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中国科技论坛(2013年7月)第7期收稿日期:2013-01-25作者简介:张超(1978-),男,山东五莲人,环境科学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科学素质调查、科学传播。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测度解读张超,任磊,何薇(中国科普研究所,北京100081)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对公民科学素质开展了大量研究。
中国科协等引进美国米勒关于科学素质的三维体系开展了全国性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调查带动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研究工作。
从公民科学素质的定义到其调查测度等方面的研究一直在争议中不断发展。
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对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进行了官方界定,并由多个政府部门大联合大协作开展了大规模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研究在调查理论和提升实践两条路径中,对如何衡量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性研究。
关键词: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测度中图分类号:G301文献标识码:A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a Civic Scientific Literacy AssessmentZhang Chao ,Ren Lei ,He Wei(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cience Popularization ,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 :Immense amounts of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worldwide ever since the 1980s.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Miller's Frame-work about scientific literacy ,CAST has conducted a series of surveys on civic scientific literacy nationwide ,which promoted the re-search work about civic scientific literacy in China.Research has been developing along with continuous disputes concerning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the definition of civic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the measurement of it.The Outline of the National Scheme for Scientific Lit-eracy issued by the State Council in 2006has given an official definition about civic scientific literacy in China ,thus initiated large scale of construction work of civic scientific literacy under the pattern of grand collaboration and cooperation by government depart-ments.On the two paths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search on promoting scientific literacy in China ,large amount of exploratory re-search has been done towards measuring the level of civic scientific literacy.Key words :Scientific literacy ;Survey ;Assessment具备高水平科学素质的劳动力会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同时,现代经济也需要更多具备科学素质的消费者。
与这种经济方面的理由同等重要的是,在21世纪,民主政府的维持也会依赖于公第7期(2013年7月)中国科技论坛113众更多地理解科学与技术,越来越多的公共政策争论要求人们具备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才能够有效参与其中[1]。
公民的不同身份及社会需求都需要公民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如何确立、衡量科学素质的基本水准满足上述要求,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探索。
1公民科学素质测度的发展趋势1.1公民科学素质概念解析本杰明·申依据功能把科学素质分为三类:公民(Civic)科学素质,即公民在对科学相关问题和活动理解的基础上参与公共事务并影响决策;实用(Practical)科学素质,即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文化(Cultural)科学素质,即科学是可以被理解和学习的,它是人类文化的存在方式[2]。
这一定义为后来的科学素质测度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米勒提出,公民科学素质的概念应该由三个相关维度的概念构成:足以阅读报纸或杂志中的对立观点的关于基本科学概念的词汇;对科学探索过程或性质的理解;对科学技术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影响具有某种层次的理解。
据称,三个维度中每一个维度的合理成绩组合起来之后将反映一定的理解水平,以及领会并理解媒体中科学技术政策问题争论的能力[3]。
在研究跨国公民的科学素质中,米勒发现,第三维度,即科学技术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具有很大变化。
对于跨国分析,米勒采纳了一个二维结构[4]。
科学素质的首要要求是对基本科学技术词汇和结果的理解,如果一个人无法理解原子、分子等基本词汇,那么这个人基本上就无法理解关于科学成果的多数公共争论,或者是与科学技术相关的公众政策议题。
如果一个人具备科学素质,起码的科学词汇就是必要的。
其次是对科学过程的理解,米勒的研究将科学素质概念引入了可测度的研究路径。
我国《全民科学素质纲要》指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
这一定义是当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指导思想。
由农业部牵头的农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认为,具备科学素质的农民应该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民科学素质能够基本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面向农民进行科学素质提升,应倡导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开展科学传播和技术服务,不断提高农村劳动者和农村青少年的科学发展、科学生产经营、科学生活的意识与能力,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6]。
综上所述,不同的语境(诉求)对公民科学素质的定义也有很大的差别。
米勒关于公民科学素质的定义以具备基本科学素质解读入手,从能够满足公民了解基本科学技术信息和参与相关公共话题的讨论这两个需求来对科学素质进行定义。
同时,选择相应的测试题目来表示其具备公民科学素质的状态。
但米勒在国际公民科学素质比较中则面临了语境化的问题;我国《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对公民科学素质的定义是为了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对公民科学素质提出了“四科两能力”的界定;我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面对农民这一特殊群体,对农民科学素质则提出了科学生产、科学生活、科学经营、科学发展的要求。
1.2测度方法的演进长期以来,各国学者对科学素质概念有众多表述和反思,但将科学素质从理论表述和概念转化为通过调查等手段测度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具体操作方法却是有限的。
过去几十年中,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用于判定公民科学素质的主体题目均来自于1988年米勒和欧盟合作调查形成的科学知识量表。
米勒则利用各国历次调查积累的数据,如美国(1988—2004年)、欧盟(2005年)和日本(2001年)建立了数据库,利用IRT技术对参与比较的各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进行了可比判定。
该方法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对纳入数据库中用于比较的各题目赋予具体114中国科技论坛(2013年7月)第7期参数(基于IRT技术),计算出每个受访者的标准得分,并认为得分大于等于70分的受访者具备科学素质,各参与国的标准得分大于等于70分的受访者比例即是该国家或地区具备科学素质公民的比例[7]。
该方法作为当前国际上测评领域较为成熟的方法引入到公民科学素质的测评和比较中,较好地解决了公民科学素质的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不同题目之间比较的难题,该方法的使用为公民科学素质的跨区域比较提供了极有意义的开拓和创新。
米勒关于公民科学素质测度的方法是较早将公民科学素质理论应用于调查实践的,该方法由于理论论述较为完备,相应的测试题目较为明确,可操作性较强,被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所采用。
米勒关于公民科学素质的测度是基于民主社会的基本公民科学素质的测度。
随着公众理解科学等科学传播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推进,人们(包括米勒本人)逐渐认识到科学素质测评的第三维在不同语境下的表述是有差异的,例如各国家和地区的公民对科学技术的态度[8-9]。
目前米勒的测度方法主要以相关的科学知识为主要测试题目,这种方法并不能很好地表示不同语境下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差异。
为此,世界各国的专家和学者对公民科学素质测评方法进行了重新审定和思索,发展和改进了一系列新的公民科学素质测度方法。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马丁和舒克拉构建的科学文化指数(SCI),其方法是除了包括传统的科学知识数据,还包括科学态度、参与度和兴趣度等其他指标数据用于构建SCI,其中对非线性指标(科学态度、参与度、兴趣度)通过条件转换,纳入SCI指标计算模型[10]。
目前该方法已经在欧盟、印度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测度中应用,为不同社会语境下公民科学素质的测度比较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方式。
综上所述,人们对科学素质认识的深化必然带来测评方法的改进。
人们认识到科学素质是一种集体活动所具有的属性,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公民的科学素质以及对科学的理解也将存在差异[11]。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或语境需要相应的测量变量来反映,因此引入了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公众对科技信息的兴趣、参与相关科技活动的程度等语境变量参与计算测度。
可以看出,目前对公民科学素质的测度方法已从基于公民科学知识水平的单一变量评估逐渐向公民与科学、社会关系的复合型评估转变,加强了对科学素质的群体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考量,这种转变将公民科学素质的单一判定演进为公民对科学理解的复合型评价,使测度结果能够充分表达公民科学素质的内涵,这也成为公民科学素质测量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