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传播04传者与受者复习资料

网络传播04传者与受者复习资料

第四章网络传播的传者与受者复习资料
1.1网络传播者的构成
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发起者和传播内容——信息的发出者
传播者不仅决定着传播活动的存在与否,而且决定了所传播信息的内容、数量和质量,同时对受者起到导向作用,甚至影响受者的思想和行动
视传播类型的不同,传播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机构组织和国家
目前网络传播者大致可以分成个人和机构两大类型:
●个人
◆普通个人
◆职业化个人
有其他专门工作但花费大量业余时间、精力从事网络传播活动的个人,如某些博客作者、版主、圈主
◆职业人士
包括网络自由职业者和网络媒体职业工作者
在传统媒体中,媒体职业工作者受机制限制,往往不是以个人身份出现。

而在网络传播中,职业工作者拥有很大的自由度、具有很大的自主性,个人化特征明

●机构
◆普通机构组织网站
政府部门、企业公司、科研教育机构、非政府组织等所属网站
◆职业网络传播机构
传统媒体网站、纯网络媒体网站(或称商业网站)
1.2网络传播者的特征
●非职业化
传统大众传播中的传者是一个个职业化的机构组织,从业人员须经受职业训练,机构本身具有严格的职业运行机制,获得职业许可和专享职业资源(频率、波段)、拥有职业设备以从事传播工作。

众多网络传播者在不具备这些职业特征的情况下,却依然可以“低门槛”的开展传播活动
●大众化
传统大众传播中的传者只是由数量不多的媒体机构承担,而网络传播时代芸芸众生和众多非媒体机构都很好的扮演着传播者的角色,且数量极其庞大,堪称“大众”
●去权威化
相对于传统大众传播中传者的权威性,网络传播的传者具有非权威的特征,不仅个人传者如此,即便是职业传播机构在网上也失去了过去一言九鼎的影响力
●隐匿性
由于域名申请条件宽松、网上身份注册鲜有限制且注册信息真实性验证不易,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传播者的身份具有隐匿性,其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身份往往无从得知
1.3网络传播者的把关机制
●把关人的由来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劳因最早提出“把关人”(gatekeeper)的概念,指家庭主妇对家庭食品的把关作用。

1947年,他在《群体生活中的渠道》一书中,指出群体传播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1950年,美国传播学者怀特将“把关人”概念引入新闻研究领域,指出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媒介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到受者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传统媒体有选择地报道新闻,就是媒体把关的具体体现。

而之所以进行选择性,除了受媒体的宗旨、报道方针、新闻价值取向、社会文化规范、社会价值标准等重要因素的影响外,还受传统媒体的渠道容量限制。

无论是平面传媒的报纸、杂志,还是传统的电子传
媒如电视、广播,在一定的传播周期中,版面、频道、时段、采编人员等传播资源是既定的,是无法无限拓展的,因而必须对所报道的事件和内容有所选择(实际上就是进行限制),从而形成媒体把关。

●网络传播把关力度的削弱
⏹对个人而言
◆普通个人可以轻易传播信息
⏹对机构而言
◆网络传播能力的剧增和传播容量的无限性降低了信息删减的必要性
◆追求传播速度放松了对信息的审核
◆机构刊发信息的简便性使采编合一成为可能
⏹对政府而言
◆法律法规不健全
◆对新事物管理经验欠缺
◆管理能力不足
●网络传播仍有把关
⏹个人把关
◆博客作者、版主、圈主等对信息的筛选和管理
◆普通个人推荐网站文章给第三方
◆网站自动生成最受欢迎文章等
Yahoo! News Most Popular;The New York Times Most Popular
⏹机构把关
◆机构确定编辑方针和原则
◆职业人士对信息的采编
China News from Yahoo! News;
◆职业人士对上传信息的筛选和管理
⏹行业协会把关
◆行业单位发出倡议
“15家知名网站倡议:以实名制推动博客文明建设”{1}
◆制定行业自律公约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1};《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
约》
◆开展行业评议活动
“北京网络新闻信息评议会责成两网站公开道歉”{1}
⏹政府把关
◆制定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规范网上传播行为和传播内容
“北京发布《关于加强北京市网络文化建设的意见》”{1};“《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1};“关于转发广电总局《关于组织推广〈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的通知》的通知”{1};“广电严查21类网上视听内容节目必须要有版权”{1};《工商总局确定个人网上开店实名制原则》{1};《全国互联网法律知识普及月活动今日启动》{1};《两高公布办理利用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解释》{1}
◆审批网站资格,关闭违法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广电总局出台通知无证影视剧网上禁播》{1};“北京依法关闭6家不健康网站”{1};
◆运用技术手段屏蔽特定网站和信息
“Study Finds Pervasive Chinese Internet Controls”{1};“Web Censors In China Find Success”{1}
◆积极倡导舆论导向,扶持重点网站
“胡锦涛强调加强网络管理掌控互联网舆论主导权”{1};“蔡名照:打造网上品牌发展健康向上网络文化”{1}
◆劝勉要求商业网站按政府旨意运作
“英法等10国家就隐私权问题联名致信谷歌”{1};“US, Brazil lead Google's
Top 10 censorship list; China off the chart”{1}
1.4网络传播受者的特点
受者是传播过程中的最后环节,是信息传递的终点和归宿,是信息的接受者
任何传播活动都是以达到向受者准确、有效地传递信息为目的,受者的需求得到满足是传播活动的最终目标
在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中,受者往往是以“面”而非“个体”存在的,并且是被动的接受信息
与其他传播类型相比,网络传播的受者具有以下特点:
●积极主动性
在网络传播中,受者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去接收信息,而更多是积极、主动的去寻求信息,使传统大众传播中的“推(push)”信息变成网络传播中的“拉(pull)”
信息
●个体性
不同于传统大众传播的“点对面”传播模式,网络使“点对点”传播成为可能,受者在传播活动中不再淹没在“面”的群体中,受者千差万别的个体性得以凸显,其个体需求也可以得到满足,为其量体裁衣的个性化服务和个性化定制应运而生
●整体素质较高
调查发现,网络传播的受众整体素质较高,除了网络媒体要求使用者具备较高文化水平和电脑使用技能外,受者本身主要利用网络来获取信息(特别是外文信息)和接受教育等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传受身份的双重性
技术的进步使得网络传播具有双向性和交互性,传统意义上“传者”与“受者”
截然不同的界限在网络传播中已模糊不清,受者同时也具有了信息传播者的身份,传受角色的互换和双重身份在网络传播活动中成为普遍现象
1.5网络传播受者的心理特征
●匿名性
网络受者在虚拟空间中获取信息,自身身份具有一定的隐匿性。

在较少受到现实环境监控的情况下,其需求也许就会与现实世界中的需求产生偏离,从而使其作
出有违常规的举动
●参与性
与传统媒介的受众不同,网络传播的受者不仅仅是被动的接收者与旁观者,他们更多地加入到传播过程中,提出自己对信息的需求,可以对传播的内容提出看法
和评论,并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放到网上传播。

参与性使得受者在传播活动中
的地位得到提高,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媒体的议程设置
●共享性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以及由于受者参与意识的增强,他们通常具有一种共享心理,一方面认为网络资源本身就应该是免费共享的,另一方面也主动把自己
的资源提交到网上与人分享。

相关主题