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学情 有效教学

基于学情 有效教学

基于学情有效教学[内容摘要]学情就是学生学习的晴雨表,学情与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与教师的教学丝丝相连。

只有深入研究学情,密切关注学情,才能有针对性展开教学,才能真正达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理想境界,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同时也只有及时反思学情,我们才能不断地总结得失,积淀智慧,促进自己在专业成长道路上的不断完善。

[关键词] 学情有效备课教学“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充分发展”就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与核心理念。

这就要求我们把关注点移向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把关注的点放在学生、特别就是那些学困生身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跃的学习活动中。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

教师要想做好教学,必须要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必须关注学情,备课中既要考虑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如何教,又要考虑学生如何学,既要关注知识的传授,又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情”就是指来自于学习者自身的影响其学习效果的一切因素的总与。

它包括学生的知识经验、心理特点、成长规律、行为方式、思维方法、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困难疑惑、情感渴盼、心路历程等诸多方面“学情”。

把握学情对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学情就是教师选择与优化教学手段的依据。

我们教育的对象就是学生,就是一个个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人。

学生在接受教育前,绝非一张什么也没留下的白纸。

哪怕就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也已经有了六七年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世界形成了基本的粗浅的认识。

这既就是教科书编写的依据,又就是我们开展教育实践的依据。

所以,我们的教育首先要了解我们的工作对象——学生。

对自己的工作对象都不了解的教育,必定就是盲目的教育、失败的教育。

这里所说的“了解”,不就是一般意义上的了解,不就是只停留在表面上对学生外貌长相、衣着打扮、学习成绩的了解,而就是对学情的深入洞悉。

只有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教育,才就是目的明确的教育,才有可能迈向成功的教育。

其次,学情就是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接收信息,同时也在生产新的知识,创建新的信息,这些新的知识与信息就就是一种生成性课程资源。

教师必须要善于捕捉课堂上那稍纵即逝、不断生成的有效教学资源。

同时,学情还就是一种基础性资源,其它的资源最终必须同学情相结合或相化合才能发挥效益。

依据学情进行教育,我们的教学就抓住了导的方向、导的重点,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学情就是新课程改革关注的中心。

学生就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学得怎么样才就是课程关注的中心。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就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只有深入地研究学情,准确地了解学情,才会使我们的教学方向更正确、方法更灵活、效果更理想,才会使学生获得最大程度上的发展。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拘泥于展示课前预制的教案,全然不顾学生生命活动的情感、体验、需要、兴趣,不顾“学情”的可变性、复杂性,那么即使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头头就是道,也只就是教师机械的照本宣科、孤芳自赏,自然无法生成出亮点闪烁、异彩纷呈的课堂。

教师心中“有书无人” “有教案无人” “有抽象的群体无具体的人”这种对生命的忽略与漠视就是课堂教学最大的悲哀。

那么如何关注学情,有效备课呢,结合平时的实践,我觉得从以下三面方面去做效果比较好一课前预测学情,让预计有的放矢在备课前首先要浏览全册教材与分析每一章节教材,掌握主要内容,明确总的教学目标,了解本册教材的整体结构以及与前后知识的联系,明确每一章节教材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清楚每单元的知识的重点、难点。

做到本册教材心中有数后再开始每课时的具体学案设计。

备课应该重点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积极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集体备课盛行的今天,备课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即使别人再好的点子,也只有融进了自己的思想,才能领悟其中的道理,才能在课堂上用得恰当、用得自然。

建构主义理论也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就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就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

因此,只有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分析学生,掌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才能做到准确、恰当的预设,才能确保有效教学的开展。

备课时教师要了解学生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与她们所关心的话题。

为了充分地了解学生,在备课时不妨认真思考:学生就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学生就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与技能?没有掌握的就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与引导?只有了解了学生的现实学情,才能设计出实用的、有价值的学案。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对每一节课如何组织、如何引导加以仔细的考虑,在头脑中形成很深的印象,在课堂上真正给学生自主的机会,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还学生思维的空间,允许学生“犯错误”。

学生的不同认识就是一种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善于捕捉来自学生的资源。

预习卡就是了解学情一条很好的途径,在每课时的教学的前一天,设计好预习卡让学生完成。

从预习卡中更准确的诊断学生有关新知识的前经验有哪些,新知识有哪些学生就是可以自己通过预习能比较容易掌握的,哪些就是需要师生一起解疑的。

为我们更好的预设学案,提供第一手的学情分析。

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设计的预习卡就是这样的:在诊断预习卡的时候,我发现其实很多的数学问题,并不一定要我们老师亲历亲为,如:就是否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有同学就写到还有几种面值的人民币不认识,但就是爸妈已经教她认识了,有些同学写到,认就是认识了,可就是有时会把5园的与20元的,10的与两元的弄混起来问老师有没有好办法记,因为有了课前的学情的分析,所以我设计课时我着重讲了如何认识人民币的方法,加多的认人民币的练习。

在学习元与角之间的关系时我们也曾瞧到过很多认识人民币的课例,课堂中化了较多的时间进行探讨1元=10角,经过课前的诊断,发现其实我们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

这样课堂中的这块时间又可以省下比较多的一部分了。

根据学生的前知识经验预设的学案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这样的学案富有实效。

二、课中关注学情让互动精彩纷呈在课堂上,教师要时时刻刻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密切关注学生的表现。

关注“学情”的基本策略有三种:一就是观察。

指认真观察每个学生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课堂行为,瞧学生就是否在学、就是否愿意学、乐意学、学得就是否投入。

二就是倾听。

指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观点、发言、讨论、争辩,从中捕捉各方面的信息,瞧学生的理解就是否透彻、观点就是否正确。

三就是分析。

指对自己瞧到的现象、听到的声音与捕捉到的信息加以综合思考,分析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找出其根本原因,以便做出调整。

课堂上呈现出来的学情,可以分为积极的学情与消极的学情。

积极的学情,我们要紧紧抓住,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促进学生学得更积极、更主动。

在上圆的周长练习课时我就很有了一次很成功的体验到关注觉悟带来的高效。

圆的周长的练习课的片断:师:同学们都会计算圆的周长了,现在老师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如图1案。

师:那这这一段就是多少长您可以搞定不?(如图2)生:不就就是圆周长的一半嘛!只有少数学个别同学愣了愣,在别人的提醒下也很快的就明白过来了。

师:这一段呢?(如图3)愣的同学增加了一些,但举手的学生还就是占了一大半,我请了三个同学分别说了她们的想法后,全班的同学都明白了怎么计算了。

“现-在-呢”当我慢悠悠的出示图4的时候,一部分思维敏捷的孩子马上就叫了起来‘就是圆周18长的’,一些想自己的答案不与别人一样的同学也叫了起来‘图就是3的一半’。

还没反应过来与同学则就是一副急着思考要样子,全班学生都处于一种亢奋状态。

很快通过已明白的同学的讲解,那一小部分不明白的同学也恍然大悟了。

紧接出示了图5:“这一段同学们应该没问题不?”一开始我并没有出示圆心角的度数。

学生会被考住了,思考着。

“怎么了?”我问‘没有几角怎么算啊’有一个声音起来,接着好几个声音就接着‘老师您得告诉我们度数的啊’当我告诉学生就是10度时,学生很快就算出来就是整个圆满周长的136。

当时学生们一个个都很有成就感,其中一个平时对不数学不就是很感兴趣的学生不由自主的说“真有意思,原来就是这么简单的啊!”当时离下课还有十几分种,还有两道练习没完成,就是接着完成练习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还就是借学季高涨的学情绪接着挖掘本题?当时我作出的继续挖掘本题的决定。

师:同学们,请大家观察,您觉得这个10度的一小块图形象什么图形呢?生:三角形师:那么根据现在已有的信息与大家刚刚得到的信息您就是不就是还可以发现一些新的信息呢?生1:老师我发现这圆中有36个这样的小三角形生2:老师我发现如果我们画1度的话,那圆就有360个小三角形了,那圆不就就是很接近360边形了不?生3:老师我明白了,多边形的边数越多就越接近圆了。

、、、、、、、、师:如果请您算出这样的三角形的面积您能算出来不?当时有七位同学的手举了起来。

‘您能说说您就是怎么想的不?’生:这个三角形的底就就是圆周长的136,它的高就就是圆形的半径,所以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就就是2×6×∏×136×6÷2这样就算出了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师:您们说三角形的面积算出来了,那圆形的面积您能解决不?生:这个圆就就是被分成这样的36个三角形,那圆的面积就就是这样三角形面积的36倍啊师:同学们您们真了不起,不知不觉中居然研究出了圆面积的计算方法,您们太棒了,在我的表扬下,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老师您出个计算圆面积的题目给我们做做瞧了,我也能解决’尽管下课的铃声已响过,可就是学生还就是不愿意下课。

抓住积极的学情,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样的教学,学生学的愉悦,教师也教的轻松。

当然消极的学情,有时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严重影响课堂效率,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也应引起重视,积极调整加以巧妙化解。

对学生在课堂上无心的错误、欠佳的表现给以巧妙的提示、贴心的安慰、真诚的期待、极大的宽容,以幽默、委婉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引与疏导,以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三课后反思“学情”教学相长课后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自己所作的努力进行反思: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其根本原因在哪里?我的处理方式就是否妥当?就是否需要补救?有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还有哪些地方今后需要改进?反思“学情”可以与调查访问(如家访、与当事同学进行交谈、与其她相关同学进行沟通)、与批改学生作业、与阅读学生日记结合起来进行。

当然,最好就是能动笔将它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后记或教学随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