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作品名称:古诗总序第1节教学内容:江南春作者:杜牧教学目标:1.感受作者笔下典型的“江南”春景。
2.品味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1.解读“江南”春:回顾课内外涉及“江南”春景的诗词作品,在意象上大都逃不开“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影子。
加上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这一切构成了这首《江南春》的意象群。
“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加上风中飘动的“酒旗”,一连串最具代表性的“江南”春景如画卷一般展开。
千里江南,风光无限。
2.解读“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有别于前两首写“春”的诗歌,这首《江南春》的最后两句,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颇有难度。
教师应在讲解时,简单铺垫相关历史信息:南朝时期,社会动乱,统治者和普通民众笃信佛教的不在少数,南朝梁武帝为其中代表。
六下的学生接触到的诗歌多为写景状物类,对于诗歌中“抚今追昔”的情感尚无接触。
因此,诗歌后两句,教师应加以细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
仿佛时光倒转,历史的画面逐渐清晰,楼台寺庙隐隐而来,又在烟雨中隐隐而逝,令人遐思无尽。
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发挥到极致。
3.补充拓展:明代杨慎对“千里”二字颇有微词,认为其所涵括的江南春景太大,有夸张之嫌。
而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中曾有问曰:“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请学生谈谈对“千里”二字的看法。
第二课作品名称:古诗总序第 2 节教学内容:乐游原作者:李商隐教学目标:理解诗句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读题,解题。
乐游原:地名,在长安城南,唐朝时是有名的游览胜地。
二、初读感知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读准读通。
2.指名读,纠正字音,指导“驱”,读写。
3.默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诗意。
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4.汇报交流理解古诗的方法、能理解的句意、不懂的问题。
5.整理学生译文成果,并展示译文。
傍晚时觉得心里不太舒畅,就驾车去登乐游原。
夕阳多么美好啊,只是黄昏将近了。
三、品读感悟1.知诗人心。
诗人何时驱车登古原?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意不适)2.感诗景美。
介绍乐游原: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
登上古原,全城风光尽收眼底。
3.悟诗人愁。
面对美景,诗人有什么感慨?为什么会有这种良辰美景短暂的感受呢?深入朗读。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练习朗读。
第三课作品名称:古诗总序第3节教学内容:元日作者:王安石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2、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解释题目1、同学们,快要放假了,能想起来每年放假咱们在家里过得最大、最热闹的节日是什么节日吗?(春节)2、说一说,你们家里都是怎样过节日的?(指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由反馈)3、教师板书课文,解释课文。
(元旦就是元旦的意思)二、学生自读,读通古诗1、教师范读古诗。
2、学生结合生字的认读,自读古诗。
3、同学间互相检查读。
4、指名读一读,其他评价。
5、集体读一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适当点评。
6、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三、理解诗意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再读古诗。
3、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字典,结合图说说古诗的意思。
第四课作品名称:古诗总序第 4 节教学内容:滁州西涧作者:韦应物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过程:一、导语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
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二、欣赏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三、这是一首山水诗,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
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
(鸟鸣、潮急、舟横)四、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内容,概括出来就是——春涧寻幽五、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1、怜——喜爱,怜惜。
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
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
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
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
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七、背诵诗歌第五课作品名称:古诗总序第 5 节教学内容:惠崇《春江晓景》作者:苏轼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能背诵古诗。
2、能根据相关资料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诵读,感受作者这首题画诗中写实与想象相结合的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简介惠崇。
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简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
《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古诗内容1、让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读顺古诗。
2、教师范读。
3、指生读。
4、指出古诗中易读错的字:蒌蒿、芦芽、河豚5、讲解学生不理解的词语的含义: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以吃。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上:指上市,就是在市场上销售。
6、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含义,教师予以补充。
7、学生齐读诗歌。
三、再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1、出示春江晓景图,让学生找出图诗对应的地方(竹外桃花三两枝、鸭子、蒌蒿满地芦芽短)2、找生指出古诗中诗人想象的地方(春江水暖鸭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时)3、学生自由读古诗,想象作者的写实与想象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指导朗读(1)学生互议所体会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汇报,读出所体会的思想感情(赞美、喜悦、热爱)(3)学生反复练读。
四、熟读成诵,感悟意境。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读古诗2、全班背诵古诗,学生能自然感悟诗歌意境。
第六课作品名称:古诗总序第 6 节教学内容:韩食作者:韩翃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
(读后评读)(2)填空练习。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
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
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
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
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
“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
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3)悟诗情。
师: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
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
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
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
“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4)朗读全诗。
第七课作品名称:古诗总序第7节教学内容:夏日绝句作者:李清照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时代背景。
2、理解词的意思,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能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了解历史背景。
二、出示全诗内容,指导朗读。
三、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
(一)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读懂什么?尤其注意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诗句,想好之后,可以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二)汇报。
1、理解前两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发言: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
思考讨论:(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事。
)教师适时用多媒体出示项羽资料。
(2)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了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师小结:是啊!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决不屈膝投降。
他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而是不肯苟且偷生(板书不肯),这样的精神和气节无愧于七尺男儿之身,无愧于江东父老。
与项羽比起来,大敌当前,南宋的那些统治者却在做什么呢?请同学们再看一段资料。
(多媒体播放一段有关的历史资料)(3)看完这段介绍,你又有何感想?四、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朗读指导。
五、总结全诗,朗读升华1、师总结:李清照,一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