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典时期

古典时期

2004年9月6日
第二章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
古典时期(前5—4·40年)这是希腊城邦制从繁荣从向衰落的时期,也是希腊哲学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

特点:首先从地域上看,希腊的经、政和文中心逐步从周边转入希腊本土,雅典成为当时哲学活动的中心;其次在内容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方面哲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从作为整体的宇宙万物扩展到了人和社会,社会公正、国家本质、人生意义等问题正面进入哲学家们的视野。

另一方面研究重心从“自然”意义上转向“本性”意义上,哲学争论焦点从追问万物生成演化的本原转为追问万物存在根本的本质(自然哲学发展为精神哲学,宇宙生成论转向形而上学或本体论);最后哲学以逻辑论证为主要手段,取代早期直陈宣称式的方法,这为适应内容上对本质的追问、对真理的澄明、对精神哲学体系的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智者的启蒙
一、智者的启蒙
(一)智者的概念:原本泛指有智有识有才之士,后则专指一批收费授徒、重点教授修辞学和论辩术并以此为职业的教师。

(二)智者的活动:智者的出现乃是雅典民族制的产物。

智者的兴起不仅应和了社会政治生活的需要,也是哲学从对自然现象的惊异转向对社会现象的惊异的产物,其结果主要是否定的:继自然哲学家们动摇了宗教神话的自然观之后,他们动摇了传统的社会伦理观念。

通过各种集会演讲、法庭辩论、问题解答等形式,再传授知识给学生们的同时,贯穿了批判迷信、抨击传统、藐视权威、高扬个性、崇尚感觉、鼓吹怀疑的思想内容,也正是由于这些内容和风气的传播,客观上起到了社会启蒙的思想解放的作用。

评价:智者运动与文艺复兴时人文主义相比,称智者为第一批人文主义者或思想启蒙者(哲学、逻辑学、语法学、修辞学等学科发展确实有着重大的贡献)。

后来逐步变为典型的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

二、普罗泰戈拉的启蒙思想“人是万物的尺度”和“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指类的人还是单个的人;人的哪一方面是万物的尺度,是理性还是感觉,或二者兼之?“人”在希腊语中可指单个人,可指类人,而这里是指单个人。

而尺度这里是针对每个感知者而言,即事物就是他所感知的那个样子。

评价:此命题带有明显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它将事物的存在及其性质视为个人主观感觉的产物,否定了它们的客观性。

然而他的积极意义是反对神是万物尺度的神话传统和人是自然产物的自然哲学传统,把神、物、人的关系颠倒过来。

确立人的存在及他是主宰万物的力量(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典型命题)。

(二)“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这是提出针对对方命题的反命题以反对原命题的方法。

在他看来,既然人是万物的尺度,事物就是你所感知的那个样子,那么每个人的意见都是正确的,都可以提出与任何理论相对立的说法。

评价:此命题是方法论原则,是揭露矛盾技巧的进一步发展。

然而对后来怀疑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社会生成论(约定论):此论体现了智者运动的基本精神。

表明了智者治理城邦
的原则。

(社会生成论的背景见书)
第二节苏格拉底的德性论
一、认识你自己:它是苏格拉底自己哲学原则的宣言,具有深刻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在他看来自然哲学家们在哲学对象、目标、途径、方法等问题上的看法都是错误的,不关心自身而关心自然,而且在对宇宙万物本原的探讨上以感官物为依据,以自然物为原因,自以为是,结果众说纷纭,无所事从。

自然万物真正的主宰和原因并不是物质性的本原,而是它的内在目的(即“善”)。

由于认识自然的本性为我们的能力所不及,因而哲学的真正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自己,即认识人自身中的善;另一方面智者虽然注重社会和人的问题,但偏了哲学研究方向(高扬个体,推崇感觉),导致了对普遍、理性和确定性的贬低或否定,走向了轨迹论或怀疑主义。

评价:在批判自然哲学家和智者的基础上苏格拉底开始正本清源,摒弃感觉高扬理性,使哲学转向求真求善,以追求知识为人之本性,划时代的实现了西方哲学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重大转折(前苏格拉底哲学)。

二、德性即知识:这是认识人自己也就是认识心灵的内在原则,即认识德性。

(一)德性的含义:在希腊语中原指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即使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而人的“德性”就是人之为人的本性,后来便有了伦理上的意义。

“善”是自然万物的内在原因和目的,具体到人身上,就是“德性”。

德性是人的本性,由神平均分配给了每一个人,因而人人都具有德性。

(二)实现德性的条件:“德性”并非实地拥有,而是“潜在”拥有。

人并不是生来就符合人的本性,只有在“理性”指导下认识自己的德性,才能使之实现出来,成为现实的和真正的善。

只有经过理性的审查,人才能认识和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

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帮助人趋善避恶的本性,人行善还是作恶,关键取决于他的知识,每个人在他有知识的事情上是善的,在他无知识的事情上则是恶的,因此他把德性与知识等同起来。

评价:奠定了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基础,但忽略了德性与知识之间的差别。

三、“是什么”的问题:既然认识你自己就是认识德性,而德性就是知识,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知识?在他看来认识的目的在于认识事物“是什么”,即事物的“本质规定”(什么是勇敢、节制、正义、德性、美等)。

他所追问的并不是具体和特殊的性质,而是这类事物的本质。

评价:他所指的“知识”乃是对事物之一般、普遍的类本质的认识,惟有它才是具有确定性、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

其目的主要是在逻辑学的意义上澄清与道德相关的某些概念,具有深刻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本体论——千差万别的自然事物都是变动不居生灭不已的,惟有其中普遍性的东西是永恒不变的,即构成事物的本质及存在的依据;认识论——知识与意见有别:知识是确定、绝对和普遍的,而意见与之相反;方法论——为西方哲学的认识原则确定了基本形式,辩证法)。

四、助产术:助产术也被称为辩证法(指人们的一种活动就是聚集在一起讨论问题,按对象的种属加以辨析)。

在施行助产术时采用的方法是问答法(通过发问与回答的形式,运用比喻、启发等手段,使对方对所讨论之问题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普遍,逐步深入,
最后得出正确认识。

四个环节——反讥、归纳、诱导和定义)。

“反讥”是助产术的第一步,指通过反问揭露对方谈话中的矛盾或漏洞。

“归纳”是助产术中引导方向的重要步骤。

它通过对答问者具体而片面的意见的否定,一步步地将其导向普遍的、确定的、真实的知识。

“诱导”是助产术的实质,它通过启发、比喻等方式,帮助对方说出蕴藏在头脑中的思想,进而考察其真伪。

“定义”是助产术所要达到的目的,即通过对所论德性的共同性质做出说明,获得确切的概念性认识,并牢牢掌握它。

应用助产术他广泛地与人讨论勇敢、节制、友谊、虔敬等德性问题(知识)。

评价:助产术的过程预示着哲学问题是永恒无解的,故思想永远在追问的途中。

此方法对后来西方整个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将其发展为详尽完善的辩证法体系(黑格尔)。

思考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