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心理学试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管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20世纪( )
A.30年代B.40年代
C.50年代D.60年代
2.教育管理心理学研究中采用观察法,下列哪一选项描述是正确的( )
A.所得结论真实可靠B.易作数量分析
C.易确定因果关系D.易精确地重复观察
3.下列古代思想家中,主张性善论的代表人物是( )
A.王安石B.荀子
C.庄子D.孟子
4.在社会认知中,新近得到的信息比以前得到的信息对于一个人的整个印象会产生更强烈的作用,属于( )
A.第一印象B.近因效应
C.光环效应D.社会刻板印象
5.教育工作者善于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明辨是非,迅速合理地作出决定并坚持执行,属于意志品质的( )
A.果断性B.坚持性C.自制性D.目的性
6.受个体生物组织制约的、不以人的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强度、速度、灵活性等动力方面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 )
A.性格B.气质
C.能力D.智力
7.有人认为行为乃是个人对于刺激或情境的反应;其过程如下:S←→0→B→A。
这一观点是以下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 )
A.托尔曼B.华生
C.勒温D.梅耶
8.下列哪一选项不属于动机所具有的特点( )
A.主观性B.内隐性
C.不变性D.实践性
9.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认为,最高层级的需要是( )
A.安全需要B.尊重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D.爱和归属的需要
10.有的人受挫折后闭门不出、生病、住院、酗酒,甚至吸毒等,这些行为属于受挫后的( )
A.冷漠B.固执
C.倒退D.逃避
11.最小的群体由几个人组成( )
A.1个人B.2个人
C.3个人D.4个人
12.为实现教育目标,为一线教学人员正常运行的后勤保障系统中的群体组织,如总务、财务、教材、设备、图书馆、资料室、医务、伙食等群体组织,属于( )
A.参与群体B.管理群体
C.服务群体D.教学群体
13.人际关系的实质是( )
A.心理关系B.经济关系
C.政治关系D.血缘关系
14.认为所有的冲突都是不好的观点是( )
A.传统的观点B.现代的观点
C.互动理论的观点D.人群关系理论的观点
15.领导者最宝贵的智力品质是( )
A.敏锐的观察力B.良好的思维力
C.创新能力D.良好的记忆力
16.认为管理者在决策时追求的是“满意”而不是“最佳”,在决策时只要能找到“令人满意”的方案就可以了,不必再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物质力量去寻求“最佳的决策,以免得不偿失,这属于( )
A.有限理性决策理论B.决策树法
C.“智能框架”理论D.决策四分图
17.领导集体内各成员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开展心理活动,其外在表现形式就是该集体的亲和状态,这属于教育领导集体心理优化标志的( )
A.心力集中B.心向一致
C.心理平衡D.心理相容
18.现代技术对组织管理的影响,使管理活动中人为干预的机会( )
A.越来越多B.和以前一样多
C.越来越少D.时而多,时而少
19.组织文化的中心和主体是( )
A.文化活动层B.制度层
C.器物层D.精神层
20.教育组织的变革程序是从下列哪一程序开始的( )
A.组织诊断B.实施变革
C.效果评估D.确定问题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1.人们通常采取哪些措施来消除不公平感?
22.简述影响教育群体合作的主要因素。
23.简述教育群体决策的意义。
24.什么是非正式教育群体?非正式教育群体对群体成员的作用有哪些方面?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任选2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如果3题均作答,只按前2题计分。
)
25.什么是能力?你认为应怎样根据人的能力差异进行教育管理?
26.试述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途径。
27.根据你的实际经验,试述教育领导者应遵循的教育组织管理的心理原则。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28.张老师从外地调到省城一所学校,新学期担任班主任工作。
“新官上任三把火”,开学第一天,张老师就把自己精心准备的班级目标管理非常细致地在全班同学面前宣读了一遍,然后就在班上实施,全班同学统一要求。
同学们对新老师不熟悉,开始时不敢反对,时间久了,反对的声音逐渐多了起来。
有的同学说,这个目标是老师制定的,又不是我们制定的,于嘛要我们遵守;有的同学说,张老师是为了我们班同学好,他为这个目标管理花费了很多心血,我们应该理解他。
请你根据良好目标的特性以及集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的原理对以上的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你的看法。
2008年(上)教育管理心理学试卷答案详解
一、1.C 2.A 3.D 4.B 5.A 6.B 7.D 8.C 9.C 10.D
11.B 12.C 13.A14.A15.C 16.A17.B 18.C 19.D 20.D
二、21.(1)重新认识个人的投入和产出,求得心理上的解脱。
(2分)
(2)改变比较方法,自我安慰,获得主观上的公平感。
(1分)(3)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投入、产出比率。
(1分)
(4)采取行动,改变他人的投入、产出比率。
(1分)(5)采取不正当的方式发泄不满。
(1分)22.(1)工作目标是否一致。
(1分)(2)工作性质是否相同。
(1分)(3)信息沟通是否畅通。
(1分)
(4)群体规范是否确立。
(1分)(5)奖励方式是否正确。
(1分)(6)领导方式是否恰当。
(1分)23.(1)弥补个人不足。
(2分)(2)集中群众智慧。
(2分)(3)有利贯彻实施。
(2分)
24.非正式教育群体指没有明文规定或不需组织认可、自发形成的教育群体。
(2分)
(1)补偿作用。
(1分)(2)控制作用。
(1分)(3)同化作用。
(1分)(4)激励作用。
(1分)
三、25.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2分)
(1)确定标准、以职选人;(1分)(2)用人之长、避人之短;(1分)(3)能级合理、能职相称;(1分)
(4)大胆改革、择优汰劣。
(1分)根据展开和阐述情况给予0-4分。
26.内容:(1)常规建设。
(2)精神建设。
途径:(1)领导率先示范。
(2)舆论积极导向。
(3)骨干带头,蔚然成风。
(4)开展思想工作,促进少数人从众。
(5)开发校园文化资源。
以上每小点1分,并根据展开阐述情况,给予0-3分,共10分。
27.(1)目标认同原则。
(2)合理授权原则。
(3)信息沟通原则。
(4)心理平衡原则。
以上每小点1分,并根据展开阐述情况给予0-6分,共10分。
四、28.(一)良好目标具有激励作用,应具备以下三点:(1)具体性。
(1分)(2)适度性。
(1分)(3)可测性。
(1分)(二)把集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结合起来,要做到:
(1)在制定目标时,应注意:
①设计合理。
(1分)②目标认同。
(1分)③群众参与。
(1分)
(2)当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发生冲突时,应正确对待:
①当两种目标发生冲突时,要尽量扩大集体目标的内容。
(1分)
②通过疏导的方法,使教育工作者懂得共同事业中包含着个人的利益。
(1分)
③提倡在集体目标指导下制定个人目标。
(1分)
④要限制个别成员不利于实现集体目标的个人目标。
(1分)
根据分析和阐述情况给予0-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