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名人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心理学之父桑代克现代心理学之父比维斯中国现代心理学之父”的王国维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柏拉图外铄论--荀子、华生洛克遗传: 高尔顿霍尔董仲舒环境华生洛克个人本位论卢帕爱夸罗马人格本位论(偏向个人本位论裴斯泰洛齐小原国芳)社会本位柏涂孔凯伦理本位论(偏向社会本位论):康德赫尔巴特文化本位论斯普朗格狄尔泰生活本位论杜威斯宾塞夸美纽斯(17世纪)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的理论基础。
最早对班级授课制(兴起于17世纪的乌克兰)进行了阐述。
提出了“泛智教育”。
把教育学作为了一门学科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组织进行论述。
他主张“一切只是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这是以个人认识论为基础提出的教学论。
1632年《大教学论》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现代教育的代表。
他的思想集中反应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中。
他认为教学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它以新的知识观和知识形成观作为教学理论的基础。
将儿童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化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
生活本位论教育学的多元发展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经验课程论活动课程论现代教育代表,主张新三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利托尔诺和沛西能生物起源说孟禄(美国)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马克思主义劳动起源起源说博乐..教师成长4阶段-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费斯勒八阶段职前教育引导能力建立热心成长生涯挫折稳定与停滞生涯低落生涯退出司德菲5阶段预备生涯专家生涯退缩生涯更新生涯退出生涯孔子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应在《论语》中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孔子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马卡连柯提出了“平行影响”,促成了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
卢梭的教育思想属于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代表人物。
、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高尔登 1869《遗传的天才》遗传决定论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遗传决定论洛克(英国哲学家)提出的“白板说”是外栎论的典型代表,环境的代表他的《教育漫话》是独立教育学诞生的标志。
提倡绅士教育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最早讲授教育学华生外烁论环境论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教育家。
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
他的“产婆术”(体现了启发性)教育原则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原则相一致。
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舒尔茨(美国经济学家)1960年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上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基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他提出的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他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赫尔巴特对教育学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以此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他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育过程。
他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与系统化过程。
他率先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
传统教育的代表伦理本位论1.1806年《普通教育学》第一部以科学形成标志的教育学2.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3.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4.传统代表旧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5.六类兴趣课程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
他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他最早将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
他的原理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1.学校应达到那些教育目标;2.提供那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的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朱熹“宽著期限,紧著课程”。
荀子是中国古代“外栎论”的代表人物。
中国的社会本为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
闻之问之。
德鲁克(美国管理学家)提出目标管理,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
孟子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代表人物。
教育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2.内发论代表万物皆备于心,人的心中自有浩然之气《学记》战国末期,我国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1.教学相长(良好的师生关系)2.及时而教相关而善禁于未发3.“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4.道而弗牵,强而弗达,开而弗抑(教学启发性原则)5.长善救失(德育原则)6.当其可谓时,时而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身心发展关键期)7.“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裴斯泰洛奇的教育思想集中反应在他的著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代表人物斯兵塞把课程用作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
生活本位论生活预备说为完美的生活做准备知识中心课程理论代表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遗传代表人物赞可夫的《教育与发展》提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一般发展》的思想。
当代《教育学》--凯洛夫(苏联)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以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结构主义课程论(核心观点)。
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认知主义已有经验1认知-发现说2认知结构说1.学习包括获取转化评价三个过程2.知识是普遍性的3.社会中心课程代表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使用过课程一词,它始见于唐代。
杨贤江著有《新教育大纲》,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教育问题。
柏拉图是西方社会本为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哲学王《理想国》教育学萌芽阶段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昆体良古罗马《雄辩术原理》同《论演说家的教育》朱熹《四书集注》韩愈《师说》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科学主义代表康德是西方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涂尔干说:“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在我们每一个人之中,造成一个社会的我。
”社会本位亚里士多德主张按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
皮亚杰是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理论的提出者。
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发现真理”这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
卢梭《爱弥儿》个人本位论最激进的1.发展自然人教育心理学名人梅伊曼和拉伊实验教育学布鲁纳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1994年报告:第一,主动性研究。
第二,反思性研究。
第三,合作性研究认知发现学习。
主张通过发现学习,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即认知—发现学习论。
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有基本的理解”。
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指其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
且基本结构越能归结为定义、原理或法则,越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
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表明个体的成长是受心理和生理成熟机制制约的,认为的任意提前训练,会给一个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负担。
因此教学前必须明确学生呢个的发展水平,这是新教学的出发点。
洛伦兹关键期的研究是从奥地利动物学家洛伦兹对动物行为发展规律的研究开始的。
—小鹅认母行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发展心理学家。
发生认识论创始人。
认为发展就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一种建构过程。
(图式—认知结构基本单元,表现出某种可以重复的动作模式或思维模式。
)认为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感觉动作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儿童的认知发展必须先与教学,学习应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即儿童只有处于特定的阶段,才能掌握某些概念。
青少年的两种认知歪曲:1、假想的观众。
认为自己站在舞台中央,相信别人在关注自己。
2、个人的虚构。
认为自己有多么重要,自己是独特的。
容易产生过激行为。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分为他律道德(10岁前)与自律道德(10岁后)。
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影响。
维果斯基强调社会文化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并创立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被公认为社会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理论的先驱。
强调人的思维和智力是借助语言等符号系统不断内化的结果。
内化是指个体将外在的事物或他人的心智运作转变为自己内在的表征。
提出“最近发展区”“教学支架”。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儿童期与社会》把人格的发展分为8个阶段:婴儿期:信任感——不信任感(0-1岁)婴儿后期:自主——羞怯怀疑(2-3岁)幼儿期:主动——内疚(4-5岁)儿童期:勤奋——资本(6-11岁)青年期:同一——混乱(12-18岁)成人前期:亲密——孤独(18-25)成人中期:创造——停滞(25-60岁)成人晚期:自我完善——悲观失望(60以上)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道德两难故事托尔曼认知地图刺激-个体认知-反应赫尔曼·威特金研究飞行员的垂直直觉时发现:场依存,知觉较多的受到他所看到的环境信息的影响。
场独立,较多的受到来自身体内部的线索的影响。
卡根冲动型与沉思型。
冲动型反应快出错率高,沉思型反应慢出错率低。
戈登·帕斯克整体型与序列型。
整体型者提出假设较复杂,每个假设同时涉及若干属性,序列型提出假设简单,每个假设只包括一个属性。
比奈和西蒙 1905年,智力量表,即斯坦福—比奈量表。
加德纳人的智力并不是单一的一元结构,而是分为七种智力:言语,音乐,逻辑,视觉,身体,自知,交往。
布卢姆提出“掌握学习”,即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
斯金纳提倡程序教学,通过教学机器和程序化的教科书来呈现学习程序,使学生循序个别学习。
操作条件作用。
涉及主动行为的学习过程的理论。
认为个体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斯金纳箱学习装置(踏杆取食)操作条件反射。
基本规律:1、强化2、逃避条件作用3、回避条件作用4、消退5、惩罚(不是负强化,是抑制行为只是暂停行为,不能根除)巴甫洛夫铃声刺激,控制狗的唾液分泌实验。
提出经典条件作用。
a刺激分化b刺激泛化c消退d恢复基本规律:1、获得与消退2、泛化3、辨别强化论。
由行为主义学习论提出。
认为个体行为动机的激发与先前的这种行为所受到的强化有很大的关系。
培因,荣格,阿德勒机能类型说,向性说,独立—顺从说加涅 1.学习结果分类2信息加工理论3.智慧技能层次论学习结果分类五种:1、言语信息学习2、智慧技能学习3、认知策略学习4、动作技能学习5、态度的学习信息加工学习论,编码过程。
桑代克科学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第一个拿动物做实验推测人的心理的学者。
相同要素说2效果律动物学习迷箱实验“试误学习论”认为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人的联结系统。
这种联结的形式是通过盲目的尝试并逐步淘汰错误而习得的。
学习的基本规律:1、效果律2、练习律3、准备律遗忘的痕迹衰退说,“练习律”普雷马克原理行为学习的一个重要原理:将低期望的活动与高期望的活动联系起来,可促进低期望活动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