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

记者获悉,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自 1992 年开始已经进行了 8 次,调查结果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正在研究制定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 - 年)》提供了数据支撑,为国家和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依据。
根据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需要,每 5 年开展一次全国总体调查,其间将针对特定群、区域或问题开展专项调查,同时加强对公民科学素养状况的测度研究,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
此次调查得出的另一个结论是: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公民主要经过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等途径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年,中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由高到低依次为:电视、报纸、与人交谈、互联网、广播、一般杂志、图书和科学期刊。 年公民利用互联网渠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较 年的 6.4%提高了 20.2 个百分点。这表明,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依然是中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而公民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明显提高。
本次调查显示,“十一五”期间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明显提升, 年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了 3.27%,城镇劳动者和农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提升速度较快;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仍是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公民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明显攀升,利用科普设施及参加科普活动的公民比例有所提高;公民对科技的理性支持态度及参与科技事务的意识仍保持较高水平……
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是科普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国际上普遍认为,科学素养的主要内涵包括 3 个方面:对于科学知识(科学术语和科学基本观点)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对这项调查工作十分重视。中国也于 1992 年开始,先后 8 次对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并积累了大量的连续数据,为国家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那么,中国公民仅 3.27%具备科学素养,这个数据是怎么得来的?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任福君表示,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及历次调查所采用的公民科学素养测度指标,本次调查从 3 个方面定量测度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对了解必要科学知识测度;对掌握基本科学方法的测度;对崇尚科学精神程度的测度。当一个被调查者同时经过以上 3 个方面的测度,才被认定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
一、3.27%的数字是怎么得来的
年 11 月至 年 5 月,中国科协委托中国科普研究所组织实施开展了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抽样调查。本次调查是一次大规模的抽样问卷入户调查,调查涉及中国内地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 18 至69 岁公民,采取入户面访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 69360 份,有效回收 68416份。
与 年相比, 年中国公民对与科技有关的新闻话题感兴趣的比例增长较快。其中,科学新发现拔得头筹,其次分别为医学新进展、新创造和新技术。 年中国公民最感兴趣的科技信息为医学与健康,感兴趣比例高达 82.7%。其余依次为经济学与社会发展、环境科学与污染治理、计算机与网络、军事与国防等……3.27%、20 年的落差。这两个数字的差距,成为现场记者竞相发问的焦点。
公民利用科普设施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机会在增多,但身边的科普场所在科学普及方面收效几何?本次调查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动物园、水族馆、植物园,排在了 年公民参观的各类科普场馆之首。54.5%的公民常去图书阅览室,48.7%的公民参观过科普画廊或宣传栏……
与 年相比,公民去过科普场所的比例在明显提高,由于“本地没有”而没有去过科普场所的比例明显降低。公民参观科技馆等科技类场馆的情况就能说明这一点: 年参观过科技类场馆的公民比例为 27%,比 年的 9.3%提高了 17.7 个百分点; 年因“本地没有”而未参观过科技类场馆的公民比例为 37.6%,比 年的 55.7%降低了 18.1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23.8%的公民在过去一年中参加过科技周、科普日等大型群众性科普活动。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
附录: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
年中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 3.27%,较 年的 1.60%和 年的 2.25%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 20 世纪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的水平。
11 月 25 日,中国科协发布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十一五”期间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稳步提升,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实现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所确定的阶段性目标。
中国科协科普部部长杨文志认为,造成这一差距的原因很多, 主要由于中国科普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包括科技馆的密度不够,媒体对公民的影响较小,公民本身对科技认知程度虽在逐步提高,但公民的受教育水平依然较低。
多年来,中国一直在追赶这一差距,希望能够加大步伐,逐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杨文志坦言,正在征求意见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 - )》,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与十一五不同的措施,重在加强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建设。其中,以离退休人群和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为主,着力提升社区整体的科学素养。杨文志透露,十二五期间,在城乡统筹着力抓社区科学素养的同时,还提出了加强专兼职的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推行科普事业与产业并举的措施。
毋庸置疑,这些数字在加减之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任福君称,科技教育培训,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科普基础设施工程的加强等,都对公民科学素养的点滴进步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十二五”奋起直追急补短板
公民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支持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无独有偶,本次调查表明,中国公民对科技感兴趣程度较高并保持积极理性的支持态度,公民支持科技事业并对其充满期望。
任福君解释说,此次调查中,了解必要科学知识的公民比例为 14.67%,掌握基本科学方法的公民比例为 9.75%,崇尚科学精神的公民比例为 64.94%。其中,满足这三者要求并形成交集的人占 3.27%。由此,得出了 年中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 3.27%的科学结论。
二、数字变化折射科学素养渐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