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
第二,家庭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方式具有多维性。一般来说,双亲和子女的关系更具有情感色彩,更富有人情味。在家庭中,家长对子女传输教育要求、教育信息时,多以家庭情感作为其载体,这样有易于控制子女的行为。另外,未成年子女的物质、文化的各种需求,都要通过家庭而获得满足。这种经济纽带关系,也使得家长对子女行为的控制上有较大的优越性和权威性。
5.基于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传统的社区文化、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连的社区成员对所属社区在情感上和心理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1]
(二)社区教育的发展状况
社区教育这个概念在国际上的正式确立和广泛运用,是在第二次大战结束之后,但社区教育的实践史却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早期的社区教育,是指以社区的学校为中心,借助学校和社区其他文化机构的物力、人力,根据社区的实际和群众的需要,为社区全体居民进行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和道德修养的广泛教育活动。同时,强调社区教育为社区的文化、福利建设和社区发展服务。美国现代的社区教育,则由社区中心学校发展为普遍的社区初级学院这种教育机构,并且由大学教授或社区教育专家率领学生,协助居民从事调查、规划及举办社区的发展与教育活动。
第四,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了解和影响的深刻性。“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由于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生活在一起,由于父母对子女的观察、教育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过程,故双亲对子女的情况最为熟悉,最为了解。
(四)家庭与学校的关系
首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因为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最早的地方,父母是他们第一任老师,学生从小就生活在家庭中,在父母周围活动,父母的思想风貌、理想信念、道德方式、生活方式、语言行为、以及相互之间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态度、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起着影响作用。从他们能够接受客观影响开始就在接受家庭各种影响和教育。先入为主,家庭在最初几年给学生的影响和教育,可以说是他们以后发展的基础。
1.以一定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为纽带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至于人口的多少,并无一定的要求、规定。
2.人群赖以从事社会活动的、有一定界限的地域。其面积的大小,也没有一定的标准。
3.一套相互配合的、适应各社区生活的制度和相应的管理机构。如风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
2. 社 区 通 过 整 合 自 身 的 文 化 资 源 和 人 才 资 源为学校提供资源支持
资 源 问 题 是 制 约 发 展 的 重 要 问 题 , 学 校 的 发 展 也必 须 争 取 吸 引 周 围 的 资 源 。 社 区 内 的 一 些 公 共设施可以成为 学 校 发 展 的 重 要 资 源 。 社 区 中 的 公 共 图 书 馆 、游 乐 设 施 等 都 可 以 作 为 学 校 资 源 的 有 益 补 充 ; 社 区 的一 些 人 文 景 观 或 历 史 遗 迹 也 是 学 校 进 行 素 质 教 育 的重要场所。[10]
家庭的教育影响不仅带有广泛性,而且具有特殊性,家庭教育相对于其它教育组织、教育机构而言有着它特别优越的有利条件。
第一,家庭教育影响具有先主性。所谓先主性,指的是家庭教育影响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某种先入为主的定势作用,它使得受教育者继后接受其它影响时形成一种“准备状态”,即奠定了他接受教育的基础。
我国在本世纪20、30年代也曾开展过类似社区教育的乡村教育试验。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几乎没有再涉足和研究这方面的问题,直到80年代,我国一些地区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创造了多种社区教育的新形式,形成了一种教育社区化潮流。当时的 主 要 特 点 是 社 区 教 育 作 为 学 校 教 育 的 补 充 ,辅助社区内 的 青 少 年 学 生 在 德 育 以 及 动 手 能 力 方 面 有 更 大的 发 展 。 后 来 , 社 区 教 育 在 内 容 、观 念 和 对 象 上 有 了新 的 发 展 , 成 为促 进 教 育 社 会 化 的 重 要 因素 , 同 时 营造 学 习 型 社 区 成 为 社 区 教 育 的 主 要 模 式 。 当 前 ,我国的社区教育蓬勃发展,2001 年 11 月教育部在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经验交流会议上确定了28个社区教育实验区,自此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工作深入开展。
其次,社区的发展要以学校为依托,学 校 通 过 培 养 人 才 对 社 区 发 展 提 供人 才 支 持 , 同 时 学 校 本 身 也 是 传 播 文 化 的 工 具 。学 校作 为 社 区 中 的 一 个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给 社 区 科 技 、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第三,家庭群体中教育和生活的统一性。儿童生子家庭,长在家庭,家庭的各个侧面都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发展,也都包含着教育的作用。家庭教育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那种正规的、有着严密计划性和系统性的教育,它与家庭生活各方面交叉渗透,随着家庭生活的变化和受教育者发展的现状不断地变换着形式和内容。家庭中教育和生活的这种统一性,决定了家庭中教育的因素不仅仅局限于家长的教育能力以及意识到的教育方法和教养态度,家庭的其他因素,如家庭自然结构、物质条件、家庭氛围等,也同样有力地影响着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起着直接或间接的教育作用,最终形成受教育者相应的个性、态度和品行。
(四)社区与学校的关系
首先,学校教育不能脱离社区而存在,学 校 本 身 就 存 在 于 社 区 之 中 , 社 区 的 文 化 氛 围 和环 境 等 都 将 影 响 到 学 校 教 育 的 成 果 。脱 离 了 社 会 的 教育 是 不 完 整 的 教 育 , 不 利 于 健 全 人 格 的 培 养 。
(三)家庭的功能
1.家庭的社会功能包括生育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休息娱乐功能。
2.家庭的教育功能
家庭的教育功能,体现着家庭群体在受教育者社会化过程中的特殊的价值和作用。家庭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施与的影响是广泛的和多方面的。例如,家庭在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方面、在教导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情操方面、在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志趣方面、在培养社会角色过程中、在形成个人性格特征、在形成个人对社会适应的动力特征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社区在发展教育中的功能
1.社 区 以 自 身 的 环 境 和 文 化 氛 围 对 学 生 的 品格塑造、文化修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良 好 整 洁 的 社 区 卫 生 环 境 以 及 文 化 氛 围 都 将 对 学生 品 格 的 形 成 有 着 重 要 的 影 响 , 这 是 发 挥 了 作 为 隐 性课 程 的 教 育 环 境 的 暗 示 作 用 和 潜 移 默 化 的 影 响 作 用 。同 时 , 社 区 内 人 群 素 质 的 提 高 又 将 更 进 一 步 优 化 家 庭环 境 和 社 会 环 境 。 这 就 形 成 了 一 个 良 性 循 环 。 这 种 参与 方 式 有 着 自 发 性 和 隐 蔽 性 特 点, 如 果 能 得 到 学 校 的支 持 , 营 造 社 区 并 促 进 其 建 设 将 对 学 校 发 展 起 更 为 显著的作用。
其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因为孩子上学以后还要在家庭中生活,孩子有一半时间在家庭中学习,家庭仍然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接受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家长的政治态度、思想作用、对问题的看法、甚至爱好与特长,都不同程度的影响学生。
二、社区的概述
(一)社区的定义及其特征
社区一词,起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关系。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将社区一词首先用于社会学,从而,变成了社会学的一个专用名词。据有人统计,对社区的各种定义已达到140种以上。比较普遍的是把它作为和一定区域相联系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即是说,它是一种区域性或地区性的社会。社区,作为一个社会实体,通常具有以下的特征(或要素):
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
一、家庭的概述
(一)家庭的定义
家庭是建立在婚姻、血缘关系基础和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亲密合作、共同生活的社会群体。
社会学对家庭的定义考虑的是家庭发挥功能的方式。家庭作为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始终在不断地演化着、发展着。[1]
(二)家庭的特点
在教育社会学中,普遍的观点是将家庭视为一个具有“面对面”交往特点的初级群体。家庭具有初级群体的所有特点。第一,家庭成员在地理空间上充分接近,他们的接触方式是面对面进行的;第二,家庭成员人数较少,且相对稳定,他们之间互动的频率很高;第三,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控制和影响主要通过非正式的形式;第四,家庭成员彼此利益相关、目标一致,联系十分密切;第五,家庭群体关系在时间上最为持久。家庭这种初级群体,又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又使得家庭的影响在其效果上显得异常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