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的一些做法
广东省吴川市城东中学陈冲
初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处在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心理发展的过程之中,初跨进了物理科这个五彩缤纷的殿堂。
他们年龄小、好动、较顽皮、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较强,在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
如何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物理科教学的特点,使学生在短短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自始至终、兴趣勃勃地学习,设计处理好课堂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下面我具体谈一谈一些粗浅做法。
一、运用兴趣教学
兴趣教学是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也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物理兴趣,是学好物理知识的重要前提,是使他们将来在物理学领域有所成就的基础。
如一个对物理感兴趣的学生,他的意识就常常倾向于物理,对于想要掌握物理这门科学知识,无兴趣,是无法入门的。
例如,在教学《浮力》一节书时,我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在一次战争中,罗马军队统帅狄杜抓了一批俘虏,他命令部下把这些俘虏的手脚都捆起来,然后投进“死海”里。
可是俘虏没有沉没,他们都漂浮到岸边,一个也不死。
狄杜见此情景非常惊慌,以为这是上帝不让他杀害俘虏,就下令把他们放了……。
讲完故事后,我问学生:“你们知道为什么俘虏淹不死吗?是不是真的上帝保佑他们?”然后学习浮力知识,使学生懂得俘虏之所以不死,是因为死海含盐量高,浮力大得足以使俘虏浮起来的缘故。
通过讲故事提出悬念,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欲望,听课专心致志了。
又例如,《大气压》的教学中,照本宣科或让学生看课本,是枯燥无味的,要想在头脑中留下痕迹,是难于实现的,更可怕的是,学生不让你讲完,他们早已睡熟了。
如果改为一边实验,一边讲解,并提问学生,就更好了。
我用一个盛满清水的杯子,用硬纸片将杯口盖严,然后按住纸片把杯子倒过来,让学生猜测纸片和杯中的水是否会掉下来?在学生议论激烈时,我放开手,结果是纸片和水都不会掉下来,学生都感到惊奇。
接着我让两个学生上讲台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他们直接拉两个半球时不费吹灰之力,然后我用抽气机把球内的空气抽出来,再让他们拉,这一次他们用尽力气也不能把半球拉开了。
据此我很自然地提出:“杯中的水不会掉下来,
半球不易拉开,这都是大气压强作用的结果。
”学生不由恍然大悟,在浓厚的兴趣中获得了知识,学得轻松愉快。
二、强化训练教学
部分学生有这样的坏习惯:上课时只是听,平时学习只是看,总认为自己已经懂了,懒得动笔记,可是考起试来都常常错漏百出,会做的题目也拿不到满分。
为此,我反复要求学生把课本有关概念、公式、单位、定律等默写下来,做到当节内容当堂记住,并强调平时一定要按正规格式做题,计算题要写出公式,代入数据要带单位,结尾写“字”。
例如,速度及其有关计算的教学,某司机驾车前行,突然发现前方80m处有障碍物。
司机从发现险情到踩刹车制动需要的反应时间为0.75s,这段时间内汽车保持原速前行15m。
汽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30m才能停下。
问(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多少?(2)若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倍。
请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会撞上障碍物?让学生在课堂练习并检查。
然后教师分析易错原因①不清楚物理过程,如汽车制动前与制动后各做什么运动不明确;②不清楚各专业术语的含义,如反应时间等;③不加分析就乱代数据,不统一单位就计算。
无记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答题错误。
通过强化训练,使学生的解题速度和准确性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三、运用层层深入提问式教学
联系学生所学的知识,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学生才易懂,懂得专心至志地投入学习。
例如在讲解串联电路的特点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亮度可调节的台灯的亮度(或收音机音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答:与电流强度有关)。
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答:改变电压或电阻)。
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答:改变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长度以及温度)。
我们学过了什么仪器可调节电流的大小?(答:滑动变阻器)。
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答:串联)。
进而提出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后,各部分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如何?这样设计的问题,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喜爱学习,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更活跃。
四、运用列举式教学
有些学生基础差,掌握知识不够透彻、容易遗忘。
课堂中采用联系实际列举式教学,学生易于接受和消化。
在单元或综合复习时,由学生联系所学的物理知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物理现象或原理。
例如:“举例说明分子是运动的”,“举例说明应用杠杆原理的工具”。
这一类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搜寻记忆中的生活知识,在相互启发下,可举出更多的例子。
我处理这一类问题的方式,一般是将学生举的
例子简要记在黑板上,再由学生分辨哪些举例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然后再把对的进行分类。
例如上面举例中的第一题可分成气体、液体、固体三类分子运动现象:第二题可按省力、费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分类。
这样处理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运用归类式教学
学生所学的知识不归类,就会像一盘散沙,像不训练不编排的队伍,知识归类了,就容易找出知识的共性,相关性,使之形成系统,就像已训练有素的队伍,随时都可以调兵遣将,解决习题时,就得心应手。
例如:关于反映快慢的物理问题上,我在教学上是这样进行的。
凡是反映快慢的,都必须有时间多少来衡量,如速度是反映物体运动快慢的,所以速度公式V=S/t中都必须有时间t,功率是反映做功快慢的,因此功率公式为P=W/t中也有时间t。
时间就是反映物理是中快慢的共性。
同时学生也发现到与时间t有关的物理量还有电流公式。
电流是表示电流的大小物理量,电流公式为I=Q/t。
这
是知识的相关性。
例如,在进行浮力计算时,不能只简单地利用公式F
浮=ρ
液
gV
排
,而
应根据题中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
可归纳为以下几种:①称重法:F
浮
=G-'F;②公
式法:F
浮=ρ
液
gV
排
;③压力差法:F
浮
=F
向上
-F
向下
;④漂浮或悬浮时:F
浮
=G
物。
经过这样
的讲解,归类,使同学们掌握了这一知识点共性,相关性,形成系统,易于记忆,解题时就得心应手。
六、运用争论式教学
争论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理解特别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讲解所无法达到的。
容易引起争论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现实与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时形成的概念与严格定义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问题,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争论,对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大有好处。
例如力学中“力是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以及“在平地上挑着东西前进做不做功?”等问题,引导学生对照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辩论,收到的效果比较理想。
综合上述,课堂教学要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尽量结合学生实际,通过各种方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分析问题,就能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