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思品公平正义的教学研究与案例分析

初中思品公平正义的教学研究与案例分析

初中思品“公平正义”的教学研究与案例分析一、厘清关于“公平正义”概念的认识初中思品课程涉及到的“公平正义”内容,基本概念应该怎样把握?有哪些相关的认识?怎样认识公平与正义的意义?(一)公平1.公平的语义学解释公平即是公正。

《辞源》对于公正的解释是:“不偏私,正直”,“公正”与私相对,即不偏不倚、正直,没有私心。

见于《荀子·赋篇》:“公正无私,反见纵横。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高义》:“其为人也,公直无私。

”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若夫尧,眉八彩,九窍通洞,而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

”班固《白虎通》:“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公正作为一个道德范畴,是摈弃了一己之私的高风亮节。

2.公平主要有两重含义一是人们从既定概念出发对某种现象的评价。

亦指一种被认为是应有的社会状况。

反映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权利与义务、作用和地位、行为和报应之间的某种相应关系。

二是指一种道德要求和品质。

指坚持原则,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法律、道德、政策等),实事求是地待人处事。

公平带有明显的“价值取向”性,它所侧重的是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且强调这种价值取向的正当性。

3.公平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

公平观念和标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

“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公平观认为奴隶制度是公平的; 1789 年资产阶级的公平观则要求废除被宣布为不公平的封建制度。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8 卷第 310 页)总之,公平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是制度、系统、大型活动要遵循的标准。

公平包含公民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其他生活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分配公平。

人教版教材对于社会公平的定义是:社会公平就是社会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

(二)正义1.“正义”的文字解释正义,义者,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

“正义”之“义”当为“宜”(合宜),正义也就是不偏不倚地裁制事物使之“合宜”,即使其符合公认的道德规范要求。

2.正义有多重含义一是公正的;公正的道理。

如正义感,正义的战争,主持正义。

我国古籍中,如《荀子·儒效》:“有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也。

”二是指语言文字上恰当、正确的含义。

旧时注释经史,也常以正义为名,以示本注释为正宗,如唐孔颖达等《五经正义》、张守节《史记正义》等。

三是指符合政治和道德准则的行为。

语出《荀子·正名》:“正利而为谓之事,正义而为谓之行。

”3.正义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富有正义感,追求正义,伸张正义,是有道德的表现。

古希腊柏拉图曾把正义和智慧、勇敢、节制列为“四大主德”,正义为首。

在我国古代,“正义”、“公正”往往指道德修养,并且是没有个人之私的近乎神圣的一种美德,并无作为评价制度、规则的价值内涵。

1840 年之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我们有关正义、公正的评价才开始涉及制度层面。

包括社会正义、政治正义和法律正义等。

对于社会正义这一概念,人教版教材的定义是指一个社会的是非标准。

(三)公平正义是现代社会追求的理想和目标1.公平正义是现代社会每一个社会组织和国家追求的理想和目标现代社会许多国家都在尽可能加大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力度的同时,高度重视机会和过程的公平。

构筑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需要全社会进行长期努力,要提高全体公民的文化、道德、法制等方面的素质,使人们有渴求公平正义的意识、参与公平正义的能力和依法追求公平正义的行为。

2.公平正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公平正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

2005 年,胡锦涛总书记曾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指出:“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满足公民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提升公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必须具备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较好的物质条件。

3.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与历史上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不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追求公平正义。

我国党和政府一直强调“为人民服务”“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近年来在改革开放形势下,特别强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等问题,在多种场合,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实事求是的坦诚态度,既说明了政府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所做的“大量不可磨灭的工作”,也直面社会上依然存在的一些不公平现象,思考继续推进社会公平的方略。

在当代中国,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根本途径,仍然是努力发展社会经济,为实现更高水准的社会公平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

(四)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公平是制定“规则”权利的平等。

公平不是平均,公平也不是相等,在人类关系中,公平只是制定规则的权利的平等。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制度和政策方面保障公平正义做了大量的工作:从制定物权法保护合法私有财产到废除收容遣送条例使农民自由进城务工,从取消农业税到实行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从覆盖 13 亿人口的医保体系初步建立到十二届人大代表首次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在政治、经济、民生、法治等多个领域,老百姓关于“公平正义”的诉求和期待,通过一项项制度创新、一个个改革方案、一条条惠民举措,不断得到反应和付诸实践。

这对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拓展学习关于“公平正义”的相关理论拓展学习关于“公平正义”的相关理论,有助于我们更深入认识“公平正义”概念。

很多学者和思想家,都在公平正义方面有很深入和丰富的思考,我们主要介绍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和罗尔斯的《正义论》,它有助于我们思品课教师对初中思品课中“公平正义”概念的深入理解和把握,促进我们的教学更加科学和深入,最终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一)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公平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综合有关分配的公平概念和认知失调的基础上,于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是 1965 年出版的《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一书中提出的,也叫“社会交换理论”。

主要研究相对报酬对工作积极性的影响1.公平是激励的动力公平理论认为,人们是否受到激励,不仅取决于自己得到了什么,而且取决于自己所得与他人所得的比较。

对自己报酬的知觉和比较的认知失调,导致当事人的心理失衡,即不公平感和心里紧张。

为减轻或消除这种紧张,当事人采取某种行动以恢复心理平衡。

如果报酬公平,当事人就会获得满足感,从而激励当事人的行为。

2.公平是在比较中产生的公平是在比较中产生的。

过低或者过高的报酬都会使人紧张不安。

亚当斯认为,只有公平的报酬,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从而起到激励作用。

而报酬是否公平,职工们不是只看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比较,和他人比较,或进行历史比较、和自己的过去比较。

报酬过高或过低,都会使职工心理上紧张不安。

报酬过高时,实行计时工资制的职工会以提高产量,改进质量来消除自身的不公平感,实行计件工资制的职工则将产量降低而把质量搞得好一些;报酬过低时,计时制职工便同时用降低产量和质量的办法来消除不公平感,计件制职工则以降低质量,增加产量的办法来维持收入。

3.不公平的后果如果不公平出现,那么就会出现如下 6 种情况:一是改变投入:报酬偏低的员工会以降低努力的形式来平衡偏低的报酬(消极怠工);二是改变结果:改变自己的产出(如增加产量,降低质量);三是改变自我认知(如夸大自己的贡献);四是离开原有环境(如调离原职);五是改变对他人的看法(人际紧张,怨气发泄);六是另选比较对象(逃避)。

4.公平与否的判定还与个人有关公平与否的判定受个人知识、修养的影响,无论外界氛围公平与否,个人的感受的改变都要通过个人世界观、价值观的调整才能起作用。

亚当斯的理论是一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行为的激励理论,对研究社会公平问题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同时,对思品学科教师讲授公平观念和解答学生学习这一问题时的困惑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二)罗尔斯的正义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一书,自 1971 年问世后,在西方国家引起了广泛重视,被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政治哲学、法学和道德哲学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该书出版之后,受到热烈讨论,被列为不少大学课程的必读书籍之一。

由它引发的各类争鸣或研讨文章,更是学界奇观。

1.正义即公平罗尔斯首先考证了正义概念,提出正义即公平。

因此他的正义论也叫公平的理论。

正义观念在人类的思想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如罗尔斯所说:正义是社会体制的第一美德,正如真实是思想体系的第一美德一样。

罗尔斯把正义观的规定视为社会发展的基石。

正义,历来就是一个众说纷坛、各执一端的价值观念。

在最早的文字记录中,正义指一般意义上的相当和正当,正义包括全部美德和完好的道德行为模式,后来正义逐渐与平等、慈善区分开来。

但正义概念依然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同的思想家做出不同的界定,他列举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休谟、穆勒等思想家的论述。

在考证了西方关于正义的理论与现实的冲突之后,提出了用公平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

2.正义的主题是社会利益的分配方式罗尔斯开宗明义地讲,正义的主题就是社会的基本结构,说得更准确些,就是主要的社会体制分配基本权利与义务和确定社会合作所产生的利益的分配方式。

罗尔斯把既存的主导西方社会的正义理论分为两大类:(一)功利主义的正义观。

功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谋取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二)直觉主义的正义观。

直觉主义不从个人或群体的得失思考问题,而是通过对自身的反思来达到一些基本的原则,这些基本的原则是至高无上的。

可以用来衡量各种互相冲突的正义原则。

这两种正义观具有明显的差别:一种依据功利,一种依据直觉。

罗尔斯对这两者均不赞同。

但他尤其反对功利主义。

他认为在现代道德哲学的许多理论中,某种形式的功利主义始终占据上风。

3.正义的两个原则罗尔斯在抨击功利主义的正义观基础上提出了正义的两个原则。

正义的第一个原则:每个人都应有平等的权利去享有与人人享有的类似的自由权体系相一致的最广泛的、平等的基本自由权总体系。

正义的第二个原则:社会和经济不平等的安排应能使它们( 1 )符合地位最不利的人的最大利益,符合正义的储蓄原则,以及( 2 )在公平的机会均等的条件下与向所有人开放的官职和职务联系起来。

事实上,因为第一个原则已有公论,罗尔斯并没有作什么创造性的论述,他花了大量的气力来论证第二个原则。

在论述第二个原则时,他提出了几项论证:(一)反效率原则。

在分配上,效率原则是不包含正义原则的,因而一个人得到全部产品的分配或其他不平等分配的方式也可能是有效率的;(二)差别原则。

差别原则通过挑出某种特殊的地位来判断社会基本结构中的不平等问题,这将克服功利原则的不确定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