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知识经济时代的中小企业发展与竞争战略

知识经济时代的中小企业发展与竞争战略

知識經濟時代的中小企業發展與競爭戰略
劉常勇
全球華人競爭力基金會執行長
「雙城記」這本書內有這樣一句話:「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

祖國大陸目前也正面臨國內外投資環境劇變的嚴峻衝擊,亞洲金融風暴越演越烈、出口成長遲滯、外
這個知識的含括範圍遠要超過所謂的高科技,而知識發展與有效應用,就是今天已發展國家社會持續成長的主要驅動力。

勞力、土地、資本、企業家與創業精神是驅動企業成長的幾個主要因素,其中勞力、土地、資本屬於傳統的生產要素,企業家的主要功能則在於推動企業創新,而創新與創業精神正是形成創業型經濟體系的動力。

美日等國在二次戰後經濟持續成長至今,尤其在1975至1985的十年間,美國經濟體系竟然創造出2400萬個新工作機會。

這一股帶動經濟成長與新就業機會的動力,並非來自原有的大企業,也非來自所謂的高科技型企業,而是得力於創業型經濟體系中每年新成立60
萬家以上的中小型企業。

這一群有活力的中小型企業,雖然不一定發明新科技或採用新科技,但他們在產品、作業方式、資源使用效率、服務品質….等方面,都創新的表現與強勁的競爭實力。

為什麼有的國家能發展這種創新與創業精神,但有的國家就不行?這是否與民族性、文化背景有關?事實上,創新與與創業精神是可以被有系統、有目的的培養出來,也就是說所謂的態度、觀念、價值、行為都可以被有目的的改變,而改變的手段與技術稱之為「管理」。

管理知識與技術的發展,才是造成創業型經濟體系出現的主要原因。

台灣在過去十年的產業升級轉型過程中,勞力密集之傳統製造產業共計減少了37萬個工作機會,但資本與技術密集產業僅新創5萬個工作機會,兩相比較,這些失去的32萬個就業機會,就必須依賴中小企業創業的方式來重新加以填補起來。

目前台灣中小企業家數達100.3萬家,佔全體企業家數的98%,中小企業出口值高達576億美元,約佔全部企業總出口值的50%,中小企業就業人口高達700多萬人,約佔全部就業人口的78%。

台灣中小企業僅運用36.5%的資產,卻創造了高達52%的生產總額與吸納78%的就業人口。

台灣大型與中小型企業並存的產業發展模式,與韓國偏重扶持大型企業的策略
顯然不同,通常大型企業較著重「以量取勝」的經濟生產規模,對於市場變動所造成的經濟衝擊,反應遠不及中小型企業,在這波亞洲金融風暴中就明顯呈現出來,截至目前為止,台灣受到這波金融風暴的衝擊較小,這也彰顯中小企業對我國台灣地區經濟發展的貢獻與重要性。

中小企業對我國大陸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1978年以後的改革,中國農村經濟生活最引人注目的變化之一就是鄉鎮企業的興起與
由於體制改革與市場經濟日趨健全,今天中小企業所面臨的競爭壓力將遠較80年代鄉鎮企業為嚴峻。

中小企業創立之初,多屬體質薄弱、經營風險偏高,因此格外需要一個長期穩定的投資環境,以及政府當局給予的政策引導與協助。

中小企業對於地方經濟發展既然有如此的重要程度,國家對於中小企業發展就應擬訂明確的產業政策,運用宏觀的行政手段改善中小企業經營的環境,並設計租稅獎勵與經營管理輔導的措施來協助中小企業的發展。

尤其要營建一個有利於中小企業公平競爭與發展的環境,以及對於個人資產與權益保護的法律機制,這樣才能鼓勵優秀的人才投入中小企業創業,引導充裕的資源流向中小企業發展。

80年代中期農村經濟改革之際,發展鄉鎮企業曾為農村解決嚴重的勞力閒置與失業問題,並帶來農村經濟復興的成果。

如今城市經濟面臨國有企業改革大量冗員下崗的嚴重社會
失業問題,大力發展民營中小企業將可為城市經濟振興與健全市場經濟,再度做出重大貢獻。

知識經濟時代後進地區中小企業面臨的挑戰
在自由化市場、全球化競爭、與信息化社會的知識經濟時代,創新驅動已成為未來競爭的主要型態。

雖然先進地區中小企業藉助科技的力量,也可以創造與大型企業一般的競爭能力。

但當傳統生產要素面臨比較利益下降,過去後進地區中小企業所憑藉低廉的勞力、地方的保護、低成本與低質量產品市場區隔所創造的競爭優勢,卻也將同步逐漸喪失。

因此如何
業將在同一時間與先進國家企業共同面臨市場競爭的挑戰。

屆時市場反應速度、產品創新的速度、快速降低價格的能力、以及提供高質量多功能產品,將成為競爭成敗的關鍵因素。

知識經濟時代中小企業的發展與競爭戰略
知識經濟時代中小企業追求的將不僅是如何提昇生產力,更重要的是如何發展知識創新能力來創造競爭優勢,以及運用知識創新手段來增加企業經營的效益。

以下我們提出10項在知識經濟時代中小企業發展與競爭不可忽略的戰略手段:
一、專注發展核心專長。

所謂核心專長是一種可以創造競爭差異化的優勢專業能力,這種
能力需要經過長期專注的培養發展,因此不是其他競爭者所能夠輕易模仿的。

核心專長也是企業技術系統與管理系統的核心部份,它能整合企業的優勢資源,發展具有獨特競爭優勢的產品或服務。

由於專業優勢將是未來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生存的利基,專注發展核心專長就成為中小企業首要的競爭戰略。

二、重視管理創新的功能。

創新活動基本上是一種有組織有目的的活動,可透過分析、系
統化、和辛勤的工作,來達成創新的目標。

因此創新的過程,也必須要進行有效率的
六、推動企業再造工程。

再造工程屬於一種可持續的改革模式,企業必須運用當前信息科
技與管理技術,持續不斷的更新組織、改造流程、調整經營戰略、轉變員工觀念(三改一加強),以維持市場競爭力。

在知識經濟時代,變(Change)將是一種常態,因此持續不間斷的推動企業再造工程也就成為一種常態的經營管理手段。

七、鼓勵內部創業。

所謂內部創業(Intrapreneuring)通常由具有創業企圖與理想的員工發
起,在組織支持與默許下,由員工與企業共同承擔創業風險,並分享創業的成果。

企業可以藉由內部創業,激發員工的潛能與創新能力,使組織在創新活動、人力資源開發、以及新事業發展上,獲得更大的成就。

在知識經濟時代,中小企業發展將越來越依靠員工的主動創新,內部創業不但可以延續企業發展的生命週期,同時也是企業內
最具創新成效的一項經營活動。

八、強化產品創新與製程創新。

產品差異化以及發展少量多樣的利基市場產品,一向是中
小企業在大市場中的主要競爭戰略。

因此強化產品創新與製程創新的能力,就成為實現產品差異化的必要條件。

九、有效率的投入研究發展。

在勞力經濟時代,研究發展不是屬於中小企業的經營功能範
圍。

但在知識經濟時代,如何有效率的創造知識,經常成為企業經營成敗的關鍵因素。

一般而言,知識密集的中小型科技企業的研發效率要高於大型企業,因此有效率的投
我們對於中國當前發展中小企業有如下的戰略性建議:
一、應制定具法律位階的中小企業發展條例,做為提倡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依歸,並成立
中小企業發展的主管單位。

針對市場調查及開發、經營合理化之促進、相互合作之推動、生產因素及技術之取得與確保、人才之培育、以及其它有關中小企業之創辦或健全發展之事項,進行適當的輔導或獎勵。

二、推動創業育成中心,鼓勵下崗職工創業,提供融資、專業培訓、經營輔導、租稅減免
等獎勵措施,並表彰創業楷模,以引發創業風潮。

重視職業與技術教育,並針對就業青年提供夜間進修與函授課程,對於失學與待業青年也要提供技能訓練與輔導就業機會,並鼓勵青年創業,提供青年創業貸款。

三、採取垂直分工的產業政策,發展與健全中心衛星工廠制度,以業務外包與企業分殖來
取代人員精簡,鼓勵大型國有企業將零配件的生產轉由中小企業承包,並提供必要的資金與生產技術輔導。

鼓勵中小企業策略聯盟,以合作方式從事生產、行銷、與新產品開發,發展地方產業特色,形成產業群聚的競爭優勢。

四、擴大推動能夠協助中小企業從事研究發展與技術移轉的星火計畫與工程技術發展中
心,並提供補助經費,鼓勵能夠提昇產業技術水準的產學研合作研究計畫。

建立產業技術發展與市場信息的數據庫,及時提供中小企業有關企業經營、技術趨勢、與國內外市場發展的重要信息。

十、鼓勵民間興辦中小型企業,明確中小企業的獨立法人地位與立法保障個人財產權利,
徹底推動鄉鎮企業民有民營的產權改革,排除不當之行政干預,發揮市場公平競爭機制,加速淘汰生產力與競爭力不足的企業。

中小企業競爭力是奠基於市場經濟的自由競爭,中小企業的生產力是根植於人類無窮潛力的創新與創業精神,只要提供良好的孕育發展環境與完善的周邊配套,中小企業旺盛的生命力與繁殖力,必可為廣大中國就業市場創造億萬個工作機會。

證諸先進國家地區發展經驗,中小企業必然是經濟結構的主要支柱。

有一句話說:「迎接未來的最好方法,就是去創造未來」。

改革除了要高瞻遠矚外,更重
要的是能「力行實踐」。

面對知識經濟時代激烈的國際競爭壓力,如何有效運用管理知識來激發中小企業的創新與創業精神,提昇中小企業的競爭力,才是當前大家需要努力的目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