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分值120分)一、积累与运用。

(28分)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可得兼.(jiān)死亦我所恶.(è)弗.得则死(fú)B.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地(qiǎng)休祲.降于天(jìn)C.德隆望尊.(zūn)俟.其欣悦(sì)负箧曳屣.(xǐ)D.足肤皲裂.(jūn)右备容臭(chòu)妻妾之奉.(fèng)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偷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B.此之谓失其本心..(指人的羞恶之心)以大易.小(交换)C.请广.于君(增广、扩充)天下缟素..(穿白色丧服)D.长跪而谢.之(感谢)万钟于我何加.焉(益处)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3分)A.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B.夫/专诸之刺/王僚也C.舍鱼/而取/熊掌/者也D.长烟/落日/孤城闭4.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鱼我所欲也》《唐雎不辱使命》《送东阳马生序》分别选自孟子所著《孟子》、刘向所著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和元末明初文学家宋濂的《宋濂全集》。

B.《送东阳马生序》的“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C.《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的词,其中“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题目。

D.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就运用典故表达词人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思想感情。

5.名句默写。

(10分)(1)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定风波》)(2)______________,渔唱起三更。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3)乘风好去,长空万里,______________。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4)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作者以孙权自喻,表明建功立业心志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运用典故,抒发强烈的爱国思乡之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满江红》中“身不得,男儿列,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深入浅出,是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

6.综合性学习。

(6分)学校九年级(1)班开展“苏轼伴我成长”的诗文专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欣赏苏轼诗文的意境之美苏轼的诗文,语言凝练,意境悠远。

从下列诗文中任选一句,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诗文所展现的画面。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②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我选句,描绘画面:【活动二】感受苏轼的人格之美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而离京,后转任密州知州,处于仕途的低谷,写下《江城子·密州出猎》;在任密州知州时,政治失意,与其弟子由七年未见,中秋之夜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写下《记承天寺夜游》……(2)结合上述材料和苏轼诗文,说说在你心目中苏轼是怎样一个人。

二、阅读与鉴赏。

(42分)(一)阅读诗歌文段,回答问题。

(4分)诉衷情[宋]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7.词中“觅封侯”用了(填人名)投笔从戎、立功异域的典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使用了的修辞手法。

(2分)8.“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14分)鱼我所欲也(节选)《孟子》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蹴.尔而与之蹴:________(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乡.为身死而不受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是亦不可以已.乎已:________10.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呼尔而.与之潭西南而.望B.是亦不可以已乎.颓然乎.其间者C.得之.则生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不足为.外人道也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之谓失其本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这篇文章论证了什么观点?节选部分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12分)【甲】家中来营者,多称尔举止大方,余为少慰。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

此君子也。

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

太丰则吾不敢也。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尔年尚幼,切不可爱贪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曾高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乙】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1)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2)余服.官二十年(3)四支.僵劲不能动(4)腰.白玉之环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A.余为.少慰余不愿为.大官B.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戴朱缨宝饰之.帽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衾拥覆D.太丰则.吾不敢也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15.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尔年尚幼,切不可爱贪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甲、乙两段文字都是作者用自身经历劝诫后辈的。

他们都认为年轻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应该做到。

(2分)(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12分)老屋高德轩①我出生的高坡上的老屋早没了,第二处老屋是在唐山地动山摇大地震后盖的。

②村最里头柏树坡山脚下上坪一块地基被平整一新,刮去树皮白晃晃散发树香印着绳墨的柱子、大梁、檩条躺了一地,手握板斧推刨的舅舅忙前忙后。

那一年上初中的我回到家一脸兴奋……岁月伴着老屋一晃又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老屋墙瓦虽经翻修,水泥路也铺到了院边,但因邻居们的相继搬走留下的断壁残垣,屋主人或辞世或进城,很是孤寂。

几年前的一个夏天回去,站在院中,四周被核桃树婆娑的枝叶围住,没有人影狗吠,宛若隔世。

③去年年关回家上坟,站在小院思绪万千。

往年父母健在,兄弟三四个,一大家十几口人热闹过年,初一早早点起柏垛火,空气里弥漫着柏叶和爆竹香,那种场景没有了。

眼前只有满院青苔,风和麻雀肆无忌惮地来回游荡,它们再也不用担心父亲的一声咳嗽,就被吓得飞到远远的枝头上。

说起父亲,村里人都竖大拇指,说他一天也没进过学堂,常用木棍在地上学写字学成了乡里文化人,说他做过乡长做过药铺抓药师。

别的我不太清楚,在那个贫寒年代,单就一心供我从小山村上学到一百里以外的县城重点高中这件事,我就佩服父亲的眼光见识和坚强。

父亲九十岁离世,足见他的心大乐观。

人如屋,屋如人。

沧桑老人,身体再硬朗,大体也会门牙脱落,眼帘下垂,嘴唇干瘪,像极了这岁月风雨中的老宅。

④门口的青槐还在,枝繁叶茂,记得在那贫穷的年代,我偷偷用鈎镰钩尚小的槐米晒干卖钱买书,但常等不到槐花开大也因此砍坏了树枝,遭大人白眼。

父亲在种他们的时候一定也会念叨“门前有槐代代发财”之类的老话儿吧。

槐,木之鬼也,我这样理解。

百年青槐,凝聚了一个家族的魂魄,守望在老屋的门前。

槐树在,老屋在,几十年岁月和几代人生活的痕迹就在,睹物思人借此树碑凭吊。

⑤凝望着老屋和老槐,记忆复活如初,春节的情景仿佛昨天。

每近腊月二十八九,瘦小的母亲仿佛有神力,泡几大盆磨豆腐的豆子,煮肉、烙饼、蒸馍,厨房里热气腾腾。

忙完了这些,还不忘给老大一大碗干拌面,给老二啃肉骨头,给老三做菜包、浆水面。

年三十晚,一家人挤在火炕上,十八道凉热菜烘托着喜庆和踏实……老家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如皮影戏般的剪影,鲜活地从眼前闪过。

⑥少小离家,时间何曾改变?只不过是一代代人的更迭吧。

老屋被渐渐冷落遗弃了,更老的父母被先后种到后山上,两座土坟等着春风化雨,等着火光和青草的纪念。

我牵着她的手回来,我牵着她和女儿的手回来……老屋醒着,屋子里居住过的人都漂浮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