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2单元针灸治疗作用及针灸治疗原则
第2单元针灸治疗作用及针灸治疗原则
第二节 针灸治疗原则
(二)陷下则灸之 陷下则灸之属于“虚则补之”的范畴,也就是说对气 虚下陷证的治疗原则是以灸治为主。 临床对于因脏腑经络之气虚弱,中气不足,对津血及 内脏失其固摄能力而出现气虚下陷、气不摄津、气不 摄血等一系列气虚证,如久泻、久痢、遗尿、脱肛、 阴挺等,常在百会、神阙、气海、关元、中脘、脾俞、 胃俞、肾俞、足三里等应用温灸方法,可较好地起到 温补阳气、升提举陷的目的。 对于失血过多、大汗不止、四肢厥冷、阳气暴脱、血 压下降、脉微欲绝的虚脱危象,更应重灸上述腧穴, 以升阳固脱、回阳救逆。
第二节 针灸治疗原则
针灸治疗原则是运用针灸疗法治疗疾病 所遵循的基本法则,是确立治法的基础。 它对于处方选穴及操作方法的运用等均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治神守气、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 求本和三因制宜。
第二节 针灸治疗原则
一、治神守气 治神守气是针灸治病的基本原则。 所谓治神,一是在针灸施治前后注重调 治病人的精神状态;二是在针灸操作过 程中,医者专一其神,意守神气;病人 神情安定,意守感传。 治神贯穿于针灸治病的全过程之中。
第二节 针灸治疗原则
(二)因地制宜 指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制定适宜的 治疗方法。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不 同,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也有所 区别。治疗应有差异。如在寒冷的地区, 治疗多用温灸,而且应用壮数较多;在 温热地区,应用灸法较少。
第一节
针灸治疗作用
三、调和阴阳 调和阴阳是针、灸等疗法最终要达到的 根本目的。针灸可使机体从阴阳的失衡 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归于“阴平阳 秘”,从而恢复脏腑经络的正常功能, 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第一节
针灸治疗作用
1.针、灸等调和阴阳的具体方法 阴证治阴、阳证治阳 阴证治阳、阳证治阴 一是阴经经脉病证取其相表里的阳经腧穴治疗,阳 经经脉病证取其相表里的阴经腧穴治疗; 二是五脏病证取其相应的背腧穴,六腑病证取其胸 腹部相应的募穴; 三是根据病位的上下或左右,上病下取,下病上取, 或左病右取,右病左取。
第二节 针灸治疗原则
守气,针灸疗法所言之气,主要指经气。经气即经络 之气,也称“真气”,是经络系统的运动形式及其功 能的总称。经气的虚实是脏腑、经络功能盛衰的标志。 针灸治病十分重视调节经气的虚实,也就是发挥对脏 腑、经络的调节作用。 经气在针灸疗法中的体现有得气、气行、气至病所等 形式。 得气的快慢、气行的长短、气至病所的效应,常常又 与病人的体质、对针刺的敏感度、取穴的准确性、针 刺的方向角度深度强度及补泻手法等因素密切相关。 诸因素中,医者的治神守气,病人的意守感传往往对 诱发经气、加速气至、促进气行和气至病所起到决定 性的作用。
第二节 针灸治疗原则
(五)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不盛不虚” 是脏腑、经络的虚实表现不甚明 显或虚实兼而有之。主要是由于病变脏腑、经 脉本身一时性的气血紊乱,而不涉及其他脏腑、 经脉,属本经自病。 治疗应按本经循经取穴,以原穴和五输穴最为 适宜。 同时在针刺时,多采用平补平泻的针刺手法, 使本经的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恢复正常。
第一节
针灸治疗作用
2.针灸疗法调和阴阳的作用与补泻手法 密切相关。
胃火炽盛引起的牙痛,取内庭,针用泻法。 肾阴不足、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取太溪, 针用补法,配行间,针用泻法。
第一节
针灸治疗作用
失眠应补阴泻阳,补照海泻申脉;嗜睡则应 补阳泻阴,补申脉泻照海。 中风后出现的足内翻,从经络辨证可确定为 阳缓而阴急,治疗时采用补阳经而泻阴经的 针刺方法,平衡阴阳。
第二节 针灸治疗原则
(一)急则治标 在一般情况下,治病求本是一个根本法则。但 在紧急情况下,如不及时处理标病,可能危害 生命或影响本病的治疗,应按“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的原则,首先要治疗标病。急则 治标是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的权宜之计。如不论 任何原因引起的高热抽搐应当首先针刺大椎、 水沟、合谷、太冲等穴,以泻热、开窍、熄风 止痉;任何原因引起的昏迷,都应先针刺水沟, 醒脑开窍。
第二节 针灸治疗原则
(三)实则泻之 实则泻之即指实证采用泻法治疗。针刺治疗实 证用泻法,主要是通过针刺补泻手法中的泻法、 穴位的选择和配伍等而实现的。 提插泻法、捻转泻法等,或用三棱针放血,或 用皮肤针重叩出血等,可以起到祛除病邪的作 用; 应用偏泻性能的腧穴如十宣、水沟、素髎、丰 隆等,也可达到祛邪目的。
第一节
针灸治疗作用
2.针、灸等疗法扶正祛邪作用的实现,还与部分腧穴偏 补偏泻的性能有关。 偏补的腧穴如气海、关元、命门、肾俞、膏肓,多用 于扶正; 偏泻的腧穴如曲泽、委中、水沟、十宣、十二井,多 用于祛邪。 部分腧穴则有双向调节作用,如中脘、内关、三阴交、 合谷、太冲、足三里,临床即可用于扶正,又可用于 祛邪。 在特定穴中,背俞穴偏于扶正;郄穴、募穴、下合穴 偏于祛邪;原穴具有扶正祛邪双重作用。
第二节 针灸治疗原则
治神与守气是充分调动医患双方积极性 的关键措施,其中贯穿了心理治疗,所 以能更好发挥针灸疗法的作用,提高疗 效,还能有效防止针灸异常现象和意外 事故的发生。
第二节 针灸治疗原则
二、补虚泻实 补虚泻实就是扶助正气,祛除病邪。 (一)虚则补之 虚则补之就是指虚证采用补法治疗。针刺治疗虚证用补法, 主要是通过针刺补泻手法中的补法和穴位的选择和配伍等而 实现的。 如采用提插补法、捻转补法等; 在有关脏腑经脉的背俞穴、原穴施行补法,可改善脏腑功能, 补益阴阳、气血等的不足。 应用偏补性能的腧穴如关元、气海、命门、肾俞等穴,并采 用适宜的手法,也可起到补益正气的作用。
第二节 针灸治疗原则
三、清热温寒 清热就是热证治疗用清法;温寒就是寒 证治疗用温法。《灵枢· 经脉》说:“热 则疾之,寒则留之。”这是针对热证和 寒证制定的清热、温寒的治疗原则。
第二节 针灸治疗原则
(一)热则疾之 即热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浅刺疾出或点刺出血,手法 宜轻而快,不留针或短留针。因为病性属热、属实, 针用泻法,只针不灸,以清泻热毒。 如风热感冒常取大椎、曲池、合谷、外关等穴浅刺疾 出,即可达到清热解表的目的。 若伴有咽喉肿痛者,可用三棱针在少商穴点刺放血, 以加强泻热、消肿、止痛的作用。 若膝关节红肿热痛,可在内外膝眼用粗针疾刺疾出。 当然,任何一种治疗原则都不是绝对的,热性病症的 浅刺疾出治法也不例外。当热邪入里时,就应深刺留 针,并可配合运用“透天凉”的复式针刺手法。
第一章
针灸总论
第一节
针灸治疗作用
针灸疗法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经络、腧穴,以 疏通经络、调节脏腑、行气活血,从而达 到扶正祛邪、调和阴阳、防治疾病的目的。
第一节
针灸治疗作用
一、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就是调理经气,这是针灸疗法 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作用。
第一节
针灸治疗作用
二、扶正祛邪 扶正祛邪是针灸疗法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
第二节 针灸治疗原则
(三)标本同治 标本同治是标病与本病并重时的一种治疗原则。 当标本俱急,已不允许单独治标或单独治本时, 我们应当采取标本同治的方法。如体虚感冒, 如果一味解表可使机体正气更虚,而单纯扶正 则可能留邪。因此,应当益气解表,益气为治 本,解表为治标。宜补足三里、关元,泻合谷、 风池、列缺等。当标病与本病处于俱缓时,也 可采用标本兼治的方法。如脾虚气滞引起的腹 胀,既取脾俞、足三里等健脾治本,又取大横、 天枢等理气消胀治标。
扶正,就是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祛邪,就是祛除病邪,消除致病因素影响。
第一节
针灸治疗作用
1.针灸疗法扶正祛邪作用主要通过补泻手 法实现。 针刺补法和艾灸的兴奋作用大于抑制作 用,偏于扶正,适用于慢性久病或虚寒 证。 针刺泻法和刺血的抑制作用大于兴奋作 用,偏于祛邪,适用于新病、急症和实 热证
第二节 针灸治疗原则
四、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是在治疗疾病时要抓住疾病的根本,采取针对 性的治疗方法。 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常常有许多临床表现, 标本缓急错综复杂,有时候甚至出现假象。这就需要 我们运用中医理论和诊断方法,分清标本缓急,抓住主 要矛盾;认真地分析其发病的本质,去伪存真。坚持整 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这样才能避免犯“头痛医头、脚痛 医脚”的错误,只有抓住了疾病的本质,才能达到治愈 疾病的目的。在针灸治疗上也只有掌握标本缓急,才 能做到“用之不殆”。
第二节 针灸治疗原则
(二)缓则治本 治本是治疗疾病的根本目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治疗疾 病都要坚持治病求本的原则,尤其对于慢性病和急性病 的恢复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正如《素问· 阴阳应象大 论》所说:“治病必求于本”。正虚者固其本,邪盛者 祛其邪;治其病因,症状可除;治其先病,后病可解;这 就是“伏其所主,先其所因”。如头痛,可由外感、 血虚、痰阻、瘀血、肝阳上亢等多种原因引起,治疗 时就不能单纯地采用对症治疗,而应找出致病的原因、 病变的部位,进而选用相应的经络腧穴和操作方法。 又如肾阳虚引起的五更泄,泄泻是其症状为标,肾阳不足 为本,治宜灸气海、关元、命门、肾俞。
第二节 针灸治疗原则
春夏之季,阳气升发,人体气血趋向体表,病 邪伤人多在浅表;秋冬之季,人体气血潜藏于 内,病邪伤人多在深部。故治疗上春夏宜浅刺, 少用灸法;秋冬宜深刺,多用灸法。因此,历 代医家根据人体气血流注盛衰与一日不同时辰 的相应变化规律,创立了子午流注针法等。另 外,因时制宜还包括针对某些疾病的发作或加 重规律而选择有效的治疗时机。如精神疾患多 在春季发作。故应在春季之前进行治疗;痛经 治疗也应在经前1周开始。
第二节 针灸治疗原则
(二)寒则留之 即寒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深刺而久留针,以达 温经散寒的目的。 阳虚寒盛,针刺时不易得气,故应留针候气。 加艾灸,更是助阳散寒的直接措施。阳气得复, 寒邪乃散。 根据寒邪侵犯的部位,若寒邪在表,留于经络, 艾灸施治最为适宜。若寒邪在里,凝滞脏腑,则 针刺应深而久留,或配合施行“烧山火”复式 针刺手法,或加用艾灸,以温针法最为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