出血病相似的症 状,一般称为“褐血病”,亚硝酸盐 对虾、蟹的毒性更大,主要表现为 对肝脏的损害,虾、蟹中毒时鳃受 损变黑,最后死亡。

亚硝酸盐调控



一般情况下,亚硝酸盐含量(以氮计)低 于0.1mg/L时,不会造成损害; 达到0.1—0.5mg/L时,鱼类摄食降低,鳃呈 暗紫红色,呼吸困难,游动缓慢,骚动不 安; 含量高于0.5mg/L时,鱼类游泳无力,鱼体 柔软,臀部底面呈黄色,某些器官功能衰 竭,严重时导致死亡。
测量结果


pH 淡水6.5-8.5,海水7.0-8.5 pH值的日正常变化范围为1~2,若超出此范围,表明此水体有异 常情况。通常pH值低于4.4,鱼类死亡率可达7%~20%,低于4以 下,全部死亡;pH值高于10.4,死亡率可达20%~89%,pH高于 10.6时,可引起全部死亡。


症状: ①鱼类碱中毒:体色明显发白,狂游乱窜;体表大量粘液甚至可 拉成丝;鳃盖腐蚀损伤、鳃部大量分泌凝结物;水体存在许多死 藻和濒死的藻细胞。对虾易发生黑腮病,继而演变为烂腮病、黄 腮病和红腮病,致使呼吸机能发生障碍,窒息死亡。 ②pH值低于6.5时:降低载氧能力,引起鱼组织内缺氧、造成缺 氧症状,尽管水体中溶氧量正常,鱼也有浮头现象,pH值过低 新陈代谢强度降低,减少摄食量,生长缓慢,也会引起鱼鳃组织 凝血性坏死,粘液增多,腹部充血发炎等。


当前使用的微生物主要有光合细菌、芽孢杆 菌、EM菌、乳酸菌、放线菌等几大类,硝化 细菌与上述微生物的不同之处在于:硝化细 菌能吸收利用水中高浓度的亚硝酸盐,将其 转化为硝酸盐、氮气等无害物质,而上述微 生物对亚硝酸盐没有这种降解功能。它们的 作用机理主要是修复水体微生态环境,改良 水质和底质,间接增加水体溶解氧,保证硝 化、反硝化的正常循环。有了这点认识后, 我们应该走出光合细菌、芽孢杆菌、EM菌能 降解亚硝酸盐的误区,它们起到的作用只是 改良环境,修复水体微生态环境的功能。我 们可以将其作为防止亚硝酸盐偏高的一种日 常管理措施。
氨氮、亚硝酸盐的危害


2.2亚硝酸盐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 亚硝酸盐中毒后,血液的携带氧的能力减弱。也就 是说,池水中的溶氧并不低,而只是血液的携氧能 力降低后,养殖对象比较容易形成类似缺氧的症状。 例如虾类,常在池底死亡,死亡后又无明显症状, 即大家统称的“死底症”、“偷死症”、“冒底”。 尤其在脱壳时,大批虾由于“缺氧”造成脱壳不遂 而死亡。如果搬起料台后,或把虾起水或集中后, 虾体很快就会变白而死亡。亚硝酸盐中毒的对虾外 表症状有黑鳃、黄鳃、肝胰脏模糊不清晰,解剖后 显微镜观察,鳃丝肿胀充水,甚至糜烂粘有污物, 肠道充血发炎,肝胰脏空泡甚至糜烂。


氨氮在水中以游离氨和离子氨形式存在, 分子氨对鱼类是极毒的,可使鱼类产生毒 血症。 分子氨和离子铵在水中可以相互转化,它 们的数量取决于养殖水体的pH和水温。 pH越小,水温越低,水体总铵中分子氨的 比例也越小,其毒性越低。 pH越大,水温越高,分子氨的比例越大, 其毒性也就大大增加。
将试管液体倒入大试管中,稍加摇晃,使显色剂 充分显色。然后再倒入试管中进行比色。



如水样本身为无色的液体,可采用单式比色法: 4.1、将加入显色剂的试样试管放入②孔中。







如水样本身为有色的液体,可采用复式比色法: 5.1、标准色管及试样试管插入到比色器中的位置 为: ①孔标准色管 ②孔加入显色剂的试样试管 ③孔标准色管 ④孔不加显色剂的试样试管 ⑤孔纯净水试管 ⑥孔不加显色剂的试样试管 5.2、比色方法同步骤4。
PH值:最适7~8.5
PH测量结果 形成原因及危害 调控措施
小于6
酸中毒:体色明显发白,透 明度明显降低,水体有 许多死藻
立即调节,上午用生石灰浆全塘泼洒,2030斤/亩。(调高一个PH值1米1亩水深 30斤生石灰)
6-7 7-9
正常范围,稍有偏低 比较适宜的范围
可定期少量泼洒生石灰 不需要处理
大于9
氨氮中毒的特点: ⑴中毒时间。氨氮中毒,没有季节、昼夜之分,没有天气好 坏之分。但多见于成鱼池、密养高产池及能灌不能排的鱼池。 ⑵中毒症状。氨氮中毒,鱼群浮头不明显。呼吸急促,乱游 乱窜,时而浮起,时而下沉,时而跳跃挣扎,游动迟缓,麻 痹乏力。体暗,鳃乌,口腔发紫,粘液增多,最后活力丧失, 慢慢沉入水底而死亡。 ⑶中毒鱼类。氨氮中毒,轻者多见先死底层鱼类,尤其是鲤 鱼。耐氨氮力强的鲫鱼及泥鳅常可幸存。如池塘混养鲢、鳙、 鲤、草鱼时,先大批中毒死亡的是鲤和鲢,草鱼及鳙鱼绝不 会同批中毒。 ⑷增氧无效。氨氮中毒,开启增氧机,池鱼四散回避,不敢 靠近。撒泼增氧剂,浮游鱼群仍然毫无反应,症状如初。
测量结果
氨氮对鱼的影响及调控措施
<0.2mg/L
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水质良好,不需处理 对鱼有轻微影响。处理措施: 1、定期排出部分老水,更换新水; 2、微生物制剂改善:如光合细菌、EM菌; 3、二氧化氯分解
表明水质恶化,鱼类食欲减退,抗病力下降,可能 导致水产动物氨中毒。处理措施: 1、及时加注新水,防止中毒加注; 2、泼洒沸石粉,吸附池底有害气体及有毒物质,用 量30-40斤/亩; 3、合理投料、施肥、每年清塘; 4、合理使用增氧机,发挥增氧机搅水、曝气功能, 使水上下对流;

当水体亚硝酸盐浓度高于0.5毫克/升,不宜 立即使用上述微生物,特别是芽孢杆菌, 会在短时间内导致亚硝酸盐浓度上升。针 对这种情况,应该采取速效方法将亚硝酸 盐浓度降低到对养殖动物无害的水平,然 后再来考虑使用上述微生物。


防止亚硝酸盐浓度过高的措施:
①保持育苗池或养殖池塘长期不缺氧,合理 使用增氧机及适量投饲; ②有条件的池塘,定期换注新水; ③定期泼洒安全、高效、无毒副作用的消毒 剂,二氧化氯制剂可使亚硝酸盐氧化,减低 毒性; ④定期泼洒微生物水质改良剂,分解亚硝酸 盐,去除毒性,改善水中理化因子,从而减 少病害的发生,提高养殖品种的成活率。 (农业科技信息报)


另外一个影响氨氮含量的因素,就是底泥。若底 泥过厚,清塘不彻底,高温季节夜晚,水温较高 时,底泥当中的有毒气体就会被释放出来,在这 个过程中,氧气的消耗量会加倍,于是造成池水 缺氧,氨氮含量也超标,鱼类大量浮头甚至泛塘。

因此,养鱼先养水,调节好水质是保证鱼类健康 成长的前提。





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
三、氨氮值比色方法
氨氮显色剂分为1号和2号,其比色方法步骤 如下: 用试管取5mL水样,试管中 滴入1号显色剂4滴,再滴入 2号显色剂4滴。稍加摇晃, 使显色剂充分显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