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修改版)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修改版)
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课程目
标,是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语 文学习活动,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 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各个方面都获 得进一步的发展。
二、课程目标与学科 核心素养
(二)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 •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 品质或能力。 •是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了情感、态度或价值观在 内的,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综合性品质。 •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知识或技能。 •合作能力、探究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 体验与感悟
审美鉴赏 与创造
• 欣赏与评价 • 表现与创新
审美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 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 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通过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品味语言艺 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 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 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则性建议
2.关于三个系列目标的教学 3.做好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与教学 (二)评价建议(空)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构建语文课程内容体系 需要解决的问题:
• 语文不是一门与单一学科体系直接 对应的课程。课程内容体系很难在知识本体系统的覆盖下来 构建。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 这样的课程,内容有没有体系?语文课程内容是否需要体系?
四、课程内容与学业质量标准
(一)高中语文必修课与选修课学习任务
任务群 1.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2.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3.当代文化参与 4.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5.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分布 必 选1 ★ ★ ★ ★ ★ ★ ★ ★ ★ 选2 ★ ★ ★ ★ 8.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 9.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10.外国作家作品研习 11.科学文化论著研习 12.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 讨 任务群 分布 必 选1 选2 ★ ★ ★ ★ ★
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几个方面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
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 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二)课程基本理念 3、响应时代的召唤,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 力的培养…课程设计应联系学校和社会的情景…要 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应用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 ,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追求思维的
语文核心素养框架设计路线
•内涵阐释
•水平描述
•框架结构
•要素提取
语文核心素养框架结构
思维发展与品质
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
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文学科的“本分”
审美鉴赏与创造
应用能力 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的任务
文化传承与理解
提升文化意识和理解
探究能力
• 积累与整合
语言建构 与运用
• 语感与语理
• 语境与交流
语文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
• 根据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的需要,将语文活动、言 语文本、语言运用知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并且分别构建出三 者自身的系统,整合为以素养为纲的语文课程内容体系。 • 以素养为纲,把语文活动作为与素养 直接结合的轴心,根据需要整合言语 文本和应用性知识,设计出任务群, 落实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内容体系在“课程内容与学业质 量标准”未提,放在“语文”活动的阐述中。
能不能概括出语文内容体系?
• 应当如何从载体(文本)为纲、知识(语言知识+文学知识) 为纲、行为训练(听说读写)为纲,转变为语文素养为纲?
• 载体、知识、训练都是不可缺少的,关键要确立它们在语文
教学中的地位。
• 语文素养靠什么生成?在什么条件下发展和提升?是文本和 知识的灌输,和老师分解的听说读写训练能够达到的吗? • 由于语文课存在很多问题,老师们都在想方设法解决。检查 过去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贴近学生生活,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特点,避免偏题怪题
5、测试形式要创新,多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题目,体
现学生个性;多设置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展现学生
语文课程内容?
需要研究:
如何选择学科核心概念?
如何表达学科核心概念? 术语式表达?定义式表达? ………… 如何与学科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对接?
为什么重视核心概念?
的或活综合的学习项目为载体,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
验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
三、课程结构
3.坚持整体性原则。若干的学习项目组成学习任务群。若 干学习任务群组成必修课、选修课学习模块。
学 习 任 务 群
在课程内容部分具体阐述
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学习情境和学习方法的建议; 必要的学习资源或获取的途径;
学习评价的要求和建议。
三、课程结构
(二)结构
必修课,开设2个学期,7项学习任务群,8学分,共同基 础(学业水平) 选修一,开设2个学期,8项学习任务群,6学分,高考需 要 选修二,开设2个学期,8项学习任务群,9学分,个人兴 趣(自主招生)
四、课程内容与学业质量标准
根据高中语文课程四项核心素养,给必修课和 两类选修课共设计了15项学习任务,语文课程就按 照这些学习任务和相关的内容与目标设计并开展语 文活动。 覆盖高中学生“学习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 语言文字运用”的需要、场 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合,涉及高中语文课程三个 系列的目标“阅读与鉴赏 ” “表达与交流 ”“梳理与探究”。
释、解释分析、介绍说明、应对交流”等内容
3、梳理与探究侧重考查“积累整合、筛选提
炼、规整分类、解决问题、发现创新”等内容
语文的测量
命题的原则:1、以语文核心素养为考查目标
2、以情景任务为试题载体
3、以综合考查为命题导向(可围绕情景选择相关材料, 设置一组有内在联系的、指向核心素养的问题或任务) 4、选用的言语材料要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
13.传统文化专题研讨
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7.文学阅读与写作 ★ ★ 14.跨文化专题研讨 15.学术论著专题研讨
★
★ ★
语文的测量
命题思路和框架:1、测试题目应以具体的情景为载体
2、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
命题指向: 1、阅读与鉴赏侧重考查“整体感知、信息提
取、理解阐释、推断探究、赏析评价”等内容 2、表达与交流侧重考查“叙述表现、陈述阐
•文学作品是语文课重要的言语文本,但在语文课业中,言语 文本不是文学体裁和文学门类的全面搬用。是针对语文素养、 用综合标准(多元属性)有选择的构建,这样才能避免语文 文学化的倾向。 •语言知识不是汉语语言学学科(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普通 语言学)体系的搬用,而是针对语文素养,以语用为中心, 以指导健康语感的形成和思维能力的形成为目的的语理体系 的构建,这样才能防止语言学教条的倾向。 •语文综合活动是为了学生素养的生成、发展和提升,要强调 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既要在自然的生活情境中进行,也 要针对语文课业的知识系统精心设计,采用一定的人为设定 的和虚拟的环境进行。这样才能防止最终获得的知识不系统、 不能举一反三的实用主义应用,实用主义的碎片式的应用并 不能生成能力。
量标准提供依据。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必修,共同基础,学业水平测试。 选修1 ,高考的要求。 选修2,个性发展的需要。
水平分级VS三个要素(层次)
三、课程结构
(一)设计依据
1.以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为纲,充分体现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 层次性,体现语文核心素养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2.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 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在特定的语文情境中进行,以单一
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 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 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 交流沟通。
• 直觉与灵感 • 联想与想象
思维发展 与品质
• 实证与推理 • 反思与创造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发展 和思维品质的提升。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 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吸收成功的高中老师在一线实践
的经验,我们提出“语文活动” 的概念,并对语文活动的定义和 作用进行了界定。
什么是语文活动?
• 言语活动是有目的的自觉活动。 把言语活动转化到语文课程实施的序列之中,赋予教育的
特点,就是我们现在提出的语文活动。
• 所谓教育的特点,是两个方面: 第一,与语文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的明确目的相结合, 就是语文活动。 第二,是学生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 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也就是智慧。
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 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普通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
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 ,能在生活、
学习和工作中正确、熟练、有效地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形成良好的思想 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
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
的具体化。 •学生学习该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 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 键成就。
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学科特色核心素养。 带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依托于具体学习领域的特定符号 系统和知识体系。 第二层次:跨学科的共通素养。 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合作、社会交往和沟通 、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等。 第三层次:自我成长层面的素养。 个体心智的成熟程度,对自我、他人、社会、人生的认 识、理解和感悟。 品性修为的发展境界,是以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 值观)和道德修养为核心的自我成熟和成长。 是教育“使人成其为人”的根本,是统摄所有其他核心 素养的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